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太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京太廟位於北京天安門東側。總面積139,650平方米,平面成南北向長方形,正門為西南側太廟街門(該門現被一分為二,外部作為商店使用,不能進入),南門於民國時期作為公園時開闢,現為太廟主要遊人入口。太廟四周有三重圍牆。主要建築為前殿、中殿、後殿三大殿及配殿,南端有琉璃磚門一座、大戟門一座並小戟門東西各一座,兩門之間有七座石橋。明、清兩代為皇家祖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嘉靖、萬曆和清順治年間曾多次重修,乾隆元年(1736年)大加修繕,歷時四年,乾隆退位前又將三進大殿及配殿全部擴建。

殿宇均為黃琉璃瓦頂,建築雄偉壯麗。正殿原為九間,清代改為十一間,進深四間,重檐廡殿頂,周圍有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台基,四周圍石護欄。其主要樑柱外包沉香木,其餘木構件均為金絲楠木,天花板及柱皆貼赤金花,製作精細。

太廟雖經清代改建,其規則和木石部分,大體保持原構,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築群之一。太廟以古柏著名,樹齡多達數百年。1924年闢為和平公園,1950年5月1日改名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建造歷史

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1],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餘畝,是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的。

天花板及廊柱皆貼赤金花,製作精細,裝飾豪華。太廟是皇帝舉行祭祖典禮的地方,大殿兩側各有配殿十五間,東配殿供奉着歷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異姓功臣神位。

大殿之後的中殿和後殿都是黃琉璃瓦廡殿頂的九間大殿,中殿稱寢殿,後殿稱祧廟。此外還有神廚、神庫、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築。太廟以古柏著稱,樹齡多高達數百年,千姿百態,蒼勁古拙。

辛亥革命以後,太廟一度仍歸清室所有,1924年闢為和平公園,1950年改為現名「勞動人民文化宮」。1988年1月太廟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整體布局

太廟的主體建築為三大殿,大殿對面是大戟門。大戟門外是玉帶河與金水橋,橋北面東、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橋南面為神廚與神庫。再往南是五彩琉璃門,門外的東南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等。

文物

中華和鍾是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來,以2400年前的曾侯乙編鐘為原型進行設計,1999年11月製作完成的青銅編鐘,安放在享殿正中,成為太廟館藏文物,由江澤民主席於2000年1月1日上午首先鳴響。中華和鍾架高38米,寬21米,共17噸。三層共108個。上層34個鈕鍾,代表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台灣、香港、澳門;中層56個甬鍾代表我國56個民族;下層18個鎛鍾,中間16個代表中華民族的16個歷史時期,兩側兩個象徵當今世界的主旋律「和平」與「發展」[2]。重達320公斤的中央鎛鐘上,鐫刻着江澤民主席題寫的「中華和鍾,萬年永保」的鎏金銘文。朱紅描金的雕漆鍾架上有1.2萬個表現生命科學、宇宙星空、電子芯片的現代紋飾、鐘的兩側各立大紅建鼓和石磬、玉磬。中華和鍾音域寬廣,既可和多種民族樂器配合,又可接軌大型管弦樂隊,是世界上最大的舞台演奏雙音編鐘,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視頻

北京太廟 相關視頻

中國宮殿與傳說之 012 北京太廟
中國宮殿與傳說之 013 北京太廟(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