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包滿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包滿珠
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院長
出生 1963年
甘肅省漳縣
國籍 中國
母校 北京林業大學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包滿珠,男,1963年生,甘肅省漳縣人,博士及博士後,現為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院長[1]教授博士生導師[2],分享諾貝爾獎。世界氣象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中國政府專家組成員,2007年小組成員分享諾貝爾和平獎[3] 。講授的主要課程有園林植物育種學、花卉學、園林學進展、園林植物品種分類學、園林學研究進展。

人物簡介

包滿珠,博士及博士後,現為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氣象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中國政府專家組成員,2007年分享諾貝爾和平獎。

學術兼職

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建設部風景園林專家組成員,中國園藝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園藝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花卉協會梅花臘梅分會常務理事;

國家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花卉專業委員會委員;

湖北省觀賞植物品種審定委員會主任委員;

湖北省園藝學會理事長;

湖北省風景園林學會理事;

武漢市花木協會副理事長;

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園藝學報》副主編,

《中國園林》、《風景園林》、《中國農業科學》、《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編委。

工作經歷

1980-1984 就讀於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專業,獲園林學士學位;

1991年於北京林業大學獲園林植物博士學位,導師陳俊愉教授;

1994-1995 年由國家公派赴英國德蒙福特大學(De Montfort University)進行為期一年的博士後研究;

1998-1999 年在荷蘭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y of Amsterdam)做高級訪問學者 6 個月;

2002 年 10 月赴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訪問研究(21 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高等學校系主任出國計劃資助);

1993 年晉升副教授, 1995 年晉升教授。

現為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研究領域

園林植物種質資源、遺傳育種及生物技術。

主要包括懸鈴木、楓香等園林樹木開花結果的分子調控及無球果育種、梅花種質資源的收集與評價、矮牽牛、三色堇、石竹、百日草、孔雀草、羽衣甘藍等主要草花的制種技術與新品種培育,月季、菊花、香石竹、百合、地錦、草坪草生物技術改良以及城市生物多樣性研究等。

主要貢獻

先後主持的科研項目有國際科學基金(IFS)、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 863 計劃、農業部 948 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博士點基金、武漢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等 20 多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 100 多篇,鑑定科研成果 2 項,申請國家專利 4 項。

主講課程

園林植物育種學、花卉學、園林學進展、園林植物品種分類學、園林學研究進展

包滿珠
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院長包滿珠交流發言

研究項目

園林專業創新性人才培養途徑的研究與實踐 教育部新世紀教改項目,2001-2005,主持

園林植物類課程優秀教學團隊的建設,校級,2006-2008,主持

園林植物系列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校級,2001-2004,第二

花卉學產學研相結合的探索與實踐,湖北省教委,1995-2000,第二

科研成果

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 100 多篇,鑑定科研成果 2 項,申請國家專利 4 項;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武漢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1 項,獲第六屆中國花卉博覽會科技成果一等獎 1 項;獲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 1 次,二等獎 2 次。主編、參編、主譯專著及教材 10 餘部。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2 項(分別排名第一、第二)。 1999 年入選湖北省「 111 人才工程」, 2002 年入選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 2004 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劃,2007 年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獎勵。

研究論文

園林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構想. 新世紀 新觀念.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花卉學產學研相結合的探索與實踐.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 83-85

表彰

1. 2004年「園林專業創新性人才培養途徑的研究與實踐」獲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第一)

2. 2005年《花卉學》教材獲華中農業科教基金會優秀教材獎(主編)

3. 2004年 獲華中農業大學青年教師指導獎

4. 2000年「花卉學產學研相結合的探索與實踐」獲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第二)

科研項目

包滿珠教授應邀在求實樓講授《園藝案例—花卉品種的培育及產權問題》。Bbh共青團華中農業大學委員會 包滿珠教授應邀在求實樓講授《園藝案例—花卉品種的培育及產權問題》。Bbh共青團華中農業大學委員會

《園藝案例—花卉品種的培育及產權問題》1. 梅花種質資源收集及遺傳多樣性評價國際科學基金(IFS)

