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化州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化州市廣東省茂名市代管的縣級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鑒江中游,介於東經110°21′至 110°45′、北緯21°29′至22°13′之間,北與廣西北流縣交界,南與廣東省吳川市接壤,東與高州市和茂名市茂南區相連,西與廣西陸川縣及廣東省廉江市毗鄰。化州是中國著名的南菜北運基地之一,有"中國化橘紅之鄉"的美譽。

化州北有浮梁山。東北有龍王山,又叫來安山。北界茂名水於東北,即竇江。另一支東北陵水,源出廣西北流,入境後,屈西南到合江墟,羅水亦自陸水入,合稱羅江,或者陵羅水。屈東南,過州治北合鑒江,又東南流,入吳川至南海。

化州地形狹長,狀若坐獅,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南北距80公里,東西寬40公里。耕地面積65.9萬畝,林地面積161萬畝,果園面積90萬畝,淡水魚塘面積10萬畝,礦產資源豐富,據初步探明,金屬和非金屬礦20多種。其中,鈦礦的儲量位居中國前列。[1]

地理環境

化州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0°21′-- 110°45′,北緯21°29′-- 22°13′、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地理環境條件優越。是我國著名的南菜北運基地之一,北與廣西北流縣交界,南與廣東省吳川市接壤,東與高州市和茂名市茂南區相連,西與廣西陸川縣及廣東省廉江市毗鄰。南北距80公里,東西寬40公里。總面積235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5.9萬畝,林地面積161萬畝,果園面積90萬畝,淡水魚塘面積10萬畝。人口140萬人。轄5個街道辦事處,1個經濟開發試驗區,17個鎮和13個國有農林場。1994年撤縣設市。化州古稱石龍,相傳有龍潛於羅江之中,變化無窮,北宋太平天國五年改稱化州,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悠久歷史。因盛產橘紅,又稱橘州。化州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地理環境條件優越。是我國著名的南菜北運基地之一。全市總面積235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5.9 萬畝,林地面積 161 萬畝,果園面積90萬畝,淡水魚塘面積10萬畝。轄鑒江經濟開發試驗區、3個街道辦事處和20個鎮、13個國營農林場,人口 123 萬。改革開放以來,化州堅持「工業立市,農業穩市,科教興市,商貿活市,法制治市」的方針,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勵精圖治,團結奮鬥,經濟建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增長。一批科技產業脫穎而出。「三高」農業發展勢頭強勁,建成起了一大批頗具規模的商品生產基地。目前,化州人民正以嶄新的姿態,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把化州建設成為經濟發達、環境優美、社會文明的河畔城市。化州地形狹長,狀若坐獅,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全市耕地面積66.5萬畝,宜林山地180萬畝。礦產資源豐富,據初步探明,金屬和非金屬礦20多種。

