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龍泉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京龍泉寺

 

 

 

龍泉寺 (北京市海淀區龍泉寺)

北京龍泉寺一般指龍泉寺(北京市海淀區龍泉寺) 龍泉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西北邊,鳳凰嶺自然風景區內,坐落在北京西山鳳凰嶺山腳下,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始建於遼朝應歷初年。 山門前兩株遒勁的翠柏有六百多年,寺內還有兩棵粗壯挺拔的銀杏樹和兩株古柏,截至2015年,已有上千年樹齡。 龍泉寺原址坐西朝東,寺內一座獨孔古石橋還保存完好。 龍泉寺東面百米有繼升塔,傳說繼升法師圓寂之日,眾僧誦經49日,該塔發出的檀香味持續三年。 龍泉寺是海淀區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所新開放的三寶具足的佛教寺院。

歷史沿革

龍泉寺始建於遼朝應歷初年,當時釋繼升因對佛法感悟超群而被師兄嫉妒,被排擠出白馬寺,以手上唯一的財產《金剛經》為指引,向北行進,來到鳳凰嶺創建了龍泉寺。 元大都妙善寺的比丘尼舍藍藍八哈石(「八哈石」意思是師尊)退居宮外妙善寺,該寺是舍藍藍以歷年宮中御賜財物建成。 舍藍藍退居妙善寺後,又於西山重修龍泉寺,建層閣於蓮池。 1332年(元朝至順三年),元大都妙善寺的比丘尼舍藍藍八哈石(「八哈石」意思是師尊)圓寂。 1564年(明朝嘉靖四十三年),昌平州人崔學履為鳳凰嶺龍泉寺寫下一首詩《龍泉噴玉》:「龍泉噴寒玉,汩汩無停時。道人對澄澈,遊子楊清冷。」

1659年(清朝順治十六年),顧亭林由山東入京師,在《昌平山水記》中記錄了「昌平州西南五十里龍泉寺」。 1884年(清朝光緒十年),直隸總督李鴻章聘蓮池書院主講黃彭年主纂《畿輔通志》,其中以《昌平山水記》為基礎,描繪了龍泉寺的地理位置及水流情況。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麻兆慶修《昌平外志》記載了龍泉寺。

1889年(清朝光緒十六年),釋印光來到龍泉寺擔任行堂(寺院淨碗掃地、鋪筷添飯的雜役)。日後留書黃底黑字「南無阿彌陀佛」影壁於龍泉寺東院。 中華民國時期,廟會興盛。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廣東的香客募捐在金龍橋南的東院建萬緣茶棚,施茶施粥。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立《萬緣茶棚碑》,該碑現已無存。 抗日戰爭時期漸趨沉寂。 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龍泉寺僅有房屋幾十間。 至文革時期龍泉寺改為民居或他用。 1995年,隨着鳳凰嶺自然風景區開放,當地政府及以蔡群居士為首的諸善信開始逐漸恢復寺院原貌。 2004年,釋學誠率眾弟子一行8人入住龍泉寺。 2005年4月11日,經北京市宗教事務局批准,龍泉寺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佛教活動場所,並迎請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大和尚住持寺院。

建築布局

龍泉寺過去坐西朝東,至清乾隆後期,昌平州府在原寺東側,以金龍橋為中軸線,將寺院改建為坐北朝南的三進院,建有哼哈殿、天王殿、魏老爺殿及茶棚。 舊的坐西朝東的寺院建築基址殘留至今。 龍泉寺自西到東分為三個院子。 西院:內有遼朝創建的龍泉寺殘留的青石基座。 中院:院內金龍橋,為單孔石橋,據說是遼朝龍泉寺住持釋繼升募化修建。 各個大殿是按照清代古建築式樣修復而成,分別供奉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等。 東院:位於崖邊。內有見行堂、五觀堂等仿古樓房。

主要景點

神柏 山門前兩株遒勁的翠柏種於十四世紀初,寺內還有兩棵粗壯挺拔的銀杏樹和兩株古柏,已有上千年的樹齡。 [7] 進入山門,有座古石橋,橋長26.5米,橋面寬4米,是北京較為古老的一座獨孔古石橋。 這是當年第一代住持繼升和尚募化修建的,人稱金龍橋。

龍王堂內供奉龍王。 上懸匾:「靈通宇宙」,兩旁有聯:「佛道巍巍麓中天之杲日;慈風蕩蕩振大地之春雷」。 髦王像旁是雷公和雷母。 堂後峭壁流泉,堂旁叢叢翠竹。 北邊後殿的臥遊閣和水池左邊的「聽泉小榭」,是依山建築。 龍王堂的建築和佛像,是清代作品。

歷代高僧

繼升和尚(遼朝):第一代住持,傳說繼升和尚經常在繼升塔練功,多次看見赤鏈金蛇在陪伴相隨,龍泉寺因此而得名。 舍藍藍(元朝):高昌人,重修龍泉寺。 印光法師(清朝):法名聖量,別號常慚愧僧。1890年(光緒十六年),三十歲時,轉居北京龍泉寺當行堂,苦行培福,潛修密證,長養聖胎。 印光法師振興佛教尤其是淨土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    [1]

參考文獻

  1. 北京龍泉寺, 搜狗視頻- 2021-1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