2. 香石竹、矮牽牛花色的基因工程調控國家基金 1997-1999

3. 梅花種質資源的 RAPD 分析 湖北省基金 1998-2000

4. 梅花種質資源及其近緣種的 RAPD 分析 武漢市晨光計劃 1998-2000

5. 香石竹抗衰老基因及其配套技術引進林業部 948 項目 1999-2001

6. 梅花露地催延花期技術研究 武漢市重點科技攻關項目 1999-2002

7. 梅種內離生多心皮雌蕊的發生及梅花品種演化的研究國家基金 1999-2001

8. 梅花多雌蕊及重瓣性的分子遺傳研究教育部骨幹教師計劃 2000-2002

9. 土壤農桿菌介導的單子葉植物遺傳轉化機理研究國家教委留學回國人員基金

10. 深圳市鹽田區生物多樣性研究 深圳市鹽田區人民政府 2000-2001

11. 懸鈴木基因工程改良研究 武漢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2000-2002

12. 轉基因沉默延長香石竹切花的瓶插壽命國家基金 2000-2002

13. 武當山太子坡植被規劃 武當山 2001-2002

14. 園林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途徑與實踐國家新世紀教改工程 2001-2004

包滿珠
包滿珠

15. 優質抗逆草坪草新種質培育技術研究國家 863 計劃 2001-2005

16. 地錦(爬山虎)種質資源創新及新品種培育國家 863 子項目 2001-2005

17. 梅花多雌蕊及重瓣現象的遺傳基礎分析國家基金 2002-2004

18. 國外優質草花種質資源及育種技術引進農業部 948 項目 2003-2006

19. 利用開花調節基因培育無果懸鈴木和楓香的研究國家基金 2004-2006

20. 無果懸鈴木的培育 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 2005-2007

21. 矮牽牛花器官發育的分子遺傳分析及人工調控國家基金 2007-2009

專著教材

王其超,包滿珠等.《梅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

包滿珠主編.《花卉學》(面向 21 世紀教材,國家十五規劃教材)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3

包滿珠主譯.《 Chinese lotus flower cultivars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99

郭學望、包滿珠主編.《園林樹木栽植養護學》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2

陳俊愉主編.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觀賞園藝卷》包滿珠參編

陳俊愉主編. 《中國梅花》中國海南出版社 1996

禇孟嫄主編.《中國果樹志梅卷》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9 編委

包滿珠主編.《園林植物育種學》面向二十一世紀教材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4

包滿珠編委.《觀賞園藝概論》面向二十一世紀教材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1

包滿珠編委.《中國花卉科技進展》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1

高俊平主編.《中國花卉科技二十年》 中國科學出版社 2000 編委

高俊平主編.《觀賞植物采後生理與技術》面向二十一世紀教材 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2003 編委

趙梁軍主編.《觀賞植物生物學》面向二十一世紀教材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2003 副主編

張獻龍主編.《植物生物技術》面向二十一世紀教材科學出版社 2004 參編

包滿珠主譯.《 Chinese lotus flowers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4

近年發表

盆栽安祖花葉片愈傷組織誘導及植株再生的影響因素,《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9年 第3期

^(60)Co-γ射線對日本結縷草干種子的輻射效應研究,《草業科學》2009年 第5期

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風景園林的角色與使命,《中國園林》2009年 第2期

我國城市植物多樣性及園林植物規劃構想,《中國園林》2008年 第7期

牡丹花不同發育時期脂質過氧化代謝的相關性研究,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8年 第8期

石竹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形成過程的細胞學觀察,《中國農業科學》2008年 第7期

保育鹽生植物資源,構建濱海地區植物景觀多樣性—山東東營鹽生植物園改造規劃設計,《中國園林》2008年 第6期

百日草雄性不育系的獲得及其細胞學觀察,《中國農業科學》2008年 第5期

香樟胚性愈傷組織遺傳轉化體系建立,《林業科學》2008年 第4期

芍藥花開放與衰老過程中生理指標的變化,《西北植物學報》2008年 第3期

GFP基因轉化香樟胚性愈傷組織的研究,《西北植物學報》2008年 第3期

野牛草實生群體多樣性的表型及ISSR分析,《草業科學》2008年 第1期

包滿珠
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原院長 包滿珠

Micropropagation of six Prunus mume cultivars through high-frequency axillary shoot proliferation and ISSR analysis of cloned plants. Acta Biologica Cracoviensia, 2007, in press (SCI)