名勝古蹟

石龍勝跡位於州署前(今市府大樓前)。《太平寰宇記》說在「州南三里石龍崗上」,即指此(北宋以前州城在舊城嶺,故石龍崗在州南三里)。石龍勝跡不知幾許年代就已存在,南朝梁置石龍縣、石龍郡取名由此。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辯州改稱化州,亦取「龍能變化之義」,故名化州。古石龍崗上有石器出地面,形似龍首,有石潛江中,稱龍尾。龍首有石竅通江底,氣激則鳴,聲似鵝鳴而更洪亮。有時噴沙,晶瑩潔白。古人不明這種現象發生的科學道理,覺得怪異。有人說石龍是靈物.嗚則吉祥。明景泰七年(1456年)石龍鳴三日,楊一清誕主於州署,後來成為正德、嘉靖兩朝名臣,位至宰相。崇楨間州守趙仕錦在此開石龍井,復建亭立碑。有人說鳴則不祥,引來災異,故用鐵鑊、石塊堵塞石竅,建鼓樓以鎮之。明末瓦礫泥土逐漸堆積。入清以後,井平穴廢。但石龍則仍存在,被埋在地下,深約3米。古八景寶山積翠、立石中流、鑒水飛帆、驪珠波光、千秋夜月、龍崗盤石、鳳井鳴泉、登高野色為古八景。八景有的因景物變遷。已非昔日景點;有的則因建設被毀,不復存在。 化州石龍郡遺址今何在?在化州城東面的舊城嶺上,有一道斷斷續續的"回字"形舊城基和一道亘於城前的黑混城,這裡就是梁置的石龍郡縣故址,也是隋大業前羅州治所在地.1980年,國家博物館人員到這裡考古調查,證實了石龍故址在縣東三里的舊城嶺上.據《化州縣誌》記載:石龍古城"在縣東三里大芬坡".其實,大芬坡是城前一大坡平崗的土名.舊城嶺也是一塊平崗,高約12米,西面緊靠鑒江,羅江的匯合處.石龍古城,坐北向南,其板築夯土,城基大都猶存.經實測,石龍古城,東起濱江佬村,西至桄榔山,南過黑泥城,水靠大德嶺.今絲綢廠的前門外,便是當日古城的高門樓.古城東西寬330米,南北大300米,周長1260米,總面積11.4萬平方米,公元570年,陳朝調馮寶任石龍太守,冊封冼夫人為石龍夫人,其地點就在這裡.冼夫人和馮寶一家人在這裡生活的時間很長,當時的石龍古城,景色秀麗,市井繁華,弦歌聞於百里外."今天,石公嶺古碼頭,榕樹灣古流口和古道,跑馬場,停馬場遺蹟還依稀可見.宋紹興三年(1133)郡守李丹於河西築城(即今之化州城)比之羅州古城大約要晚500至600年.當年城址從河東遷於河西,"飛梁就樹"的傳說一直流傳下來.麗山 又名尖崗嶺,古稱為「化州之鎮山。」秀麗直立,高215米,位於城區北15公里處。登高遠望,西北群山連綿,像大海碧波起伏;東南平原無垠,村落與田疇交錯。麗山有一奇,每當天寒霜凍,此山左右無霜,農作物不枯萎。麗山石景蔚為大觀。石室:位于山頂之東南側,深12米,寬15米,可容數十人席坐,為遊客憩息之所;石井;又名「一杓泉」,位于山頂西面,井探45厘米,長50厘米,寬33厘米,井壁及井底均為花崗岩石,此井終年不枯,水清如鏡;石洞:位於南側山坳,洞深不可測,當地群眾稱為「仙人洞」;石溪,在仙人洞下,長20米,只聞水聲,不見流水,稱為「石底流泉」。此外,還有石台、石塔、石林、石床、石碟、石硯等,酷似物狀,都是好景觀。中火嶂 位於廣東省化州城西10公里的石灣區境內,連綿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48米,山石壯觀,景色幽野,風光殊絕,如天上人間,被譽為粵西形勝,南國名山。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化州市人多地少,2008年底全市土地總面積235644公頃,實際利用情況是:農業用地202778公頃,其中耕地面積68788公頃,園地面積4297 公頃,林地面積79036公頃,牧草地5公頃,其他農業用地11915公頃。建設用地24116公頃,其中居民點與獨立工礦用地面積20763公頃,交通運輸用地1097公頃,水利設施用地2256公頃;未利用土地8841公頃。土地資源利用的總體特點是:農業用地量多,占土地總面積的86.1%,但人均耕地少,只有0.855畝;因受地形地勢的影響,各類用地分布不夠平衡,尤以耕地、林地和園地比較明顯。南部的長岐、同慶、南盛、東山等鎮(街道辦事處)耕地較多,而園地和林地相對較少;北部的文樓、平定、播揚等鎮則林地和園地面積較大,是林業和水果生產基地;由於土地開發歷史悠久,利用率比較高,達96.2%,後備資源缺乏,只有不到土地總面積的3.8%。全市耕地總面積69055公頃,其中水田占72.2%,主要分布在河流兩岸的沖積平原、丘陵谷地及緩坡地上。水稻田耕作層大多小於30厘米,土壤呈酸性反應。水田除大多數種植早晚稻冬薯等糧食作物或冬種蔬菜等經濟作物外,有部分早造種花生等經濟作物,晚造種蔬菜及冬種番薯。旱地主要種植花生、甘蔗、紅麻、蠶桑、黃豆等經濟作物,秋種番薯、黃豆等作物。

