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潭柘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潭柘寺[1]位於北京西部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餘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潭柘寺寺內占地2.5公頃,寺外占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
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雲寺」,但因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
潭柘寺主要建築可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主體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齋堂和毗盧閣;東路有方丈院、延清閣、行宮院、萬壽宮和太后宮等;西路有愣嚴壇(已不存)、戒台和觀音殿等,莊嚴肅穆。
2018年8月21日,北京市門頭溝區潭柘寺鎮對潭柘寺周邊多年碰不得、拆不動的違法建設徹底拆除,讓潭柘寺逐漸恢復原貌。
代表景點
主要景點
從金代以後,每個朝代都有皇帝到這裡來進香禮佛,特別是從明代之後,潭柘就成了京城百姓春遊的一個固定場所,「四月潭柘觀佛蛇」已經成為了京城百姓的一項傳統民俗。在每年潭柘寺舉辦「浴佛法會」、「蓮池大會」、「龍華聖會」等佛門盛會的時候,各地的游僧和善男信女涌身潭柘寺,成千上萬,如風如雲。潭柘寺地處深山,交通不便,在歷史上曾形成了多條古香道,從不同的方向通往潭柘寺。這些古道有的是皇室或官家出資修建,有的是由與潭柘寺結有善緣的民間香會出自於對佛的虔誠之心,而集資修築的,還有的是當地的商號與百姓共同修築的。這些古香道經過了歷代不斷的整修,使用了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為潭柘寺的對外交往,為善男信女到潭柘寺進香禮佛,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蘆潭古道
這條古道是舊城通往潭柘寺的一條主要道路,原是一條山間土路,路面質量較差。從清代世宗雍正皇帝起,在河北省易縣修建皇陵,即清西陵,雍正皇帝即葬於斯。為了拜謁皇陵之需,乾隆年間由朝廷出資,將原有的道路拓寬展平,並將部分路段用條石鋪砌,當時稱為「京易御道」。蘆潭古道是京易御道的支線,當時也得到了整修,拓寬展平,部分路段鋪砌了條石或石塊。蘆潭古道起自於京易御道上的盧溝橋,過長辛店,東王佐、沙窩村、大灰廠,穿過石佛村,到達戒台寺,翻過了羅睺嶺,走南村、魯家灘、南辛房、平原村,到達潭柘寺。
龐潭古道
這條古道從石景山區的龐村,過永定河後,經臥龍崗、栗園莊、石門營、苛羅坨、越羅睺嶺,與蘆潭古道會合,到潭柘寺,全長20公里的路線與現今108國道門頭溝段基本相吻合。這條古道是京城香客去潭柘寺的主要道路,而且平坦易行,並比蘆潭古道近5公里。位於栗園莊的奉福寺是潭柘寺的下院,是遠途香客去潭柘寺的中轉站,從京城而來的香客,一般都要先在奉福寺休息一夜,第二天再赴往潭柘寺。返回時也要在奉福寺休息一夜,第二天返回京城。
重要文物
寶鍋:天王殿前有一口銅鍋,直徑1.85米、深1.1米,是和尚們炒菜所用。此鍋原在東跨院北房西次間,那裡還有一口更大的鍋,直徑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個小時才能煮熟。由於鍋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關於這兩口鍋,還有「潑砂不漏米」之說,原來,鍋底有「容砂器」,隨着熬粥時的不斷攪動,砂石會沉入鍋底的凹陷處。
石魚:潭柘寺觀音殿西側有龍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魚,長1.7米、重150公斤,看似銅,實為石,擊之可發五音,傳說是南海龍宮之寶,龍王送給玉帝。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8:20——16:30
交通線路:從前門、阜城門、乘游7,或在蘋果園轉931路可直達 。從市區出發,可在五孔橋沿阜石路西行走108國道可直達潭柘寺。從野三坡景區出來上108國道,經馬各莊、霞雲嶺、佛子莊直達潭柘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