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珠
北珠東珠,滿語為「塔娜」。清朝將產自於東北地區的珍珠稱為東珠(或北珠),用於區別產自南方的南珠。它產於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鴨綠江及其流域。清朝統治者把東珠看作珍寶,用以鑲嵌在表示權利和尊榮的冠服飾物上。皇后、皇太后的冬朝冠,綴飾的東珠與珍珠約300顆,冠頂東珠13顆,珍珠51顆。余如耳飾、朝珠等,也用東珠鑲嵌,以表示身份並顯現皇家的權威。[1]
目錄
日本養珠
日本稱所謂"東珠"(珍珠)實際上是指日本的人工養珠。在本土周邊海域養殖。所謂珍珠養殖,是將珍珠貝的外套膜切成小片,送入養珠用母貝的體內,通過珍珠質的沉積,養成無核珍球;或者送入外套膜小片後,再將用貝殼製成的圓核隨着插入貝體,養成有核珍珠。這種有核珍珠的規模養育。日本的珍珠養殖,自1894年開始養殖半圓珍珠以來,至今只有百餘年的歷史。1907年養殖全圓珍珠才養殖成功,發展。
基本信息
東珠,是產自中國東北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鴨綠江等流域的野生珍珠,質地圓潤碩大,色澤晶瑩透澈。因以天然形成,無植核等培養工藝。得之不易,彌足珍貴。 清朝對東珠的采捕有嚴格的規定。順治七年,設置烏拉總管,隸屬內務府管轄,停止宗室派人於烏拉之處采捕東珠。烏拉為古城名,是打牲烏拉的簡稱。康熙年間,再次加以限制,禁止寧古塔居住的烏拉人采捕東珠。 乾隆年間,對隱匿與盜賣者又作了詳細的處罰規定。為了防止東珠流入民間,還在山海關設置關卡,根據檢查獲取珠子重量的多少給予相關人員立功、獎賞。從此真正實現東珠「非奉旨不准許人取」的朝廷專屬。 東珠采捕到了康熙中期已達相當規模,當時所用大小船隻幾百艘,牲丁上千人,督察官員數十人,組成浩浩蕩蕩的採珠大軍前往產珠的江河作業。東珠的采捕十分艱難,在乍暖還寒的四月跳入冰冷的江河中采捕珠蚌,刺骨的寒冷可想而知。尤其是上等東珠的得來更為不易,有時在盛滿船隻的成百上千的珠蚌中才能得到一顆上好的東珠。正如乾隆帝在御製詩《採珠行》中發出的感慨:「百難獲一稱奇珍」。 東珠因碩大飽滿、圓潤晶瑩,並且能散發出五彩光澤,用它製成的首飾光彩熠熠,盡顯高貴奢華。因此,它受到清代宮廷的喜愛而在皇帝和后妃的首飾及器物裝飾中普遍使用。同時,由於東北是滿族的發祥地,鍾愛並珍視產自東北的特產東珠,也是清朝統治者藉此表達對祖先的尊崇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秉承之意。
歷史信息
漢朝開始區分採珠區,將珍珠產區分為南北兩地。北地以東北的牡丹江、混同江、鏡泊湖等地的淡水珠為代表,史稱北珠,又稱東珠;南地以廣西合浦地區北部灣海域所產的海水珠為代表,史稱南珠。 金(女真)、元(蒙古)、明三朝,對名貴珠寶——東珠的欲求日盛一日,而有關女真人採珠、獻珠的記載則更是不絕於史冊。金末,為與蒙古議和,金帝將其所藏之稀世東珠盡數獻予成吉思汗;明末,清太祖努爾哈赤為麻痹明廷而進獻東珠,大獲恩賞。由東珠這舉世罕有的名貴寶物所牽引出的一幕幕興衰往事,可謂讓後人亦為之扼腕嘆息。 據史書記載,遼朝末年,遼天祚帝生活奢侈,遊獵無度,為了最大限度滿足其貪婪的欲望,(契丹貴族)無休止地向女真各部落索取東珠、海東青、紫貂皮等名貴物產。