土壤資源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全市自然土土壤12.17萬公頃,水稻土面積3.98萬公頃,旱坡地土壤5776公頃。自然土土層深厚,土壤比較肥沃,熱帶和亞熱帶果樹、林木都生長良好,但西南部和東南部屬熱帶氣候,橡膠、蔬菜、胡椒生長比化北好,松樹在化北、化中生長較為茁壯,在化南和東南生長則較幼弱,由南到北局部地區都種有速生豐產桉、橡膠、胡椒等。耕地複種指數242.4%,且單產高,冬種面積大。稻穀產量在平均水平以上的水稻土面積為64.9%。這些水稻土除粘土田外,土壤質地都在中壤至重壤,保水保肥性能好,水熱狀況能滿足水稻生長要求,而且有機質含量豐富,土壤肥力高。

水資源

化州市雨量充沛,水系廣,水資源豐富。全市平均年降雨深1833.8毫米,折合水量43.1億立方米。全市平均年徑流深777毫米,折合徑流量18.3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深1138毫米,折合徑流量26.8億立方米。最少年徑流深621毫米,折合徑流量14.6億立方米。按平均年徑流量計,境內地表水資源為18.3億立方米。若加過境37.3億立方米客水,化州市地表水資源為55.6億立方米。

化州市境內河流基本上屬鑒江水系,其流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89.9%。主要河流有9條,即鑒江、羅江、陵江、清湖河、中垌河、官橋河、石灣河、三丫江、塘河。鑒江在市內的最大支流羅江,自北向南至化州城區匯入鑒江,羅江在市境內的流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65.8%。根據化州市境內河川徑流分布和河流天然落差,對全市各河流分段計算,全市境內水能理論蘊藏量為4.2萬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的水能為2.2萬千瓦。至2008年止,全市已開發利用水能尚不足萬千瓦。此外,化州市地下30米以上淺層地下水蘊藏總量為4.01億立方米。地下水水質受人為污染較少,水質良好,適宜人畜飲用。化州市現已發現的飲用天然礦泉水主要分布在塘崗嶺、石灣區等地。塘崗嶺飲用天然礦泉水是目前廣東省礦泉水出露範圍較大的礦泉水產地之一,經多次取樣分析其化學成分穩定,有益元素含量齊全,完全符合飲用天然礦泉水的國際標準,單井日開採量可達440噸以上。地熱水出露的溫泉位於那務鎮新時代陵江江畔,泉水清澈透明,無色、無味,溫度在40~60℃之間,PH值8.8~9.12,水中陽離子以鈉離子為主,陰離子以重碳酸根為主;礦物含量高除含有與一般地下水相同的常量化學成分外,還有硫化氫、偏硅酸、氟、溴、碘、銅、鉛、鋅、鍶、鉀、鎳、砷、欽、鉻等微量元素及特殊成分,其中硫化氫、偏硅酸、氟含量均達到醫療熱礦水命名標準。

