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岸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北岸鎮廣大幹群堅持旅遊發展為龍頭產業,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並舉,按景區旅遊發展規劃實施,加大引資開發力度,努力把北岸景區建成人居環境優美、社會環境和諧、配套設施齊備、服務功能完善的鄉村農家樂旅遊度假區。[1]
基本介紹
北岸村隸屬黃山市歙縣東南部的北岸鎮,距北岸鎮政府所在地大阜不到1公里,距歙縣縣城僅18公里。以中低山和丘陵地貌為主,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為北岸鎮耕地、林地的主要集中地之一,糧食基本實現自給,勞動力資源豐富。地處歙南的古村北岸,既有賞心悅目的自然風光,又有雄厚的徽文化底蘊,村莊到處呈現粉牆黛瓦的徽派建築風格,街道小巷步步皆有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古韻。北岸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徽杭公路穿村而過,高速公路在北岸鎮內設有出口,交通便利。該村下轄五個自然村,18個村民小組,1138戶,總人口3385人(其中農業人口3190人),盛產茶、桑、菊等多種農副產品,全村共有水田1100畝,旱地1189畝,山場8600畝,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05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8325萬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3萬元,村集體積累資金達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10元。
北岸村自然環境優美,旅遊資源豐富,旅遊接待配套服務功能日趨完善,旅遊發展態勢良好。北岸旅遊資源獨具特色,既有"吳氏宗祠"和"風雨廊橋"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又有融"徽州三絕"--磚雕、木雕、石雕為一體的100多幢明清時間的徽派古建築,體現徽文化特色品牌的鄉村農家樂休閒觀光旅遊正在發展壯大。村內大小企業和個體經營戶百餘家,中小學校和衛生醫療機構健全,農家樂旅遊接待床位50多個,村內主幹道硬化率達90%以上,基本實現村莊綠化、亮化、美化,村容整潔,鄉風文明。[2]
歷史源流
華源河流經北岸地段,因此古人稱之為"北溪河",河的南岸大阜橋(原名衍慶橋),北邊即是"延陵北溪",因此稱之為"北岸"。北岸包括"衍慶村",即阜東村"下行、橋頭組",北岸村在解放前曾劃為四大村,即"鄉賢村"-南村、前壩,"謙安村"-社屋前、十字街頭巷,"中心村"-里、外橫巷、三寶巷,務本村-文穆堂、裡屋坦、前山、錦庭村--方村、龍門山。北岸村四山環抱,河水流暢、古民居緊緊相接,吳氏宗祠鎮距中心、風雨廊橋橫跨北溪河上。據古代人流傳,北岸村的地形是魚撒網、八卦陣形,祠堂門前兩條小水溝是魚活須,背靠來龍山,土地壩、所以說龍脈好,村的東邊和西邊各有一條小溪流入北溪河,渭之為兩條龍鬚。村中園門洞、閣樓互相與屋房連接,不曾間斷,其因門洞分布為〈1〉廊橋下"活潑地";〈2〉廊橋北頭"謙安舊址";〈3〉上店街"中心裡";〈4〉大天地後"三寶巷"〈5〉茂公祠"里外門"
其閣樓分布為〈1〉"銀屏丘"(十字街頭巷);〈2〉大巷口。從南向北的旅杭路上有三灣九丘,一步半橋。廊橋的園門洞就有"往府大路過橋"字樣。北岸村是處於前對龍珠花山尖,東有龍門天柱峰,向南遙望大天寺,西有赤石潭山觀音閣,此有岔坑吳家山,火焰尖這樣一個群山叢中,是塊極好的風水寶地,所以說北岸村"千灶萬丁"。
