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匍匐鐮序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匍匐鐮序竹

中文學名:匍匐鐮序竹

拉丁學名:Drepanostachyum stoloniforme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屬:鐮序竹屬

匍匐鐮序竹(學名:Drepanostachyum stoloniforme S.H.Chen & Zhen Z.Wang)是禾本科、鐮序竹屬竹類植物。地下莖合軸型。竿藤本狀,叢生,長可達5米。全竿具節,節間圓筒形,淡綠色或黃綠色,籜環隆起,具籜鞘基部的殘留物,無毛;籜鞘短於節間,長三角形,厚紙質,灰褐色,縱脈紋明顯,邊緣膜質;籜舌截形或微下凹,籜片外翻,錐形或條狀披針形,邊緣內卷;枝環與籜環較明顯,葉鞘無毛,葉耳無;葉舌截形,葉片紙質,窄披針形,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均無毛,先端漸尖,基部漸窄,小橫脈不明顯,葉緣具細鋸齒而粗糙。花序軸較明顯,小穗含小花,綠色,其排列較疏鬆,小穗有柄或無柄,小穗軸節間無毛,呈棒狀,外稃呈披針形,子房長橢圓形,無毛,花柱短,棕褐色,果皮較厚,種皮無毛,胚乳豐富、乳白色。3-4月開花。8月筍期。

匍匐鐮序竹在中國廈門植物園,北京植物園、華南植物園、華安竹類園等地有栽培。該竹喜濕潤、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沙壤土,忌強光長時間照射。較不耐寒、不耐旱、不耐瘠薄。

匍匐鐮序竹枝條細長柔軟,葉片纖細,呈藤本狀,植株姿態優美典雅,適合於花架、綠廊、蔓籬、屋頂、陽台或高地垂直綠化,是點綴庭園、假山的好材料,也可盆栽觀賞。

目錄

植物學史

形態特徵

近種區別

產地生境

栽培技術

主要價值 [1]

植物學史

匍匐鐮序竹是2007年11月22由廈門市植物專家發現、命名並正式發表的一個竹子新種,已得到中國國家權威專家認定,新竹歸類於中國竹亞科鐮序竹屬。匍匐鐮序竹一種十分稀有的藤本狀植物,中國已知的藤本狀竹子也只有六七種。發現並命名它的是廈門市園林植物園科研人員陳松河副研究員和王振忠高級農藝師。匍匐鐮序竹在竹竿如果沒有東西支撐的情況話,會呈現匍匐狀在地上爬,加上其歸於鐮序竹屬,所以就將其中文命名為匍匐鐮序竹。

匍匐鐮序竹在中國正式確定了該植物的分類學地位,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的竹類植物資源,為進一步研究和開發應用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是首次對該新種的形態特徵、花序和種子進行中文和拉丁文的描述。全世界對於該類群竹子的稱呼將以此為準。通過中國權威竹類專家的鑑定,其學術論文成果已正式發表於代表中國最高植物分類學術水平的專業期刊《植物分類學報》,並被SCI(《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為SCI)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學術論文被SCI收錄與引用情況,已成為評價的一個客觀標準。)、CC(CC是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的主要產品。《植物分類學報》是中國植物類期刊惟一被CC收錄的)、Index Kewensis(邱園——英國皇家植物園索引)等國內外20餘家權威檢索機構收錄。該新種的主模式標本保存於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標本館,副模式(等模式)標本保存在廈門植物園