礦產資源

化州市已初步探明的礦種有31種,礦點280多處。金礦、銀礦、鈦鐵礦、磁鐵礦、褐鐵礦、硫鐵礦、鉛鋅礦、石灰石、花崗岩、大理石岩、鉀長石、雲母、鋯英石、石英石、葉臘石、綠柱石、鈮鉭石、滑石、水晶石、冰洲石、磚用粘土、瓷土、高嶺土、河砂、礦泉水等儲量較豐富,鉬礦、銅礦、錳礦、獨居石、輝長石、石膏礦、泥炭土、錫砂礦等也有一定的儲量。石灰石儲量約在800億噸以上,其中文樓鎮白石儲量約400億噸,石灰石含艚高達58%,碳酸鈣含量99.8%,純白度大於93%,密度2.85克/立方厘米,高品位在國內極為罕見,除作生產水泥、石灰、石米的原料外,還可深加工成復粉、雙飛粉和重質、輕質碳酸鈣,廣泛用作造紙、橡膠、塑料、塗料、醫藥工業、化妝品、去污粉等多種產品生產的原料,現石灰石年產50多萬噸。平定鈦礦儲量780萬噸,位列廣東省第一,伴生鋯英石、磁鐵礦,鈦精礦品位一般為48%~50%,現年產量10多萬噸。鐵礦儲量約200多萬噸,鐵礦石經精選後含鐵量可達56%以上,年產量3萬多噸。花崗岩出露面積250.9平方公里,混合花崗岩出露面積415.8平方公里,已探明總儲量約20億立方米。該礦種類繁多,且質地優,耐酸,耐鹼,耐風化,比重大,硬度高,抗壓強度大。其中麗崗鎮的花崗岩,以質優馳名,石英二輝二長閃岩、斑狀黑雲二長花崗岩被國家建材工業部以「黑珍珠」命名。現全市花崗岩年開採量130多萬立方米。官橋豐村鉛鋅礦查實C級儲量礦石量為151.3萬噸。粘土礦儲量超過10億立方米。高嶺土儲量約500萬噸以上。主礦區新安大坡高嶺土,新安鎮高嶺土可開採面積50平方公里,自然白度高,開採條件好,自然白度高,質地優良。礦鉀長石儲量約50多萬噸。

植被和生物資源

化州市光、熱、水資源豐富,四季常青,動植物種類繁多。植物資源有1900多種。植被以常綠季雨林、馬尾松林、稀林灌木草坡、桉林、竹林、橡膠林、化橘紅以及龍眼、荔枝、芒果、木菠蘿、柑橙、菠蘿、香蕉等水果和水稻、玉米、番薯、花生、大豆、疏菜、糖蔗、蠶桑、黃紅麻等農作物為主。化州市是全國最早和著名的北運菜產銷基地、桑繭生產基地、優質黃紅麻種籽生產基地和廣東省商品糧生產基地、廣東省冬種玉米基地、廣東省糖蔗生產基地。北運及出口蔬菜年種植面積最多達1.4萬公頃。全市有林地面積8.19萬公頃,除有2萬多公頃的速生豐產桉樹林以及大片的松、杉、橡膠林外,還有水松、格木、赤藜、紅車、雞毛松、箭毒木、白木香、赤楠、鐵力木、白桂木等國家Ⅰ、Ⅱ、Ⅲ級保護植物以及見血封喉等珍稀樹種。化州市是全國水果百強縣,具有適宜熱帶、亞熱帶水果生長的良好條件,廣東省在農業區劃中把化州劃入早熟荔枝、龍眼生態的最適宜區。全市有龍眼、荔枝、香蕉、芒果、菠蘿蜜、地菠蘿、柑橙、柑桔、石榴、楊桃、黃皮等熱帶、亞熱帶名優水果面積4.95萬公頃。化州橙果大汁多、酸甜適中,蜚聲中外。「紅陽牌」紅楊桃、番石榴、無核雞心黃皮,「名富牌」番石榴、紅楊桃,「綠蕉牌」 和「綠士牌」綠色香蕉等,多次獲得中國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和「中華名果」稱號。化州特產化橘紅,是中國名貴的中藥材之一,素有「南方人參」之稱,化痰止咳、健胃行氣等功效神奇,明清兩代被列為宮廷貢品、御用藥物,現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以其為主要原料生產的橘紅系列藥品、保健品,暢銷全國各地,遠銷東南亞及歐美等地。2008年底,全市化橘紅種植面積0.2萬多公頃。笪橋黃瓜也是化州著名的土特產。