Genetic relatedness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ornamental mei ( Prunus mume Sieb. et Zucc.) as analysed by AFLP markers. Tree Genetics and Genome 2007, in press (SCI)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callus derived from immature embryo and cotyledons of Prunus mume. HortScience 2007, 42(3): 744-747 (SCI)

Colchicine-induced chromosome doubling in Platanus acerifolia and its effect on plant morphology. Euphytica, 2007, DOI 10.1007/s10681-007-9406-6 (SCI)

Factors affecting plantlet regeneration from in vitro cultured immature embryos and cotyledons of Prunus mume 『Xue Mei'. In Vitro Cell. Dev. Biol.–Plant 2007, 43: 95-100 (SCI)

Stable Agrobacterium -mediate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London plane tree ( Willd.). Plant Cell Rep. 2007, 26(5): 641-650 (SCI)

Adventitious shoot regeneration from in vitro leaves of Formosan sweetgum ( Liquidambar formosana L.). HortScience 2007, 42(3): 731-723 (SCI)

Plant regeneration of pansy ( Viola wittrockiana ) 'Caidie' via petiole-derived callus.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07, 111: 266-270 (SCI)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petioles of Parthenocissus tricupidata Planch. In Vitro Cell. Dev. Biol.–Plant 2006, 42(6): 520-524 (SCI)

Genetic Diversity of RAPD Marker for Natural Davidia involucrata Populations. Frontiers of Forestry in 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co-published with Springer-Verlag GmbH) 2006, 1(1): 95-99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protoplasts isolated from embryogenic suspension cultured cells of Cinnamomum camphora L. Plant Cell Rep. 2005, 24: 462-467 (SCI)

Establishment of AFLP technique and assessment of primer combinations for Prunus mume by silver staining. Plant Mol. Biol. Rep. 2005, 23(1):79a-79l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pansy ( Viola wittrockiana ) inbred lines using morphological traits and RAPD markers. J. Horti. Sci. Biotech. 2005, 80(5): 537-542 (SCI)

Adventitious shoot regeneration from in vitro-cultured leaves of London plane tree ( Platanus acerifolia Willd.) Plant Cell Rep. 2003, 21: 640-644 (SCI)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excised hypocotyl explants of Platanus acerifolia Willd. In Vitro Cell. Dev. Biol. – Plant 2002, 38:558-563 (SCI)

Adventitious shoot regeneration of Platanus acerifolia Willd. facilitated by Timentin, an antibiotic for suppression of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in genetic transformation.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2007, 9(1): 14-18

應用ISSR分子標記和表型性狀評價孔雀草自交系的遺傳關係,《中國農業科學》2007年 第6期

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生——武當山太子坡景區(復真觀——劍河橋段)植被恢復規劃,《華中建築》2007年 第11期