在各個歷史階段的行政劃分和建制都不同程度的改變,在封建時代,地方統治的主宰是姓氏宗族。吳氏遷入前原有朱、程、賀三姓,先是競爭者,而後是排擠者,吳姓成為大姓後的主人,其他小姓是被統治者。祠堂才是說理的地方,也是靠山。到民國時期,北岸成立了民德鄉,設立保甲,區公所就設在北岸茂公祠里,解放後才徹底打破了宗族觀念的枷鎖。大阜洪家那屋是第八區公所,後遷深渡再改深渡區,北岸鄉設在社屋前吳石安(被鎮壓,迄今的敬老院),下設大隊,一系列的運動、合作化、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公社化時,北岸公社也在此(後再搬大阜),下設五個管理區,大阜、北岸、七賢各五個連,共15個連後,又拆開大公社,現有改公社為鄉,改大隊為村,小隊為村民組,各個時期的不同建制,人事變動,幹部任免,都是一段很複雜的不可缺少的歷史。
北岸村基本上以姓吳的為主,在吳姓未遷來之前,先居有朱、賀二姓,後逐漸敗落,迄今只僅存一家賀姓四兄弟分家算是四戶,朱姓(原來的)就沒有了。吳泰伯是吳姓的一世始祖,居住在江蘇華西村一帶,古公檀父是泰伯的父親,共有仲雍、季歷、泰伯兄弟三人,因父親喜歡三弟的兒子姬昌,他生的聰明異常,智力超人,為達到父親的願望,帶同二弟出走荊蠻,在長江三角洲一帶開闢300里處女地建立勾吳,由於泰伯的三讓和開拓,才使三弟季歷的兒子姬昌(周文王)開創了八百年的周朝江山,傳至十九代的季扎,他是歷史上至德第二人,孔子篆其墓於乎有吳延陵季子之墓。我們北岸吳姓隸屬於延陵世系,按全國吳姓遷徙概況分為"文、、武、德、功、忠、孝、信、義、偵、祥、和、順十二宗派。北岸是吳猛的後裔,屬偵字宗派,到唐代六十一世祖吳少微成了新安吳好的左台大宗派,之後有分為蓮塘派、金竺派、域門派、石嶺派、豐溪派五大派。蓮塘派又分為靖、諫、三大支,北岸屬於蓮塘派靖公支。具體到我們北岸的吳姓,六十一世少微公十傳孫靖公於公元955年由休寧鳳湖街遷至歙西富饒,又八傳孫景於公元1174-1189年間由富饒遷歙南大佛市(原譜記載,今之大阜),詳細地址在橋頭對河店忤,景之子僖時又遷至小阜西岸,僖之孫趙於宋理宗寶裕年間,公元1253-1258年由小阜遷至北岸,因此八十世祖僖是北岸吳姓的支祖,八十二世趙公是北岸支的始遷祖,九十一世祖祖壽,是北岸吳姓發展的關鍵人物,洪武年間眾舉富戶赴南京應天府填實京師,永樂二年,本縣奉例保充北京宛平縣德勝關惜新司第五廂富戶,長生有二女、三子,慶宗添福友德,成了後來北岸吳姓宗族的三大派。慶宗又生四子,茂、芳、蘭、萱成了後來的四大分,添福又生了三子蘊、羲、葇。友德又生三子萼、萌、茲(長子遷白楊,三子無後人記載)總的統稱八大分。傳至一百開始議排輩份,輪排行共二十字"天大遷中文,士紹汞承清,正元光采奕,品玉景昌登"。現有永字輩僅三人,裔傳已發展奕字輩,按歷史風俗習慣可說有八代人同存於世。除吳姓外客來落戶程姓較多一點(在封建社會稱為下等人),其餘尚有餘、凌、張、葉、江、潘等姓。
方村的方姓歷史較為長久。方村於唐朝唐僖宗年間開始發展,方村,又名錦庭村,一走進村口大路,兩邊有兩口龍眼塘,村水口楓樹林立,一條通往深渡的茶源石板徽杭路穿村而過。方村村中有方氏祠堂一幢,下設姓方分下,還有支祠,若分大、二、三支祠,四、五、六家支祠。現凌天福大門口是有名的百步街,用小石頭砌成,據說是某代皇帝所賜,文官要下轎,武官要下馬。現點亭山口河邊也有一涼亭,專供走餘杭路來往行人歇腳休息,並可以靠坐觀賞河裡魚景,再往前走20步路,有一牌坊樹立,現都已不知去向。解放前,方村有四座木橋,當時叫四齒木橋,含義是四齒橋,錢財挖進不挖出的意思,當時姓方的在外地經商極多。聽說在民國初期,方村市面非常繁榮,有益大布店、肉鋪、銅匠店、鐵匠店、有住店、小吃、賣小百貨店等。方村有神亭,對面是戲台,一年一度正月十三接十廟正神,姓方的各戶按族長老前輩指定的吉世做好擺到神亭供桌上祭神,當日等大家入睡後,按族長老前輩指定姓方男丁開始舉行接十廟正神到神道入坐,任何在場人不得開口,婦女不許偷看,據說,偷看者頭就縮不回來,村里就請戲班來唱戲,一直唱到正月十八日。[3]