動物資源有500多種,有黃猄、果子狸、金頭龜、山瑞、水獺、穿山甲等珍貴動物。

景觀山巒

中火嶂巍峨險峻,登山張望,東方白練飛舞,南面水天一色,西側煙波萬頃,北地群山起伏。這幅天然畫卷,以其非凡的魅力和動人的神韻,震撼着遊人的心靈。怒放的桃金娘是中火嶂的一大奇觀。深春之時,登山而望,滿山的桃金娘樹鬱鬱蔥蔥,枝上鮮花奼紫嫣紅,重重疊疊,置身其中,於萬花簇擁間恍如進入桃源仙境。由於毗鄰南海,山高林密,山間常見雲海,雲海形成之際,狂雲怒飛,鋪天蓋地,滿目青山瞬間為雲霧吞沒。中火嶂的水色亦美。仙人潭風光旖旎,景色優美,兩岸青山連綿,田園泛綠,村舍井然,秋高氣爽時潭水清澈,雲影徘徊,一派鄉野風情。龍潭西側,有古榕三株,江中綠水悠悠,波光返照,樹下江風徐來,於此小憩,樂趣無窮。[2]

人文興建

中火嶂在我國歷史、軍事、文化上有着顯赫的地位。南朝宋代,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巾幗英雄的冼英曾在這裡行兵布陣,對抗分裂勢力,有力的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宋代文人蘇轍、范祖禹,明末才子陳鑒、民國李宗仁等都曾經登臨此地,留下壯麗詩篇。琉璃泉在化州市新安鎮,有一口古老的水井,名叫「琉璃泉」。古往今來,泉水流不斷,觀泉的遊客也不斷。據《化州縣誌》記載:琉璃泉坐落棧道旁,是路邊過關的旅客飲馬憩息的好地方。明崇禎年間,鄉民壁土建庵於此,取名「琉璃庵」,文人墨客常會聚這裡賦詩品茗。一郡城清宮遭難出逃到此,化法名善果,隱於庵中,削髮當了和尚,收小和尚五名作伴。他率眾在崖下挖鑿了「琉璃井」,摘葉作茗侍待行人。古人曾為此泉寫下了「茗飲一盞賽新羅」的詩句。自此,「來試名泉一勺甘」者蜂至。 琉璃泉水清如琉璃,它久旱不渴,比常水重5%,且久存不腐,即使沒有煮過,飲食也甘。用琉璃泉水泡本地出產的榕樹茶,茶色黃亮,香氣清幽,滋味醇厚,如飴似酒。附近一山村,老百姓常飲此泉,長壽者甚多。寶山公園位於今化州城區中心的寶山上,古為八景之一的「寶山積翠」。1964年闢為烈士陵園,1984年改建為寶山公園。面積約25000平方米。公園正門在東面的陵園路口,有石階登山頂。山頂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山四周有景仰、橘香、積翠。龍吟等亭;環山路兩條,旁設石台、石凳,供遊人憩息。廣植花草樹木,濃蔭夾道。登山可覽城區全景,是城區遊覽的好去處。清風樓位於市府大院後背最高點的古城牆上。始建於唐代,數易樓址及樓名。唐名觀風台,宋名清風樓,元名觀風樓,明復稱清風樓,清同治年間重建,改名魁星樓,後通稱清風樓。1992年重建,一座兩層,高1l米。登樓眺望,古時能飽覽「楓林樹色依天外,茅屋雞聲隔水東」的荒郊景色,而今則是「三江六岸橋相接,車似流水人如龍」的繁華景象了。化州孔廟又叫文廟,位於化州市的寶山南側,面向南蘭,宏偉壯麗,是當代有名的古建築。孔廟原為化州古鎮的文教中心,它包括崇聖祠、明倫堂、鄉賢祠、名宦祠、和石龍書院等建築群體。這些建築群體分布於寶山之南,重樓疊閣,十分壯麗。它與海南的文昌孔廟齊名。化州孔廟歷經宋、元、明、清數朝,宋代嘉定二年(1209年),州守范良輔遷舊學府於州治南闕,這為孔廟的雛體。元、明二朝遷移重修,到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復遷舊址,嘉慶五年秋至次年,最後確定孔廟規模和布局。現今有於市府市委和文化部門的重視,經多年的努力現已重建,雄偉壯觀的化州古城[孔夫子]廟現已重新坐落回原來的位置全部復元到原來的風藐。化州鼓樓坐落於市公安局之前面: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1986年重建後樓門加大.樓體升高,但仍保持原來紅牆綠瓦、重檐翹角的古建築風貌。