^60Co-γ對半支蓮形態的影響,《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7年 第5期

百日草自交系花粉萌發條件及花粉活力研究,《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7年 第5期

矮牽牛細胞的長期離體培養及再生植株的ISSR分析,《中國農業科學》2007年 第7期

第27屆國際國藝大會的熱點,《國際學術動態》2007年 第3期

百日草柱頭可授性和花粉生活力的研究,《中國農業科學》2007年 第10期

氣候變化影響的最新認知,《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7年 第3期

異硫氰酸胍法快速提取二球懸鈴木組織總RNA的研究,《武漢植物學研究》2007年 第3期

包滿珠
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教授、包滿珠

三色堇主要觀賞數量性狀的遺傳效應研究,《園藝學報》2007年 第2期

^60Co-γ射線對狗牙根干種子的輻射效應(簡報),《草地學報》2007年 第2期

懸鈴木遺傳轉化過程中選擇壓力的確定,《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7年 第1期

『幻想』矮牽牛幼齡期和限界性誘導光周期的研究,《園藝學報》2007年 第1期

狗牙根品種及輻射誘變M1代變異植株的過氧化物同工酶分析,中國草地學報》2007年 第1期

RAPD在三色堇(Viola wittrockiana)自交系遺傳關係研究及雜種優勢預測中的應用,《武漢植物學研究》2007年 第1期

矮牽牛花器官突變體blind—like的表型和解剖結構,《園藝學報》2006年 第5期

不同類型牡丹花的營養成分及體外抗氧化活性分析,《農業機械學報》2006年 第8期

懸鈴木種子^60Coγ輻照及其苗期生物學性狀調查,《核農學報》2006年 第4期

香樟未成熟合子胚體胚發生及植株再生研究,《林業科學》2006年 第6期

懸鈴木花粉生活力及貯藏力的研究,《武漢植物學研究》2006年 第1期

日本結縷草成熟種子愈傷組織誘導及植株再生的影響因子分析,《中國農業科學》2006年 第2期

香石竹植株再生及基因工程研究進展,《植物學通報》2006年 第1期

過渡地區採用狗牙根秋季交播黑麥草建植四季常綠草坪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草業科學》2005年 第11期

梅花不同樣本間親緣關係的AFLP初步分析,《中國農業科學》2005年 第10期

兩種光周期下矮牽牛『幻想粉紅』生長發育特性的研究,《園藝學報》2005年 第4期

優化農桿菌介導的月季遺傳轉化系統的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5年 第4期

城市應建節水型園林,《中華建設》2005年 第5期

日本結縷草植株再生體系的研究,《草業學報》2005年 第2期

農桿菌介導Cry1Ac基因轉化菊花,《園藝學報》2005年 第1期

夏季狗牙根草坪不同建植方法及秋季交播黑麥草對成坪效果的影響,《草業科學》2005年 第3期

不同基因型孔雀草高效植株再生體系的建立,《中國農業科學》2005年 第7期

月季『薩蔓莎』愈傷組織的誘導及植株再生,《園藝學報》2005年 第3期

組織培養獲得日本結縷草綠色期延長株系,《園藝學報》2005年 第3期

珙桐種質資源保存樣本策略的研究,《植物生態學報》2005年 第3期

比利時杜鵑扦插繁殖技術研究,《湖北林業科技》2005年 第3期

^60Coγ輻射對野牛草干種子的刺激生長效應,《核農學報》2005年 第3期

月季的植株再生及遺傳轉化研究進展,《植物學通報》2005年 第2期

月季薩蔓莎不定芽的直接誘導和植株再生的研究,《中國農業科學》2005年 第4期

中國城市綠化的過去和未來——以人為本科學建設我國的城市園林,《技術與市場:園林工程》2005年 第2期

學術獎勵

1991年,「神農架及三峽專區作物種質資源考察」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參加人)[4]

1993年,「我國川、滇、藏部分地區梅樹種質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獲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

1994年,「中國梅的變異與分布研究」獲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

1999年,「梅花品種資源同工酶多態性分析」獲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

包滿珠
包滿珠教授

2005 年,「轉基因獲得抗蟲菊花的研究」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武漢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5 年,「轉基因沉默延長香石竹切花的瓶插壽命」獲第六屆中國花卉博覽會科技成果一等獎;

表彰獎勵

1999 年獲湖北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表彰;

2001 年獲湖北省優秀黨務工作者表彰;

1999 年入選湖北省「 111 人才工程」;

2002 年入選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

2004 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劃;[5]

2007 年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獎勵。

2007年,作為IPCC小組成員分享諾貝爾和平獎。

學術會議

XXVIth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Congress (第二十六屆國際園藝大會) 2002. 8 Toronto, Canada. 分會口頭報告,報告題目: The genetic resources and diversity of Prunus mume Sieb. et Zucc. in China ,並被聘請為第 11 主題主持人(Moderator)

2001 年梅花臘梅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執行主持人 2001. 2 江蘇無錫

1999 年中荷花卉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報告題目:香石竹遺傳轉化研究進展 1999. 5 雲南昆明