形態特徵

地下莖合軸型。竿藤本狀,叢生,長3-5米。全竿具25-55節,基部數節節間長5-9厘米,中部節間長13-18厘米;直徑3-6毫米;竿壁厚約1毫米;節間圓筒形,淡綠色或黃綠色,幼時微被白粉,老時無毛,有光澤;籜環隆起,具籜鞘基部的殘留物,無毛;竿環稍隆起;節內長1-2毫米。籜鞘短於節間,長三角形,厚紙質,灰褐色,先端寬1-2毫米,背部光滑,無毛。縱脈紋明顯,邊緣膜質;籜耳無;籜舌截形或微下凹,高約0.5毫米,先端具長約2毫米的纖毛;籜片外翻,錐形或條狀披針形,無毛,基部作圓弧形向內收窄,先端漸尖,邊緣內卷;竿每節簇生5-14枝,有時具1枚較粗的主枝,枝上舉,直徑與主竿相近,側枝較細,直徑約0.4毫米,枝環與籜環較明顯,側枝節內長約0.5毫米。葉在每小枝有3-10枚,葉鞘無毛,長2-6厘米,邊緣質薄而略帶紫色:葉耳無;葉舌截形,高約3毫米,上緣具細鋸齒和長約4毫米的纖毛:葉片紙質,窄披針形,在幼竹時長4-11厘米,寬0.8-2厘米,在成竹時長2-6厘米,寬0.3-0.6厘米,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均無毛,先端漸尖,基部漸窄,葉柄長1-2毫米,次脈3-4對,小橫脈不明顯,葉緣具細鋸齒而粗糙。 花枝長100-200厘米,節上可再分具花次生枝;花序為總狀花序或簡單的圓錐花序:花序軸較明顯,纖細而有波曲,長4-17毫米;基部托有2苞片,紙質;小穗含3-4朵小花,綠色,其排列較疏鬆,長12-15毫米;小穗有柄或無柄,具柄的柄纖細,呈毛髮狀,有波曲,其中一最長者達17-19毫米,其餘的長達6-15毫米;小穗軸節間無毛,呈棒狀,長1-2毫米,體稍扁,先端膨大作寬淺杯狀;穎2,膜質,長4-6毫米,第一穎具3-5脈,第二穎具4-5脈;外稃呈披針形,長7-11毫米,寬3-4毫米,7-9脈,無毛,先端漸尖;內稃長8-9毫米,寬3-4毫米,背部具2脊,先端淺二裂:鱗被3,卵形,有毛,緊貼子房基部;雄蕊3,長4-5毫米;子房長橢圓形,無毛,長約4毫米,具短柄:花柱短,柱頭3,呈毛刷狀;穎果為細狹的長圓形,長1.0-1.2厘米,直徑2.5-2.7毫米,棕褐色,果皮較厚,種皮無毛,具7-11脊,腹溝明顯,基部尖,頂端殘存有花柱基部形成的喙,胚乳豐富、乳白色。花期3-4月。筍期8月。

近種區別

匍匐鐮序竹與壩竹(Drepanostachyum microphyllum(Hsueh et Yi) Keng f. ex Yi)相似,區別在於該種植株藤本狀極明顯,竿匍匐狀,較細,竿直徑3_6毫米,竿壁厚約1毫米;全竿25-55節,竿基部數節節問長5-9厘米,中部節間長13-18厘米,節內長1-2毫米;籜舌高約0.5毫米,具長約2毫米纖毛:葉舌高約3毫米,具長約4毫米纖毛;葉片較小,在成竹時長2-6厘米,寬0.3-0.6厘米,葉片次脈3-4對。易於區別。

產地生境

截至到2017年匍匐鐮序竹僅見於廈門植物園,少量交流保存於北京植物園、華南植物園、華安竹類園等地。 該竹喜濕潤、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沙壤土,忌強光長時間照射。較不耐寒、不耐旱、不耐瘠薄,對土壤、水肥條件要求較高。

栽培技術

匍匐鐮序竹可播種育苗,匍匐鐮序竹盆栽苗每年至少施2次肥(以有機肥、複合肥為宜),2年換一次土,隨竹株數量的增加要及時更換盆的規格,避免竹叢的生長環境過於侷促。適宜栽植於避風、半陰的地方。

主要價值

匍匐鐮序竹枝條細長柔軟,葉片纖細,呈藤本狀,植株姿態優美典雅,為園林觀賞之珍品。適宜栽植於水邊駁岸,細枝拱形下垂,水面倒影清晰;植於路緣、坡地及石頭縫隙等處均極優美。適合於花架、綠廊、蔓籬、屋頂、陽台或高地垂直綠化,是點綴庭園、假山的好材料,也可盆栽觀賞

參考資料

  1. 匍匐鐮序竹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