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一頓薺菜餃子(張春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包一頓薺菜餃子》是中國當代作家張春亞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包一頓薺菜餃子
春二三月,中原大地,春風和煦,薺麥青青,正是挖薺菜的好時節。
晴天麗日,挎個小籃,掂一小鏟兒,邁着輕盈的步子挖薺菜。走在無邊無際的麥田裡,就如踏在萬頃碧波上,御風而行,仙氣飄飄。
天空藍得空靈澄澈,麥苗青得逼你的眼,一株株水靈靈的薺菜出落得楚楚動人,「豆蔻梢頭二月初」,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淡白色的小花,碎瓊亂玉一樣在風中搖曳,如夢似幻,讓人仿佛置身遠古莽莽蒼蒼的原野。
《詩經》中就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的句子,可見,遠古先民對薺菜有多麼鍾愛。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對薺菜也是喜愛有加。宋代蘇軾、范仲淹、陸游都是吃薺菜的高手。
蘇軾自創了薺菜羹,後人叫它「東坡羹」。據說是把白菜、大頭菜、蘿蔔、薺菜和米放在一起煮,鮮美無比。
陸游在殘雪初消的園子裡,隨手揪一把薺菜,放到瓦缽里,配以桂皮、生薑和米,燃青翠之火小火慢煮。頃刻功夫,米白菜青,清香裊裊,不絕如縷。
范仲淹把它醃成鹹菜,說「陶家瓮內,醃成碧綠青黃;措大口中,嚼出宮商角徵。」瞧瞧,吃薺菜都能嚼出美妙的音樂來了,不得不佩服文正公的想象豐富,幽默風趣。
古人何等風雅,幾枚野菜也能吃出花樣,吃出文化。隔着歲月的塵煙,我仿佛嗅到了薺菜飄來的縷縷清香,那香味來自遙遠的宋代。
小時候,媽媽經常挖薺菜給我們吃。涼拌,清炒,煮薺菜豆腐羹,包薺菜餃子等等,薺菜在媽媽手裡不停地變換着花樣。在薺菜的滋養中,我不知不覺地長大了。
我則更喜歡吃薺菜餡兒的餃子,這絕非附庸風雅,而是來自心底的那份懂。擷取鮮嫩的薺菜,清水裡洗淨。露葉瓊根,腰肢舒展,鮮活水靈,如一個個從詩經里走出來的古意女子,樸實,靈動,落落大方。她們來自遠古的坡頭溪畔,來自宋元明清的深宅庭院,仿佛穿越千年,剛剛從一場春夢中醒來。
我在她們瀝乾水分的過程中虛度了一段光陰,此刻,白雨跳珠,水聲嘀嗒,歲月寧靜而幽遠。
炒鍋上火,煎幾張薄薄的雞蛋餅,嫩黃,酥軟。蛋餅切絲,薺菜用刀磨碎,撒上精鹽,淋上麻油,美味的薺菜餃子餡就成了。鵝黃翠綠,煞是好看!忽然就想起老杜「兩個黃鸝鳴翠柳」的詩句來。且讓她們在唐朝待一會兒,我先和面去。
在我的纖纖玉手攪動下,不大功夫,雪白的小麥粉就被揉成了光滑的麵團,如剛剛梳洗完畢的女子,光潔,圓潤,豐滿。然後,搓成長條,切成劑子,擀成薄皮,開始包餃子啦!
我把那些薺菜餡從唐詩里喚醒,用竹籤把她們請到麵皮上。圓圓麵皮宛如田田荷葉,包裹着鳴禽翠柳,嘿嘿,整個就是一首自然田園交響曲。
不到一個時辰,一個個元寶樣的餃子就包好了。沸水裡煮個三起三落,餃子變成白白胖胖的模樣,就熟了。撈出,過水,裝盤,蘸上一小碟香醋,就可以開吃了。咬上一口,清香襲人,直抵肺腑。那淡淡的香味兒,那與眾不同的鮮美,讓你吃一次就會愛上她。
但我還是懷念小時候媽媽包的薺菜餃子,那裡面不僅有薺菜的味道,還有兒時歡樂的時光。那淡淡的一縷,是人生歲月溢出的清香。
感恩自然,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了詩意和綠色的渴望。趁陽光正好,微風不燥,去野外挖薺菜吧![1]
作者簡介
張春亞,筆名採薇,河南周口人,教師,周口市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