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長孫冀歸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北史·長孫冀歸傳出自《北史》,史書是是匯合併刪節記載北朝歷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共一百卷。記述從北魏登國元年到隋義寧二年(618)的歷史。[1]
原文
長孫冀歸,字承業。宣武時,梁將裴邃、虞鴻襲據壽春,承業諸子驍果,邃頗難之,號曰「鐵小兒」。詔河間王元琛總眾援之。琛欲決戰,承業以雨久,更須持重。琛弗從,遂戰,為賊所乘,承業後殿。初,承業既總強兵,久不決戰,議者疑有異圖。朝庭重遣河間王琛等三都督,外聲助承業,內實防之。會鮮于修禮反於中山,以承業為大都督北討。尋詔承業解行台,遣河間王琛為大都督。承業遣子子裕奉表,稱與琛俱當國難,琛敗臣全,遂生私隙。且臨機奪帥,非策所長。書奏,不納。尋正平郡蜀反,承業討蜀,頻戰有功,複本爵。未幾,雍州刺史蕭寶夤據州反,復以承業討之。
承業時背疽未愈。太后勞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無可寄如何承業答曰死而後已敢不自力。時子彥亦患腳痹,扶杖入辭。尚書僕射元順顧相謂曰:「吾等備為大臣,各居寵位,危難之日,病者先行,無乃不可乎!」莫有對者。時薛鳳賢、薛修義聚河東,據鹽池,攻圍蒲坂,東西連結以應寶夤。時有詔廢鹽池稅,承業上表曰:「鹽池天資賄貨,密邇京畿,唯須寶而護之,均贍以理。今四境多虞,府藏罄竭。常調之絹,不復可收。昔高祖昇平之年,無所乏少,猶創置鹽官而加典護。臣輒符司監將尉,還率所部,依常收稅,更聽後敕。」孝武初,轉太傅,錄尚書事。以定策功,更封開國子。承業表請回授其姨兄廷尉卿元洪超次子惲。初,承業生而母亡,為洪超母所撫養,是以求讓。許之。大統元年,薨,贈假黃鉞,諡曰文宣。
譯文
長孫冀歸,字承業,宣武帝時,梁將裴邃、虞鴻偷襲占據壽春,長孫承業的幾個兒子都驍勇果敢,裴邃很難對付他們,稱他們為「鐵小兒」。皇帝詔令河間王元琛總領部眾援助承業。元琛想要決戰,承業認為雨天很長,特別需要穩重。元琛不聽從,於是交戰,被賊人趁機攻打,承業在後面攔擊賊人。當初,承業總領着強大的兵馬,長久不決戰,議論的人懷疑他另有打算。朝廷又派遣河間王元琛等三個都督,表面是說聲援承業,實際上是防範他。恰巧鮮于修禮在中山反叛,朝廷任命承業為大都督北伐。不久詔令承業解除行台,派遣河間王元琛為大都督。承業派遣兒子子裕上奏表,稱說承業同元琛都承受着國家的患難,元琛失敗而臣下(承業)保全了軍隊,於是產生了嫌隙(矛盾)。而且臨時更換將帥,不是明智的策略。上書奏上去,不被採納。
不久正平郡蜀人反叛,承業討伐蜀地,接連作戰有功勞,回複本來的爵位。沒多久,雍州刺史蕭寶夤占據州城反叛,朝廷又派遣承業討伐。承業當時背上的毒瘡還沒有痊癒。太后慰勞他說:「你的病情如此重,我不想讓你出征,卻再沒有可託付的人,怎麼辦呢?」承業回答道:「死而後已,我豈敢不盡力?」當時他的兒子子彥也患有腳腫麻木的病,拄着拐杖入宮告辭出征。尚書僕射元順回頭對他人說:「我們充數為大臣,各自處於優寵的職位,國家危難的時候,患病的人先出動,(這)恐怕不合適吧!」沒有人回應。當時薛鳳賢、薛修義屯駐河東,占據着鹽池,攻打包圍蒲坂,東西聯合來響應蕭寶夤反叛。
當時有詔令廢除鹽池稅收,承業上表說:「鹽池是上天資助的財貨,接近京郊,只應珍視而保護它,平均收稅而管理。現在四方多災難,府庫財物用光:賦稅中的絹帛,不可再徵收。當年高祖太平的年代,沒有缺乏的情況,還創設鹽官而加以管理。臣下已經擅自下令主管督察的將領校尉,返回率領部屬,依照常制徵收鹽稅,等待隨後的敕命。」孝武帝初年,承業改任太傅,擔任錄尚書事。因尊立皇帝的功勞,另封開國子。承業上表奏請轉授給他的姨表哥哥廷尉卿元洪超的次子元惲。當初,承業出生而母親去世,他是元洪超的母親撫養長大的,因此請求授讓。皇帝准許了他的請求。大統元年,承業去世,朝廷贈予了他假黃鉞,他的諡號是文宣。[2]
作者簡介
李延壽,唐代史學家,相州(今河南安陽)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李延壽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