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保衛戰:蓋世英名衛國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京保衛戰:蓋世英名衛國戰,古代戰爭故事。[1]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北京保衛戰

明朝景泰九年(1457年)正月二十三日,北京城陰霾着天。


于謙鮮血淋漓的頭顱掛在了崇文門外。


這顆頭顱曾經保衛了這個城市,挽救了這個帝國。如今卻依然被無情掛在了城門口。


從這一天開始,大明帝國開始無可挽救地走向沒落。


明太祖在位的時候,吸取了歷史上宦官專權引起國家混亂的教訓,立下一條規矩,不讓宦官過問國家政事。他把這條規矩寫在大鐵牌上,掛在宮裡,想要他的子孫世世代代遵守。但是到明成祖的時候,這條規矩就給廢除了。


明成祖從他侄兒手裡奪得皇位,怕大臣反對他,特別信任身邊的宦官,在他遷都北京以後,就在東安門外設立「東廠」,專門刺探大臣和百姓當中有沒有謀反嫌疑的人。他怕外面的大臣靠不住,讓親信太監做東廠提督。這樣,宦官的權力漸漸大起來。到了明宣宗的時候,連皇帝批閱奏章,也交給一個宦官代筆,叫做司禮監。這一來,宦官的權力更大了。有一年,皇宮招收一批太監。蔚州(今河北蔚縣)地方的一個流氓,名叫王振,年輕的時候讀過一點書,參加幾次科舉考試沒考取,在縣裡當教官,後來因為犯罪,本來該充軍,他聽說皇宮招太監,就自願進宮做了太監。宮裡識字的太監不多,只有王振粗通文字,大家都叫他王先生。後來,明宣宗派他教太子朱祁鎮讀書。


朱祁鎮年幼愛玩,王振想出各種各樣法子讓他玩得痛快,朱祁鎮挺喜歡他。


明宣宗死後,剛滿九歲的太子朱祁鎮即位,這就是明英宗。王振當上司禮監,幫助明英宗批閱奏章。明英宗一味追求玩樂,根本不問國事。王振趁機把朝廷軍政大權抓在手裡。朝廷大員誰敢得罪王振,不是被撤職,就是充軍。一些王公貴戚都討王振的好,稱呼他「翁父」。王振的權力可算頂了天了。


這個時候,我國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強大起來。公元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派三千名使者到北京,進貢馬匹,要求賞金。王振發現也先謊報人數,削減了賞金和馬價。也先為他的兒子向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絕。這一來激怒了也先,也先率領瓦剌騎兵進攻大同。守大同的明將出兵抵抗,被瓦剌軍打得大敗。


邊境的官員向朝廷告急,明英宗慌忙召集大臣商量怎麼對付。大同離開王振家鄉蔚州不遠,王振在蔚州有大批田產,他怕蔚州被瓦剌軍侵占,竭力主張英宗帶兵親征。鄺埜和于謙認為朝廷沒充分準備,不能親征。明英宗是個沒主見的人,王振怎麼說,他就怎麼做,不管大臣勸諫,就冒冒失失決定親征。


明英宗叫他弟弟郕王朱祁鈺和于謙留守北京,自己跟王振、鄺埜等官員一百多人,帶領50萬大軍從北京出發,浩浩蕩蕩向大同趕去。


這次出兵,本來從沒好好準備,軍隊紀律渙散。一路上又遇到大風暴雨,沒有走幾天,糧食就接濟不上,兵士們又餓又冷,還沒有碰上瓦剌兵,已經叫苦連天。到了大同附近,兵士們看到郊外的田野里,到處都橫着明軍兵士的屍體,更加人心惶惶。有個大臣發現士氣低落,勸英宗退兵,被王振臭罵一頓,還罰跪了一天。


過了幾天,明軍前鋒在大同城邊被瓦剌軍殺得全軍覆沒,各路明軍紛紛潰退下來。到了這時候,王振感到情況危急,才下令退兵回北京。退兵本來是越快越好,但是王振卻想到他老家蔚州去擺擺威風,勸英宗到蔚州去住幾天。幾十萬將士離開大同,往蔚州方向跑了40里地。王振又轉念一想,這麼多的兵馬到蔚州,他家莊田裡的莊稼豈不要遭到損失,又匆匆忙忙下命令往回走。這樣一折騰,拖延了撤兵的時間,被瓦剌的追兵趕上了。


明軍一面抵抗,一面敗退,一直退到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東)。那時候,太陽剛剛下山,有人勸英宗趁天沒黑,再趕一陣,進了懷來城(今河北懷來)再休息,瓦剌軍趕來,也可以堅守。可是王振卻因為裝運他財產的幾千輛車子還沒到,硬要大軍在土木堡停下來。土木堡名稱叫做堡,其實沒有什麼城堡可守。明軍大隊人馬趕了幾天路,口渴得像火燒,但是土木堡沒有水源。離開土木堡十五里的地方有條河,已經被瓦剌軍占領了。兵士們就地挖井,挖了兩丈深,也沒找到水。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瓦剌軍趕到土木堡,把明軍緊緊包圍起來。明英宗知道沒法突圍,只好派人向也先求和。也先一打聽,明英宗帶的明軍人數還不少,要打硬仗,自己也要遭到損失,就假裝答應議和,停止進攻。


