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北辛堡鎮歸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管轄,位於縣境最東端,東與北京市延慶縣接壤,南依官廳水庫,北靠天皇山。距縣城沙城鎮25公里,距北京區60公里。

目錄

地理環境

北辛堡鎮轄10個行政村,常住人口16479人(2017年)。10個行政村為:北辛堡、方家沖黃家沖甘字堡李官屯、小莊子、蠶房營、黑山口、郭家莊、老君莊。

北辛堡鎮素有「水果之鄉」和「魚米之鄉」之稱。現有果園面積1212公頃,盛產蘋果、桃、梨、葡萄、杏等,尤以紅富士蘋果、久保桃、雪花梨、巨峰葡萄等享譽京、津、晉、蒙等省市。林果業是全鎮經濟的主導產業,年創產值1400萬元。

北辛堡鎮南依風景秀麗的官廳水庫,北靠蒼巒疊翠的天皇山,擁有豐富的水產資源和生態旅遊資源,鎮內「京西不夜城」美食一條街以「全魚宴」著稱;天皇山自然風景區內保存有建於北魏時期的五道壺石窟,融自然景致與人文景觀於一身;坐落於官廳湖上的臥牛山東海避暑山莊,依山而建,湖光浩淼,水天一色,為京西著名的避暑勝地,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北京遊客前來休閒度假。

北辛堡鏡內還蘊藏着豐富的花崗岩石礦和優質黃沙,黑山口料石自1952年以來遠銷全國各大城市。

近北辛堡鎮依託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果業、餐飲業、旅遊業和養殖業,鎮域經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2002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000萬元。[1]

農業發展

北辛堡鎮充分利用中央和地方各級支農惠農政策,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協調聯動,多方謀劃,完善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先後累計投入資金500萬元,新打機井11眼,新修水包5個,水池13個等,提高了全鎮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該鎮農業重點是林果業,全鎮已經形成即以方家沖為中心的紅富士蘋果生產區;以老君莊為中心的新品種梨生產區;以李官屯為中心的鮮食葡萄生產區;以蠶房營為中心的久保桃生產區的四大果品生產基地;這鎮還闖出"一村一品",積極引導組建不同類型的產業合作社,老君莊大棚草莓合作社和方家沖紅富士蘋果合作社正在積極組建中。依靠天皇山和蘋果兩大品牌,2007年吸引北京遊客120餘萬餘人觀光採摘,為農民增收20多萬元。 科學技術,引領"農業黃金路"越走越寬。該鎮力求發展現代新型農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切實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堅持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實現產品優質化、布局區域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產業化,加快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該鎮積極推進全鎮林果產業向標準化、園區化發展。方家沖蘋果科技示範園已經成為各地效仿的典型示範基地。1.5萬畝果園全部達到標準化管理、標準化栽培,套袋、無公害生產、平衡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該鎮自建設"中國農民網"信息站以來,大力提高了基層信息服務,成為農民廣辟農業經濟收入的新途徑,也調動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瓜果之鄉

北辛堡鎮是歷史悠久的花果之鄉,無霜期146天,背風向陽,含鉀量高的沙質土壤,日照時間長,紫外線輻射強度高,晝夜溫差大,形成了林果種植的開然優勢。林果業是全鎮的主民產業,林果業收入占家業總收入的80%。富士、喬納金、黃元帥在一九九九年

河北省果品展覽會上金榜題名。全鎮共有果樹面積12985畝,其中梨樹4749畝,產量3500噸;蘋果2265畝,產量1000噸;葡萄1087畝,產量2000噸;桃樹3459畝,產量5000噸;雜果705畝,產量500噸。全年水果產量在1200萬公斤左右。形成了方家沖村優質蘋果基地、李官屯葡萄基地、蠶房營久保桃基地、黃家沖村黃杏基地、老君莊大棚桃生產基地和黑山口香椿基地,美名遠揚,暢銷於京津晉蒙地區的巨峰葡萄和久保桃從七月底開始陸續成熟。