旅遊資源
北岸村旅遊資源豐富,現有兩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吳氏宗祠、風雨廊橋(又名北溪廊橋);有建於明清時期、民國時期的古民居百餘幢(其中規模較大的20幢左右,中等規模的50多幢);村莊背靠來龍山,自東向西的綿溪河(放生河、伏源河)穿村而過;另有百米竹林、攔河大壩和豐富的土特產。
北岸村旅遊資源概況
古民居
北岸村有建於明清時期、民國時期的古民居百餘幢(其中規模相對較大的20幢左右,如始建於明代的私塾蘭桂山房、有錢莊院的大夫第;中等規模的50多幢),粉牆青瓦、門罩門坊、磚木石雕等精工細作,反映了古徽州特有的人文思想和審美情趣,堪稱徽派建築的典範。
撒網狀分布在吳氏宗祠後面(北)及周圍,村內巷道眾多,路路相通。
有些建築局部存留文革痕跡,古民居周邊或期間有些新建居民樓房,但總體而言,保持原狀態尚可,是北岸村現有特色和重點旅遊資源之一。
吳氏宗祠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於明末清初,清道光六年(1862)重修,已有四百餘年歷史。坐北朝南,為三進二明堂式。門廳為五鳳樓,望柱頭刻石獅;八字牆須彌座石刻和檐下磚雕,博縫板木雕均十分華美;中進享堂有粗碩宏大的月梁、楹柱。
最令人稱絕的是祠堂內欄板上兩組分別刻有西湖全景和百鹿圖的黟縣青石雕,古樸典雅、洗鍊精緻。寢室右側牆上置放一座磚雕神龕,為三間殿宇式,雕作細膩,左側牆上嵌有修祠碑記一方。
位於北岸村南中心位置上,放生河旁,風雨廊橋附近,北靠多處古民居,與之有石板路相通。
保護現狀差,欄板、樑柱、碑文石刻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至今僅為村民簡單的看守保護,並無現代技術保護措施,而且缺少專項保護資金。
風雨廊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歙縣最大的一座廊橋。建於清中葉,為三洞石拱廊橋,長33米,寬4.7米,高6米,橋上建廊,磚木結構,高約5米。南端門額"鄉賢里",北端門額"謙庵舊址"。廊內11間,中間原有佛龕,沿牆置坐凳,東側牆上辟八大方窗,磚砌龜紋,梅花紋等花格,西側辟8個風洞窗,樣式有滿月、花瓶、桂葉、葫蘆等,北端西側置一敞窗,外裝"美人靠"。
坐落於北岸村綿溪河上,緊靠吳氏宗祠,與村中古民居有石板路相通,同時也是村中綿溪河南北主要交通要道之一。
景觀特色保持良好,為北岸村現有重點特色旅遊資源之一。
自然旅遊資源
來龍山
海拔128米,相對高度40米,山體坡度不大,現為桑樹、竹林和灌木叢所掩映,蔥鬱蒼翠。
位於北岸村西北,山頂觀景位置較好:一面可見民居全貌,另一面可觀田園風光和綿延青山。村中有石板路通至山腳。
基本未開發,局部闢為農田(主要種植桑樹)。
綿溪河(放生河、華源河)
自東向西流經北岸村,水面寬近30米,水深隨季節降雨量不同而變。
自東向西橫穿北岸村南部,吳氏宗祠位於其旁(北),風雨廊橋坐落其上,徽杭公路,徽杭高速公路橫跨其上,古今三橋對峙河上,頗為壯觀。兩岸有水泥路(至德路、鄉賢路)通往村中。
保護現狀較差,水質污濁,河底及兩旁堤岸生活垃圾有所減少,部分河道急需疏通整治。
花山尖
海拔200多米,山體有一定的坡度,植被覆蓋率較高,生態環境良好。
位於北岸村東南約50米處,可進入性一般。
基本未開發,局部闢為農田(主要種植茶樹)。
所獲榮譽
2021年4月,被安徽省司法廳和安徽省民政廳命名為第八批"安徽省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