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深秋的晚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北京深秋的晚上》 |
作品名稱: 北京深秋的晚上 文學體裁: 詩歌 創作年代: 現代 作者: 舒婷 |
《北京深秋的晚上》是由舒婷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
詩歌原文
一
夜,漫過路燈的警戒線
去撲滅群星
風跟蹤而來,震動了每一片楊樹
發出潮水般的喧響
我們也去吧
去爭奪天空
或者做一片小葉子
回應森林的歌唱
二
我不怕在你面前顯得弱小
讓高速的車陣
把城市的莊嚴擠垮吧
世界在你的肩後
有一個安全的空隙
車燈戳穿的夜
桔紅色的地平線上
我們很孤寂
然而正是我單薄的影子
和你站在一起
三
當你僅僅是你
我僅僅是我的時候
我們爭吵
我們和好
一對古怪的朋友
當你不再是你
我不再是我的時候
我們的手臂之間
沒有熔點
沒有缺口
四
假如沒有你
假如不是異鄉
微雨、落葉、足響
假如不必解釋
假如不用設防
路柱、橫線、交通棒
假如不見面
假如見面能遺忘
寂靜、陰影、悠長
五
我感覺到:這一刻
正在慢慢消逝
成為往事
成為記憶
你閃耀不定的微笑
浮動在
一層層的淚水裡
我感覺到:今夜和明夜
隔着長長的一生
心和心,要跋涉多少歲月
才能在世界那頭相聚
我想請求你
站一站。路燈下
我只默默背過臉去
六
夜色在你身後合攏
你走向夜空
成為一個無解的迷
一顆冰涼的淚點
掛在「永恆」的臉上
躲在我殘存的夢中
1979.12
作者簡介
舒婷,當代女詩人,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於福建石碼鎮,生長在廈門。初中未畢業即「插隊落戶」。1969年開始寫作,其時詩已在知青中流傳。回城後當過多種臨時工:水泥工、擋車工、漿紗工、焊錫工。1979年開始在民間刊物《今天》發表詩作,同年在《詩刊》正式發表作品。1980年《福建文藝》編輯部對她的作品展開近一年討論,討論涉及到新詩的一系列根本性問題。1981年福建省文聯專業創作,現為中國作協理事;作協福建分會副主席,兩次獲全國性詩歌獎。1982年出版詩集《雙桅船》和《舒婷、顧城抒情詩選》,1986年出版《會唱歌的鳶尾花》等。
[1]。
人物經歷
50年代中期,母親帶着她和兄妹三人從漳州回到廈門,被分寄在祖母和外婆家裡。舒婷從小隨母親在外婆家長大。
四歲起,外祖父就拿唐詩當兒歌教她念,外婆則娓娓講述「三國」、「水滸」、「聊齋」哄她上床睡覺。小學三年級,有了一點閱讀能力,便開始取五花八門的書籍來看,一直到初中,也因此眼睛越來越壞。
1964年就讀於廈門一中,1969年,舒婷在「上山下鄉」洪流中插隊到閩西山區。1972年,舒婷以自己姨媽的繼女身份,被照顧回城。
1979年4月,《詩刊》從《今天》上選發了舒婷的《致橡樹》,兩個月後,又發表了她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和《這也是一切》。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2013年04月28日,再次高票當選廈門文聯主席。
2016年12月,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十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2]。
參考資料
- ↑ 朦朧詩派的殿堂——奇女子舒婷(一) ,搜狐網,:2018-01-10
- ↑ 舒婷評價中雁盪山有獨特神韻,人民網,:201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