南安冼太廟位於長岐鎮南安圩,占地面積234平方米高5.6米。明弘治元年(1488年)始建,重修於清末。

博金疇山崗遣址位於東山區博金村南。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錛,石網墜和石環,陶片有素麵夾砂紅陶、黑陶和印紋硬陶等.為新石器時代古人生活遺址。

江口嶺遺址位於那務鎮京堂小學北面,出土器物有提梁壺,兩耳、四耳罐等陶器,鐵劍,石臼、石棒及夾砂陶、印紋硬陶碎片等。為秦漢時代人類生活遺址。獨木舟工場遺址位於長岐鎮石寧村西側鑒江河邊。先後出土一批東漢至魏晉間製造的獨木舟及半成品、原材料等。此處為古獨木舟工場。

羅州城(亦石龍郡城)遺址位於化州鎮東北隅的舊城嶺。羅州城始建於南朝梁(503~557年),為土築,南宋以後毀。解放初城址尚清晰,牆基凸出地面一至數尺不等。城為方形,面積10萬平方米。

石龍古城,坐北向南,其板築夯土,城基大都猶存.經實測,石龍古城,東起濱江佬村,西至桄榔山,南過黑泥城,水靠大德嶺.今絲綢廠的前門外,便是當日古城的高門樓.古城東西寬330米,南北大300米,周長1260米,總面積11.4萬平方米,公元570年,陳朝調馮寶任石龍太守,冊封冼夫人為石龍夫人,其地點就在這裡.冼夫人和馮寶一家人在這裡生活的時間很長,當時的石龍古城,景色秀麗,市井繁華,弦歌聞於百里外."今天,石公嶺古碼頭,榕樹灣古流口和古道,跑馬場,停馬場遺蹟還依稀可見.宋紹興三年(1133)郡守李丹於河西築城(即今之化州城)比之羅州古城大約要晚500至600年.當年城址從河東遷於河西,"飛梁就樹"的傳說一直流傳下來.梁、陳兩朝為羅州及石龍郡、高興郡的治所。陳封馮仆為石龍太守,冊封冼英為石龍郡太夫人,即駐此。

冼太夫人廟遺址在州署(今市委、市府)前面右側。始建於宋代,一座兩進。1953年建縣委辦公樓時拆毀。

范公墓址位於城西二里石牛嶺南麓(今人民醫院留醫部後背)。北宋名臣、著名史學家范祖禹,元符元年(1098年)被貶至化州,未幾卒,葬於此。墓前建有玉光亭一座。1958年因建體育場被毀,至今尚未修復。

歷史沿革

化州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鑒江中下游,地理坐標為東經110°21′--110°45′、北緯21°29′--22°13′。東與高州市、茂南區接壤,西與廉江市、廣西陸川縣相鄰,南與吳川市相連,北與廣西北流市交界。總面積2354.2平方公里。全市共轄17個鎮,1個開發試驗區,5個街道辦事處。

化州建縣始於公元426年(南朝·宋,元嘉三年),化州這塊地區首次以「化州」命名是在公元980年(即北宋,太平興國五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悠久歷史。化州古稱高興郡、羅州縣、石龍郡、石龍縣、羅州、南石州、辯州、陵水郡、勛州、化州路、化州府,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悠久歷史。石龍的名稱,源於相傳有龍潛於羅江之中,變化無窮,所以當地在南朝梁時根據此傳說為當地取名為石龍縣、石龍郡。(因盛產橘紅,橘紅明清時列為貢品又稱橘州).