明英宗和王振信以為真,十分高興,下命令讓兵士到附近找水喝。兵士們爭先恐後跳出壕溝往河邊跑,亂成一團,將領們要制止也制止不了。


這時候,早就埋伏好的瓦剌軍兵士從四面八方衝殺過來,個個掄起長刀,大聲吆喝着:「投降的不殺!」明軍兵士一聽,紛紛丟盔棄甲,狂奔亂逃。瓦剌軍緊緊追趕,被殺的和被亂兵踩死的,不計其數。鄺埜也在混亂中被殺死。


明英宗和王振帶着一批禁軍,幾次想突圍都沒衝出去。平時作威作福的王振,這時候卻嚇得直發抖。禁軍將領樊忠,早就恨透了這個禍國殃民的奸賊,氣憤地說:「我為天下百姓殺死你這個奸賊。」說着,掄起手裡的大鐵錘,朝着王振腦門一錘砸去,結果了王振的性命。樊忠自己沖向瓦剌軍,拼殺了一陣,中槍倒下。


明英宗眼看脫逃沒有希望,只好跳下馬來,盤着腿坐在地上等死。瓦剌兵趕上來,俘虜了明英宗。歷史上把這次事件稱作「土木之變」。


有了明英宗這塊護身符,瓦剌軍的信心更足,野心更大,中原的金銀財寶已滿足不了他們,他們把目光放到了北京。


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月,瓦剌軍長驅直入,朝北京殺來。


此次的北京,可謂是無兵無將,朱祁鎮、王振帶走了50萬大軍,北京城只剩10萬老弱病殘士卒。朝中眾多大臣都在王振的帶領下共赴黃泉,誰來拯救處於絕望和恐慌中的帝國?


于謙站出來了。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浙江錢塘人,少即胸懷大志,12歲的少年于謙就作下了《石灰吟》的立志詩(這也成為了他一生的真實寫照)。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中進士,並跟隨明宣宗朱瞻基討伐漢王朱高熾的叛亂。


宣宗時代的于謙憑着自己的能力上升為當時最耀眼的政治新星,32歲時,于謙被任命為兵部侍郎、副部級三品大員。正統初年輔政的「三楊」對小於的評價也相當高,一致認為可以做他們的接班人,成為帝國未來的中流砥柱。


之後,于謙外放地方,在山西、河南一帶做巡撫。但隨着王振的當權,他的政治生涯迎來低谷。于謙為官清廉,不肯巴結王振,別的地方官進京,都是攜金帶銀,巴結王振,于謙從來不搞這套,慢慢上了王振的黑名單。于謙不僅提升無望,王振還一度想除掉這塊硬骨頭。他在正統六年(1441年)的時候找了個莫須有的藉口將于謙打入大牢。但令王振想不到的是,在他眼中一個小小的三品巡撫人氣竟然非常高,當朝很多大臣都來替于謙求情。眾怒難犯,王振只好放了于謙。不久後,于謙被調回京師,依舊做他的兵部侍郎。


在大部分重臣均死於土木堡的情況下,于謙是朝廷中最有能力和威望的大臣了。


土木堡事變後,北京剩下的朝臣們在于謙的主持下,於九月十八日,由皇太后任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監國;九月二十九日,眾臣擁戴朱祁鈺為大明帝國的第七任皇帝(明代宗),而在瓦剌軍手裡的王牌——朱祁禛變成了太上皇,價值頓時大打折扣。


于謙被任命為新的兵部尚書,其他各部缺額也陸續補上。王振的幾個私黨則在明帝國的朝堂上被文官們群毆致死。朝廷平息了眾怒,並堅決撲滅了南遷逃亡派的聲音,正統年間以來的朝堂第一次空前團結。


對蒙古人的捲土重來,于謙做足了戰備:一面加緊趕製和到各地調集兵器(在土木堡就撿到不少);二是儲備數百石糧及軍餉,做好了長期戰鬥的準備;三是加強軍備,修築城防。


面對剛剛滅掉50萬明軍的瓦剌軍,于謙沒有憑城死守,而是將主力全部調集至北京九門城外,以硬碰硬。


十月十一日,隨着號角長鳴,瓦剌軍的前鋒到達北京。當日,于謙趁敵軍立足未穩,帥軍出擊,瓦剌軍大敗,明軍殺敵數百人,初戰告捷,軍威大振,人心振奮。


十三日,瓦剌軍進攻德勝門。于謙派少數騎兵迎接挑戰,然後詐敗,把也先的萬餘騎兵誘入伏擊圈,神機營火槍手大顯身手,大敗瓦剌軍,也先的弟弟勃羅、平章卯那等大將中炮身亡,也先遇到了進入中原以來的最大一次挫折。


十四日,再次發起攻擊的瓦剌軍在彰義門等地遇到了明軍的阻止。而北京附近的民眾和士兵都自發組織起來,用各種手段打擊瓦剌人。


十五日晚,炮聲震天。駐紮在城外的明軍都點起火把,以免被城中炮火誤傷。明軍炮轟了一夜,聲勢驚人,瓦剌軍死傷上萬,其餘人分西、北兩路逃走,北路出居庸關,西路出紫荊關。


北京保衛戰歷時幾個月,最後以瓦剌軍潰敗而結束。北京保衛戰後的八年時間,于謙成為明景宗朱祁鈺最為倚重的大臣,處理軍國大事,將風雨飄搖的明帝國穩定下來。在于謙的扶助下,景泰期間一改正統年間政治混亂的局面,重現生機。


公元1457年,朱祁鎮奪取了皇位後,清洗景泰時期的重臣勢在必行,于謙首當其衝,雖然他為這個帝國立下巨功,但也不能倖免,很快被殺於崇文門。

視頻 

歷史縱橫 - 大明皇帝08-北京保衛戰明英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