北辛堡鎮獨特的地理氣候使該果產區生產出的果品色形味具佳。尤其是該鎮重點發展的以大久保桃品種系列為主的中晚熟大桃,更是果型正、果色鮮艷、硬度大、含糖量高、甜脆適口、耐運輸,而且成熟期較其他桃產區延遲7—15天,在該品種桃的淡季供應市場,可謂獨占熬頭,該鎮年產大久保系列桃240萬公斤。[2]

交通環境

大秦鐵路北辛堡站,站址在河北省懷來縣北辛堡鄉,建於1988年。離大同站252公里,離秦皇島401公里,隸屬北京鐵路局大同鐵路分局大秦鐵路公司管轄。現為四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託運。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

110國道北辛堡段是北京進入冀蒙界的第一鄉鎮,承載着進京的主要紐帶作用。同時也帶動了各方的經濟發展。

京新高速公路是一條首都放射型高速公路,高速設有北辛堡收費站,此高速也因在2010年大堵車事件,引起國內的關注。

旅遊景點

臥牛山風景旅遊區位於北京延慶與河北省懷來交界的著名的官廳水庫北岸,它橫臥在一碧如玉的官廳湖面,猶如一頭雄健的巨牛,脖子伏在岸邊為半島,頭伸向水中成為一個小島,三面環水,與對面群山遙遙相望。

清朝康熙志書有載:「東郊雨霽,西岩月落,南山疊翠,北嶺凌雪。」臥牛山之巔至今還遺留着明朝時期修建的懷來古城的殘牆斷垣,依山勢蜿蜒而上,向人們展示世事蒼桑,訴說着古老的故事。東牛角小島上,泰山廟的遺址尚存。據縣誌載:「四月二十八日,傾城仕女詣東門外小山,上泰山行宮進香。」「宮殿樓閣高雲七尺,金碧輝煌,窮工極巧,更制旌旗儀仗,高照錦益,金鼓簫笙。」可見當時建築之宏偉,場面之壯觀。

臥牛山依傍的官廳水庫興建於1953年,是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官廳湖面寬闊,水域總面積230平方公里。庫容22.7億立方米,相當於北京頤和園的567倍。由於官廳湖地處長城以西,盛夏仍然涼爽多風,起風時,湖面碧波滾滾,獨有臥牛山這兩隻巨角之間一灣湖水卻風起而浪不驚,只是微起漣猗,可謂一水兩重天,堪稱一景,故有「塞北明珠」的美譽。一代偉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都曾來此地視察,大文豪郭沫若到此觸景生情,揮筆寫下「官廳水庫存魚三尺,夾庫湖山兩岸青」的讚美詩句。

天皇山自然風景旅遊區

天皇山自然風景區亦稱五道壺石窟」旅遊區,東距八達嶺長城30公里,距延慶縣古崖居1公里,總面積5平方公里。山上群峰環繞,怪石嶙峋,草木蔥鬱,潭溪瀑布眾多,常年水流不斷,山頂有北魏時期的石窟數處,令人嘆為觀止;山下是國家級科教興村示範單位——方家沖,數千畝果林飽飲山泉潤澤,惠承科學栽培、釀得春季花香四溢,夏秋果實纍纍。景區內有五道壺、清泉寺、霧雲洞、轉佛石、功德碑、古松榆、飛來石、一線天、古輾、造錢爐、龜蛇朝拜等數十處景觀。[3]

歷史遺產

刻銘雙附耳銅盤是北方草原文化青銅器春秋時期的代表作品,1980年於張家口市懷來縣北辛堡鄉甘子堡春秋墓葬出土。 簡介 刻銘雙附耳銅盤,折口淺腹,雙附耳,耳部飾珠紋及左右對稱三線狀羽紋,同時,它也是張家口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件銅盤腹飾夔紋,圈足外侈,足外飾一周虎紋。盤內中部陰刻銘文約27個字,筆劃較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