化州歷史沿革(化州境內各時期所屬及名稱、行政級別、領土變化)(郡、州(府)、路可等於現在的省,縣、城差不多相當於一個城市,這個我也不是很確定,是問了歷史專業的)

唐堯虞舜時期

約公元前26世紀初至公元前21世紀初,今化州境屬南交。

夏、商、周至秦時期

約公元前21世紀初至公元前256年,今化州境屬百越。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定南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今化州境屬象郡。

漢至晉時期

秦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取桂林、象郡,稱南越武王,及至西漢前期,今化州境屬南越國。

公元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漢滅南越國,分其地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今化州境屬合浦郡高涼縣。

公元147年(東漢,建和元年)合浦郡分立高興郡,今化州境屬交趾刺史部高興郡。

168年(東漢,建寧元年)改高興郡為高涼郡,旋廢,今化州境屬交趾刺史部高涼縣。

203年(東漢,建安八年)改交趾刺史部為交州,今化州境屬交州高涼縣。

210年(建安十五年)分交州為交、廣二州,今化州境屬廣州高涼縣。

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分高涼縣立高涼郡,吳又立高興郡,俱屬廣州,今化州境屬高涼、高興二郡地。 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滅吳,高涼、高興二郡仍吳制。太康中,撤高興郡併入高涼郡,今化州境屬高涼郡高涼縣。

南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426年(南朝·宋,元嘉三年)檀道濟築石城於陵羅江口(今合江圩陵江與羅江匯合處),置羅州縣(縣治所陵羅江口,今化州市合江鎮合江墟),今化州屬廣州高涼郡羅州縣地,此為化州建縣之始,距今1585年。

齊同宋制。

528年(梁,大通二年)置石龍郡、石龍縣,又升羅州縣為羅州,州、郡治所均在今化州城東北舊城嶺,置刺史,領石龍、高興二郡。

至558年(陳永定二年),羅州轄境包括今化州、廉江兩市全境、吳川局部、湛江市區局部和高州西部、西南部,及至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

589年(隋,開皇九年)隋滅陳,廢高興、石龍二郡,以州統縣。羅州領石龍、吳川、茂名三縣。

607年(大業三年)廢高州、羅州,立高涼郡(郡治今陽江市區西三十里)。石龍縣屬高涼郡。

621年(唐,武德四年)廢高涼郡。

622年(武德五年),復置羅州,(治所石龍縣,今化州城),領石龍、吳川、陵羅、龍化、羅辯、南河、石城、招義、零綠、慈廉、羅肥十一縣,轄今化州、廉江兩市全境、吳川局部、湛江市區局部,及至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屬嶺南西道邕管經略使。

623年(武德六年)羅州徙治石城,另置南石州(治所石龍縣,今化州城),領石龍、陵羅、龍化、羅辯、慈廉、羅肥六縣,轄今化州全境及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

627年(貞觀元年),省慈廉、羅肥2縣(此兩縣在今化州境)入石龍縣。

635年(唐,貞觀九年)南石州更名辯州,領石龍、陵羅、龍化、羅辯4縣。

乾封二年(667),羅辯縣(此縣即前文之「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中的部分地域)屬禺州(今廣西境)。

天寶元年(742年)辯州更名陵水郡。

758年 (乾元元年)復稱辯州。

773年(大曆八年),龍化縣(此縣即前文之「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中的部分地域)屬順州(今廣西境),辯州只領石龍、陵羅(陵羅縣治在今化州西北境)2縣。