2002.10TGERC annual meeting, 小組報告 , 題目 : Genetic engineering of Platanus acerifolia toward fruitless tree production,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 Corvallis , USA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中國專家組成員(WMO & UNEP)

博士

2008-05-04 15:00:28 來源:楚天都市報

時間:2008年4月15日

人物 包滿珠

對話背景

荊楚網消息 (楚天都市報) (采寫 記者周潔 通訊員范敬群 攝影 記者魏錸) 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授予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小組(IPCC)。包滿珠教授作為IPCC有關人居問題的主要研究人員之一,分享了這一榮譽。

包滿珠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在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及城市生物多樣性。在他的努力下,20年來,IPCC第一次把園林對「人居」的貢獻寫進了報告。

人物介紹

包滿珠,1963年生於甘肅省漳縣,1991年於北京林業大學獲園林植物博士學位。現為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90多篇。目前主持的科研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農業部948項目及教育部重點項目等十多項,主編全國統編教材3部、專利2項。主要社會兼職:世界氣象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中國政府專家組成員,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建設部風景園林專家組成員,湖北省觀賞植物品種審定委員會主任委員,湖北省園藝學會理事長等。

當初並不想參加IPCC

問:能分享「諾貝爾獎」的榮譽,是中國人的驕傲。你是什麼時候參加到IPCC的工作的?

包滿珠(以下稱「包」):2004年。我對氣候變化個人有感受,但並沒有去做研究。實話實說,當時我心裡還不想參加,覺得浪費我很多精力。最後是在建設部的推薦催促下,花半小時填寫了英文表格。

問:怎麼進入IPCC的視野的?

包:IPCC1988年由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組建,總部在日內瓦,每5年編寫一次評估報告。我國牽頭單位是中國氣象局,一看評估報告目錄有「人居」這一塊,就找建設部。我是建設部專家組成員,便被推薦給IPCC。

聯合國定專家要考慮國家之間、地區之間的平衡,很多因素。我國推薦專家100多人,最後選了30人。IPCC開會不配翻譯,全英文。我最後入選,估計就是在國外發表了點文章,英文還行。

包滿珠
包滿珠、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問:你們小組有幾位中國人?

包:我們小組共9人,就我1人是中國人(美國、法國、荷蘭、印度各1人,英國、墨西哥各2人)。2004年9月,工作組在維也納舉行第一次會議,因為大的框架已設計好了,開會就是定任務,討論怎麼寫,哪個人寫哪一部分。

因為從事園林方面的工作,我被分配的任務就是寫人居方面的內容。收集已經發表了的,並且是經過專家、同行評審過了的文章,就是個搜集、分析、歸納的綜述性工作。開始也有縮手縮腳,放不開的感覺。

從初稿到結稿,9人忙了兩年半,合併成「工業、人居與社會」這34頁報告,是《影響、適應和脆弱性》總報告的第七章。

最早關注生物多樣性

問:全球氣候變化對人居環境影響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包:氣候變暖在某種意義上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對人類生存發展影響日益明顯。我國喜瑪拉雅山的冰川在逐年後退,南北極冰川在融化……冰川融化,海平面就可能上漲,從人居來說,意味着沿海好多人要搬家。上漲2米,很多城市可能就沒有了。有錢的國家,像荷蘭可以修攔海大壩,可沒錢的國家呢?

還有,只要有城市的地方,就有熱島效應。氣候變暖和熱島效應有一個疊加效應。比如在武漢,氣候不變暖,夏天36℃,還能忍受。如果氣候變暖,再增加2℃,舒適度就差了。如用空調,又破壞臭氧,惡性循環……

問:那怎麼辦呢?

包:減緩城市熱島效應,一個是種行道樹,一個是公共綠地的合理布局。在合理布局的基礎上,怎樣增加它的綠化量,很重要。比如在一個1萬平米的地方,有的只種一點草坪,有的卻有花草、喬木、灌木、複合的,這對生態的貢獻不一樣。在城市生物多樣性這方面,我是全國最早關注的。

問:城市綠化,保持生物多樣性空間大嗎?

