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史·裴仁基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史·裴仁基傳出自《北史》,史書是是匯合併刪節記載北朝歷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共一百卷。記述從北魏登國元年到隋義寧二年(618)的歷史。[1]

原文

裴仁基,字德本,河東人也。仁基少驍武,便弓馬。平陳之役,以親衛從征,先登陷陣,拜儀同,賜物千段。以本官領漢王諒府親信。諒反,仁基苦諫見囚。諒敗,超拜護軍。後改授武賁郎將,從將軍李景討叛蠻向思多於黔安,以功進銀青光祿大夫。擊破吐谷渾,加授金紫光祿大夫。斬獲寇掠靺鞨,拜左光祿大夫。從征高麗,進位光祿大夫。

李密據洛口,帝令仁基為河南道討捕大使,據武牢拒密。仁基見強寇在前,士卒勞弊,所得軍資,即用分賞。監軍御史蕭懷靜止之,眾咸怒懷靜。懷靜又陰持仁基長短,欲有奏劾。仁基懼,殺懷靜,以其眾歸密。密以為河東郡公。其子行儼,驍勇善戰。密復以為絳郡公,甚相委昵。

王世充以東都食盡,悉眾詣偃師,求決戰。密與諸將計。仁基曰:「世充盡銳而至洛下必虛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東簡精兵三萬傍河西出以逼東都。世充卻還,我且按甲。世充重出,我又逼之。如此,則我有餘力,彼勞奔命。兵法所謂彼出我歸,彼歸我出,數戰以疲之,多方以誤之者也。「密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東都兵馬有三不可當:器械精一也,決計而來二也,食盡求斗三也。我按兵蓄力以觀其弊,彼求斗不得,欲走無路。不過十日,世充之首可懸於麾下。「單雄信等諸將輕世充,皆請戰。仁基苦爭不得。密難違諸將言,戰遂大敗。仁基為世充所虜。世充以仁基父子並驍勇,深禮之,以兄女妻行儼。及僭尊號,署仁基為禮部尚書,行儼為左輔大將軍。行儼每戰,所當皆披靡,號萬人敵。世充憚其威名,頗加猜防。仁基知之,甚不自安,遂與世充所署尚書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長陳謙、秘書丞崔德本等謀。令陳謙於上食之際,持匕首劫世充,行儼以兵應之。事定,然後輔越王侗。事臨發,將軍張童兒告之,俱為世充所殺。

譯文

裴仁基字德本,河東人。仁基年少時就很驍勇,善於騎馬射箭。在隋朝消滅陳朝的戰役中,裴仁基以隋文帝侍衛的身份參加戰鬥,率先衝鋒陷陣,因功被授任為儀同,賜縑彩一千段。後來以儀同的身份兼任漢王楊諒(隋文帝第五子)王府的侍衛。後漢王楊諒(因不滿隋煬帝繼位)舉兵謀反。裴仁基苦苦勸諫楊諒不要謀反,楊諒大怒,把他關進牢里。不久,楊諒謀反失敗,隋煬帝(誇獎裴仁基)越級提拔他擔任護軍。數年之後,裴仁基改任武賁郎將,跟隨將軍李景在黔安討伐反叛的蠻賊向思多,因戰功升任銀青光祿大夫。裴仁基又在張掖打敗吐谷渾,加授金紫光祿大夫。斬殺、俘虜進犯的靺鞨,被授任為左光祿大夫。跟隨隋煬帝征討高麗,升任光祿大夫。

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初十日,隋煬帝巡幸江都,當時瓦崗寨首領李密占據洛口。朝廷命令裴仁基為河南道討捕大使,據守虎牢以抵抗李密。裴仁基見強敵在前,部隊疲勞,因此所得的軍用物資,全部賞賜給士卒。監軍御史蕭懷靜反對這樣做,士卒們都怨恨蕭懷靜。蕭懷靜又屢次搜羅裴仁基的過失上奏彈劾他。裴仁基很害怕,就殺死蕭懷靜,率領他的部眾歸順李密。李密封裴仁基為河東郡公;裴仁基的兒子裴行儼驍勇善戰,李密又封他為絳郡公,對他非常親昵。

王世充因洛陽糧盡,率領全部兵馬到偃師,與李密決戰。李密向諸將詢問計策,裴仁基回答說:「王世充全部精銳部隊都帶來了,洛陽必定空虛,可以分派軍隊守住各重要通道,讓他無法東進,我們再挑選三萬精兵,沿黃河西進,以逼近洛陽。如果王世充退回,我們就按兵不動;如果王世充再次進軍,我們就又逼近洛陽。這樣,我方可以有充裕的體力,而敵方則疲於奔命。兵法上所說的對方出戰我退回,對方退回我出戰,多次挑戰使敵人疲勞,使用這策略迷惑敵人。」李密說:「裴公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洛陽的軍隊有三方面難以抵擋,器械精良是其一,為了決戰而來是其二,糧食吃完而戰是其三。我方按兵不動蓄積力量而尋求敵人的弱點,對方求戰而找不到機會,想走又無退路,不超過十天,王世充的人頭可以懸掛在我的軍旗之下。」單雄信等將領輕視王世充,都請求出戰,裴仁基苦苦勸阻而不能阻止。李密難以違背諸將們的請求,於是與王世充決戰,結果大敗。

裴仁基被王世充俘虜。王世充因他們父子都是驍將,很是禮遇他們,把兄長的女兒嫁給裴行儼。王世充稱帝後,任命裴仁基為禮部尚書,裴行儼為左輔大將軍。裴行儼每有攻戰,都所向披靡,號稱「萬人敵」。王世充忌憚裴行儼的威名,對他很有些防範和猜忌。裴仁基知道王世充的意思,心中很是不安。就與王世充屬下的尚書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長陳謙、秘書丞崔德本等人密謀造反。裴仁基命陳謙在給王世充進食時,拿匕首劫持王世充,命裴行儼率兵在台階下接應。等大局已定,就復立越王楊侗為皇帝,並輔佐他。事變將要開始時,將軍張童兒向王世充告發了他們,裴仁基等人全部被王世充殺死。[2]

作者簡介

李延壽,唐代史學家,相州(今河南安陽)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李延壽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