904年(天佑元年)更名勛州,後復名辯州。

五代,後漢沿唐制,辯州領石龍、陵羅二縣。

宋、元、明、清時期

972年(北宋,開寶五年)廢羅州入辯州,以吳川來屬,省陵羅入石龍,辯州領石龍、吳川兩縣。

980年(北宋,太平興國五年)辯州改稱化州,此乃化州命名之始。因州治西南三里石龍崗有石龍勝跡,以龍能變化,故名化州。

1161年(南宋,紹興三十一年),州守李丹從河東徙城於河西,築化州城,州署建於石龍崗南(今化州市公安局駐地)。

1167年 (南宋,乾道三年)析吳川西鄉為石城縣,化州領石龍、吳川、石城三縣。

1278年(南宋,景炎三年)宋帝日丙即位於硇洲,升硇洲為翔龍縣,隸屬化州。化州領石龍、吳川、石城、翔龍四縣。

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置化州路,領石龍、吳川、石城三縣,屬湖廣行中書省。

1368年(明,洪武元年)改化州路為化州府,隸屬廣東行省。

1374年(洪武七年)降化州府為州,並附郭縣石龍入化州,石龍縣從此撤銷。化州領吳川、石城二縣。洪武九年(1376年)化州降為化縣,屬高州府。

1381年(洪武十四年),縣復改為州,化州仍領吳川、石城二縣,仍屬高州府。

清,沿明制,化州領吳川、石城二縣,屬高州府。

民國時期

1912年(民國元年)廢府、州,撤高州府,化州改化縣,廣東省派出高州綏靖處,化縣屬高州綏靖處。  1914年(民國三年)撤高州綏靖處,設高雷道,化縣屬高雷道。

1920年(民國九年)撤高雷道,派出高雷善後處,化縣屬高雷善後處。

1925年(民國十四年)撤善後處,派出南路行政公署,化縣屬南路行政公署(以稅收來劃分的,相當於省級別的)。

1926年(民國十五年)改設南路綏靖專員公署,化縣屬南路綏靖專員公署。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11月廣東派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化縣屬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第八專署行政督察區後,化縣屬第八專署行政督察區

新中國成立後

1950年南路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公設設欽廉區專員公署並改為高雷區專員公署,化縣屬高雷專區。

1952年,粵西行政公署成立,化縣屬粵西行政區。

1956年,粵西行政公署改為湛江專員公署,化縣屬湛江專區。

1958年,按地理、經濟、生產等條件小縣並大縣,化縣與吳川縣其餘部分合併,改稱化州縣。原茂名縣(今高州市)的南盛、蘭石(今有吳川市蘭石鎮)、龍首(今有吳川市淺水鎮龍首村)、高棧(今有吳川市淺水鎮高棧村)劃歸化州縣。

1961年分縣後蘭石、龍首、高棧劃歸吳川縣,南盛劃歸化州縣。化州縣政府駐化州城原化縣政府駐地。

1968年湛江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化州縣屬湛江地區。

1983年,歸茂名市管轄。

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同意撤銷化州縣,設立化州市(縣級),以原化州縣的行政區域為化州市的行政區域。自此,化州為市(縣級)建制。

2000年後

2002年,化州市轄3個街道(河東、河西、下郭)、20個鎮(麗崗、寶圩、南盛、同慶、長岐、楊梅、良光、笪橋、新安、官橋、蘭山、中垌、平定、文樓、林塵、合江、江湖、那務、播揚、石灣)、2開發區(鑒江經濟開發區、北岸開發區)。

2003年蘭山鎮併入中垌鎮;分別撤銷石灣鎮、南盛鎮,各自設立街道辦事處,作為化州市的派出機構。

2008年,化州市轄麗崗、寶圩、同慶、長岐、楊梅、良光、笪橋、新安、官橋、中垌、平定、文樓、林塵、合江、江湖、那務、播揚17個鎮,設有東山街道辦事處、河西街道辦事處、下郭街道辦事處、石灣街道辦事處、南盛街道辦事處5個派出機構和鑒江經濟開發區。

現在,全市共轄17個鎮(2008年至今),1個開發試驗區,5個街道辦事處。化州城區主要分為河東、河西、下郭、北岸四大區,現有兩大商業街道分別為河東區的三十米街和河西區民主路的步行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