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角(健康中街)巴士總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角(健康中街)巴士總站
圖片來自alberthimbus

北角(健康中街)巴士總站(英文:North Point (Healthy Street Central) Bus Terminus)位於香港東區七姊妹健康中街慧雲峰外,對面為健康村第二期的康祥閣和康欣閣,為一個路邊巴士總站。

現時有兩條巴士路線以此為總站。

總站路線資料

新巴18線

北角(健康中街) ↔ 上環/港澳碼頭 於1988年8月16日投入服務,來往北角(健康中街)及堅尼地城,途經西營盤、中環、灣仔北、炮台山。2010年8月16日起,18線往堅尼地城的末班車提早至每晚八時開出,每晚八時後西行服務改由18P線提供[1]。2015年5月10日,因應港鐵西港島綫通車,縮短至上環,改為只於星期一至五繁忙時間服務[2]。2019年12月23日,延長星期一至五服務時間,新增班次及黃昏班次以港澳碼頭為總站。

新巴18P線

堅尼地城(卑路乍灣) ↔ 北角(健康中街) 於2003年3月10日投入服務,當時由堅尼地城單向往北角(健康中街),不在中環停站,直接到達灣仔北主要商業區。2004年5月31日,提升至每天早上至黃昏雙向服務,平日0812及之前由堅尼地城開出之班次以此為總站,而平日0850及之前班次則由此開往堅尼地城,其餘時段總站遷往北角碼頭。2010年8月16日起,18P線增設每晚八時至凌晨零時單向由此開往堅尼地城的班次,取代該時段18線的西行服務[1]。2015年5月10日起,改為全日以此為總站。

東區 (香港)

東區英語:Easter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島東北部,範圍包括炮台山小西灣,2020年人口有542,900人[1],西起炮台山屈臣道、怡景道,東至小西灣。 由於香港政府銳意發展東區,因此很多政府部門由中環和灣仔搬到東區辦公,加上很多中、上環跨國公司搬到太古坊新核心商業區,令東區承接了部分原本屬於中上環的政治中心功能和經濟中心功能。

地理

東區包括四個法定分區,分別為北角炮台山北、北角半山)、鰂魚涌康山太古城)、筲箕灣西灣河)及柴灣杏花邨小西灣),括號內為分區或地方俗稱。

西以屈臣道、麥連街、蜆殼街、留仙街(連接英皇道天后廟道交界)、雲景道及怡景道和灣仔區為界;南以黑角頭南區為界。

東區人口接近六十萬,在香港十八區排第四;毗鄰的灣仔區卻只有十五萬,全港第二少。為解決2015年取消委任區議員後,灣仔區議席太少的問題,原屬東區的「維園」和「天后」選區會改屬灣仔區,並把東區區議會範圍縮短至炮台山,並於2016年1月1日生效。

歷史

東區一帶早於宋朝時便有人聚居,當時來往浙江福建廣州之間的船隻,有時會在途經柴灣時到岸上取水。 (一九九一年, 在灣仔區的奇力島,即往日的燈籠洲,發現一個盛載二千多枚隋、唐及宋代錢幣的陶罐,但是柴灣地區目前還未有發現過兩宋時代文物,香港康文署出版的《羅屋博物館》就認為柴灣在兩宋時可能有路過的商旅,水手在岸上取水。 )

香港島海底隧道入口,填海之前該處是奇力島(英治之前又名燈籠洲)曾出土過隋代至於兩宋時期的錢幣。

東區的語言,早期以閩南語為主,包括原居民的閩南漁民以及香港開埠以來定居銅鑼灣的福建籍人口,北角的福建籍人口早期由銅鑼灣一帶伸廷,後來又由北角伸廷至鰂魚涌以及整個東區。香港人口中的閩南人自開埠以來聚居於灣仔(特別在廈門街一帶)、銅鑼灣以及上環(福建商會的中心)一帶,而北角、鰂魚涌以及西環一帶的福建人則是較後遷入的,而在潮州人聚居的九龍東一帶亦有一定數量的福建人,在福建人聚居的地方亦有一定數量的潮州人。而香港有120萬至140萬的閩南人,當中散居於全港各區。在大逃港以後,香港人口變為以說粵語為主,而香港政府推廣粵語為香港通用語,使香港各省籍文化人都以廣州話為母語,所以在各個福建人聚居的地區亦絕大多數改以港式廣州話溝通。

東區的北角、鰂魚涌的人口很大量祖籍是來自福建,而柴灣以及筲箕灣則有部份閩系漁民以及福建籍移民,但香港人口是以二次大戰後移民以及偷渡潮抵港為主,在語言統一後亦使各民系人混居,所以東區人口不限於閩系的閩南人潮州人以及閩東系的艇戶。( 有一段時期, 北角等地也有少數上海人廣府人移入)

在未有區議會之前,現時的東區根據當時的市政局分界劃分為北角及筲箕灣兩區,現時的銅鑼灣東在北角以外(屬灣仔區)。

另一方面,1969年因應民政主任計劃而劃分的東區,還包括現今南區之東部(赤柱石澳),直至1981年南區的成立為止。

由於19世紀的佔主導地位的軍事力量主要是海軍力量,所以當時的英國殖民地政府選擇中西區作爲維多利亞城,而柴灣在香港島東部的海邊,有被海盜襲擊的危險,無險可守,所以即使是20世紀上半葉,柴灣仍長期處於落後的位置。直至二次世界大戰完結後,香港重光香港政府為處理當時居民的居住問題和就業問題,於是仿效英國工業革命帶動經濟的做法,在柴灣設立工業區,並設立公共房屋,令人民得以安居樂業,香港政府的華人官員還把其中的公共房屋命名為興華村,這個名字有華人在香港復興,當家作主的深遠意味。

直至現在,香港島東部不再有海盜襲擊的危險,而且東區走廊和香港2號幹線在1984至91年7月之通車已使東區發展迅速,加上香港島的就業機會比較多,所以,為應付市民對港島住房的需求,政府和發展商在90年代一直大力發展區內住房建設和配套建設,包括各色各樣的公共房屋,居屋和私人樓宇,應付市民的不同需要。

參考文獻

  1. 2020人口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