包:很大。生物多樣性有三個層次,生態系統多樣性(山水生態系統能不能保留完整),物種多樣性(植物種類多不多),再就是遺傳多樣性(如梅花,在磨山梅園裡有幾百個種)。以植物多樣性來說,自然界很多物種是瀕危的,如果把他們繁衍起來,引進到城市,種群就客觀擴大了。很典型的一個例子是水杉,當年在利川發現一株,慢慢繁衍,東湖邊到處都是,就沒有絕種的危險了。

以前IPCC的生態報告我看了,考慮的多是海平面上升,溫度升高,對人的疾病的影響等等,關於園林這一塊基本沒有提。園林對人居環境提高做了很大的貢獻。這次,我就把它加進去,儘管篇幅不大。

應該保障城市的自然性

問:你談城市公共綠地建設,反覆強調合理二字,怎麼做到合理?

包:城市規劃、建設,綠地比例一定要先考慮,不然將來人住着就難受。當然,綠地越大人越舒服。我國畢竟是人多地少的國家,我們提倡的適當比例在30%-35%。

因歷史原因,漢口老城區,建築很密集,除了中山公園和解放公園,很少有綠地。現在建了江灘綠化廣場,這對漢口整體綠地建設布局很有作用。

問:對於「城市美化運動」,有專家批評是「幽靈」,你有何看法?

包:我理解專家們不是反對綠化,而是覺得我們城市的綠化太注重表觀項目,不注重生態項目。本來是城市綠地,鋪磚呀,硬化了,有的種上薄薄的一層草坪,點綴一點花卉,一點色塊,植物量很小,綠量很小。園林建設硬化的結果,降雨不能夠通過地表滲下去,一下雨,就積水。或流進了下水道,排到江河,增加了沖刷力……到了晴天,太陽曝曬,地面輻射熱很高,人都不敢上去……

問:在城市建設中,時常不經意中出現對自然有破壞性的現象。

包:這主要還是理念上的問題——人定勝天。把山推平,好像顯得我很有本事。在國際上,我們說要輕柔地撫摩大地,對土地要珍愛,不能隨心所欲改變它的現狀。

我覺得我們在城市總體規劃或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時,應該保障城市的自然真實性。山推平,湖填了,城市的自然形態就好不起來。山、水,地上地下的水系是連通的,你封起來,對水系是破壞。

說違心的話就不是自己了

問:理念決定結果。可是理念是最難改變的。您碰過壁嗎?

包:開明的領導總會聽進去意見,當然也有不聽的。我所到的場合,從來是直言不諱,說出我的感受、觀點。有一年在揚州召開國際水景大會,我就批評過企業,開發商以「水」為噱頭,叫賣房子,變公眾空間為私有空間的做法。

問:以「水」為賣點,在全國都是普遍的現象。

包:瀕水空間是很好的一個生態空間。有些國家做布局,靠水處都留比較大的開場空間,公眾可以到達。我們武漢有不少臨江、臨湖的地方建了親水平台,但一些企業變公眾空間為私有空間的做法,實際上很多老百姓享受不到。

問:在我們省,你發出過哪些尖銳的聲音?

包:比如批評把樹砍掉種草坪,把大樹、古樹移進城等問題。大樹進城,不是從苗圃裡面來的樹,是從農村挖來的。比如對節白蠟(當今世界僅存的木樨白蠟名貴樹種,被譽為「活化石」,我國獨特的瀕危植物),在鍾祥、京山這一帶,基本上被挖光了。可能挖了10棵,最後只活了2棵。商人得了利益,代價是加速物種的滅絕,破壞了我們的自然生態。

問:有的高峰論壇,主辦方請你去是想聽你說好聽的話,你的直言不是讓人難堪嗎?

包:我的觀點還是要說。如果我順着人家的意思講,說違心的話,就不是我自己了。

(責任編輯 陳輝)

聯繫方式

聯繫電話:027-87282435

E-mail:mzbao@mail.hzau.edu.cn

視頻

包滿珠:淺談鄉村游背景下如何保護及提升鄉村風貌2017年1月6日發布

華中農業大學包滿珠:科技創新驅動人居環境事業發展2019年10月30日發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