更有甚者,當遼帝冬春之際遊獵時,強令女真人冒着酷寒,鑿冰入水,采蚌取珠,以致很多女真人為此慘死江中。 遼朝統治者的貪婪殘暴激起女真人的刻骨仇恨,公元1114年,女真完顏部首領完顏·阿骨打(即金太祖)起兵反遼,通過11年的爭戰使得曾稱霸東亞、威震中亞的遼帝國徹底崩潰,新的東亞軍事強國---金國由此建立。 公元1644年,清政權開始了對整個中國的統治,並進而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版圖最為遼闊的大清王朝。產於"龍興之地"的東珠,此時地位變得更為突出。因清人認為"嶺南、北海產珠,皆不知東珠之色若淡金者貴",故清廷將東珠作為皇室、王公、勛貴的專用飾品,「以多少分等秩」。 帝國威儀的需要,使得黑龍江流域的東珠采捕規模日漸龐大,順治十四年(1657年),清廷設立"布特哈烏拉總管","布特哈"為滿語,漁獵、打牲之意;"烏拉"則意為"江"。該衙門成為給宮廷采捕東珠、紫貂、鰉魚、人參、蜂蜜、松子等物產的專職機構。 其中,採珠是這一機構中最重要的工作,為此還專門設置了"珠軒",即採珠組織,按其所屬,凡上三旗(兩黃旗及正白旗)之珠軒,其貢賦上交宮廷,由內務府都虞司考核、賞罰;凡下五旗之珠軒,其貢賦交諸王、貝勒、貝子、諸府,由內務府代管。每當年初開江之後,即為採珠季節,由打牲總管、協領率各珠軒兵丁乘舟起航,按其預定線路,從南起松花江上游、長白山陰,北至三姓、璦琿,東到寧古塔、琿春、牡丹江的廣大範圍內分頭采捕珠蚌。 據載,「每得一珠,實非易事」,往往「易數河不得一蚌,聚蚌盈舟不得一珠。」狂采濫捕使得黑龍江流域的東珠資源迅速萎縮,至雍正朝以後,雖「偶有所獲,顆粒甚小,多不堪用。」即便如此,官方的採珠規模仍不斷擴大,至乾隆三十三年(1767年),布特哈烏拉已有65個珠軒,每珠軒設打牲兵丁30名。 咸豐朝以後,沙俄勢力的侵入。主要是宣統年間,隨着清政府的落寞,以及侵華日軍占領當時的東三省加劇了掠奪。使得東珠資源日益的枯竭,黑龍江流域具有千年歷史的東珠采捕業,最終逐步走向了消亡。
珍珠介紹
珍珠的特有的光澤是光在這些透明的真珠質層上反射和衍射造成的,真珠質層越薄越多,光澤就越漂亮。一些珍珠的熒光是由不同真珠層對入射光不斷的折射所形成的。一般的珍珠是白色的,有時有米黃色或粉色的光澤,也有些珍珠帶有黃色、綠色、藍色、棕色或黑色的顏色。黑珍珠尤其因其鮮有而昂貴。 珍珠主要是一些瓣鰓綱軟體動物的生產的硬的、圓滑的產物。這些動物特定的上皮細胞會分泌碳酸鈣,主要是由貝殼硬蛋白粘合在一起的文石和方解石。這種混合被稱為真珠質。 珍珠的成因有:外套和甲殼的受傷,這時珍珠會作為傷口縫合分泌到傷口處。如果有寄生蟲或是上皮組織落到動物的內部外物(如沙)是不會引起珍珠生成的而人工珍珠注入的是由一層外來上皮包繞的真珠質核。這些動物分泌的珍珠形成有數月到年不等。大顆粒的珍珠形成對於該動物來說很可能是致命的。除使用珍珠蛤外還有使用鮑生產珍珠的方法。
東珠朝珠
朝珠是清朝皇帝和官員着禮服(即朝服、袞服)、吉服(即龍袍)和常服時佩戴的一種裝飾物,掛在頸項垂於胸前。東珠朝珠是所有材質的朝珠中等級最高者,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能佩戴,即使貴為皇子、親王,也不得使用,很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