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 漢語文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化 - 漢語文字 |
化(拼音:huà)是漢語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
古字形由一個頭朝上的人和一個頭朝下的人組成,本義是變化。
由本義引申為通過教育使風俗、人心發生變,即教化。
又引申指風俗、風化,也指自然界從無到有、創造化育世間萬物,即造化。
"化"在現代漢語中又表示轉變為某種性質或狀態,或表示將某種事物普遍推廣,作後綴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化
拼音; huà;huā
注音; ㄏㄨㄚˋ ;ㄏㄨㄚ
平水韻部; 去聲二十二禡
部首; 亻
總筆畫數; 2+2
造字法; 會意字
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倉頡碼; OP
五筆; WXN(86);WXN(98)
四角號碼; 24210
Unicode; CJK統一漢字-5316
鄭碼; NRR
異體字; ࠏ�、ࠤ�、�、ࢡ�、ુ�、ࠆ�
字級; 一級(0132)
溯源
化始見於商代。新附1 為商代金文,是正反兩個人形。左部像一個面朝左側立的人,右部像一個倒立的人。也有的字形左部是倒立的人,右部是正立的人。《說文解字》說它:"從ऎ(huà)人,ऎ亦聲。"按ऎ本為指事字,就是倒立的人,表變化,是"化"字的古寫。就此可知,化字左為正人形,右為倒人形,一正一倒,表示變化,屬會意字,不過"ऎ"也表聲。化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小篆(圖3)將左側人的手部延長,右側人頭部彎曲。發展到隸書(圖4)階段,左側的人變為單人旁"亻";右側的人人身變為一豎彎鈎(乚),寫作"ऎ",為後世楷書所承襲。
釋義
說文解字 【卷八】【ऎ部】呼跨切(huà)
教行也。從ऎ從人,ऎ亦聲。
說文解字注
教行也。
注:教行於上,則化成於下。賈生曰:此五學者旣成於上,則百姓黎民化輯於下矣。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
從ऎ人。
注:上ऎ之而下從匕謂之化。化篆不入人部而入ऎ部者,不主謂匕於人者,主謂ऎ人者也。今以化為變ऎ字矣。
ऎ亦聲。
注:呼跨切。十七部。
廣韻
呼霸切,去禡曉 ‖化聲歌1部(huà)
化,德化。變化。《禮記》曰:"田䑕化為鴽。"《紀年》曰:"周宣王時馬化為狐。"又姓,呼霸切。六。
康熙字典
【子集下】【匕部】 化 ·康熙筆畫:4 ·部外筆畫:2
古文:ऎ、、ρ
《唐韻》《正韻》呼霸切。《集韻》《韻會》火跨切,並花去聲。《說文》:化,敎行也。《增韻》:凡以道業誨人謂之敎。躬行於上,風動於下,謂之化。《老子·道德經》:我無為而民自化。
又以德化民曰化。《禮·樂記》:化民成俗。
又《韻會》:天地陰陽運行,自有而無,自無而有,萬物生息則為化。
又泛言攺易,亦曰變化。《易·繫辭》:擬議以成其變化。
又貨賄貿易曰化。《書·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革物曰化。《周禮·春官·大宗伯》:合天地之化。注:能生非類曰化。疏:鳩化為鷹之類。皆身在而心化。若化為鴽,雀化為蛤蜃之等,皆據身亦化,故云能生非類。
又《正韻》:告誥諭使人回心曰化。《書·大誥》:肆予大化,誘我友邦君。
又《公羊傳·桓六年》:化我也。注:行過無禮謂之化,齊人語也。疏:哀六年傳雲:乞曰:常之母有魚菽之祭,願諸大夫之化我也。亦是行過無禮之事。
又州名。《韻會》:漢屬合浦郡,宋攺化州。
又《正韻》呼瓜切,音花。《後漢·馮衍傳》:與時變化。《章懷太子注》:音花。
又《韻補》葉胡隈切,音回。《三略》:變動無常,因敵變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陳琳《大荒賦》:越洪寧之蕩蕩兮,追漠之造化。跨三五其無偶兮,邈卓立而獨奇。
又葉呼戈切,音訶。《離騷》: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
又葉許既切,希去聲。《後漢·傅干皇后箴》:在昔明後,日新其化。匪惟訓外,亦訓於內。
又葉呼臥切,呼去聲。《白虎通》:火之為言化也。陽氣用事,萬物變化也。《釋名》:火,化也,消化物也。《漢書·敘傳》:逼上並下,荒殖其貨。侯服玉食,敗俗傷化。
又《總要》:化音吪,差錯也,謬言也。從人匕會意。小篆與匕混,故加言作訛。《史記·天官書》:其人逢俉化言。
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筆順】①ノ(撇)②丨(豎)③ノ(撇)④乚(豎彎鈎)
【寫法】"亻"窄"匕"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匕"略高。"亻",兩筆相接於橫中線上方。"匕",乚(豎彎鈎)的豎段在豎中線,撇與乚(豎彎鈎)相交于田字格中心。
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化 假 去聲 四十禡 曉 合口呼 二 次清 呼霸切 xua 集韻 化 假 去聲 四十禡 曉 合口呼 二 次清 火跨切 xua 韻略 去聲 禡 火跨切 增韻 平聲 麻 呼瓜切 去聲 禡 呼霸切 中原音韻 化 去聲 家麻 曉 合口呼 全清 xua 中州音韻 去聲 家麻 荒卦切 洪武正韻 花 平聲 十五麻 曉 呼 全清 呼瓜切 xua 化 去聲 十五禡 曉 呼 全清 呼霸切 xua 分韻撮要 化 陰去 第二十六家賈嫁 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