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華藝時空的圖片

勒,是漢語詞彙,漢語拼音為lè;lēi,其部首為革,是左右結構。形聲。從革,力聲。

從"革",表示與皮革有關。本義:套在馬頭上帶嚼子的籠頭。如:《說文》:"勒,馬頭絡銜也。"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勒

拼音; lè;lēi

部首; 革

字碼; U+52D2

五筆; afln|afet

注音; ㄌㄜˋ;ㄌㄟ

總筆畫; 11

部外筆畫; 2

筆順編號; 12212511253

筆順讀寫; 橫、豎、豎、橫、豎、橫折、橫、橫、豎、橫折鈎、撇 釋義 1、(形聲。從革,力聲。從"革",表示與皮革有關。本義:套在馬頭上帶嚼子的籠頭)。

2、同本義 [bridle]。

3、又如:馬勒;勒面(古代馬面飾)。

4、對數能量損失,中子能量損失的一種量度,等於中子初始能量與在慢化過程中任一點上能量之比的自然對數值 [lethargy]。

5、勒克司的簡稱(照度單位) [Lux]。

6、勒書,反向行筆之法,即欲左先右。如馮武在《書法正傳》中說: 畫之祖,勒法也。狀如運算元,便不是書。其法初落筆鋒向左,急勒回向右,橫過至末,復駐鋒折回,其勢首尾俱低,中高拱如覆舟樣,故曰"勒常患平"。

(1)約束;收緊韁繩以止住馬騾等或使馬轉身 [restrain;rein in]。

(2)又如:勒馬;勒帛(系帛作腰帶);勒限(給一定的期限);勒口(套上帶嚼口的籠頭);勒子(婦女用的,由形如兩片葉子連接起來的帽圈)。

(3) 雕刻 [carve]。如:勒功(把記功文字刻在石上);勒石(刻字於石);勒銘(勒碑,勒石。鐫刻銘文);勒巧(把記巧文字刻在石上);勒碑。

(4)統率 [command]。

(5)又如:勒兵(治軍,操練或指揮軍隊,陳兵。檢閱軍隊);勒卒(部署、操練士卒);親勒六軍

(6)強迫;強制 [compel;force]。如:勒取(強行索取);勒迫(強迫);勒停(強制停止;勒令停職)。明 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尋,推公(袁可立)南戶部尚書,因勒俾致仕。"

(7)割,劃 [cut]。

(8)勒索 [extort;blackmail]。如:勒掯(掯勒、累掯。勒索,剋扣)。

(9)挑動,挑逗 [provoke;tantalize]。如:勒戰(挑戰)。

lēi

用繩子等捆住或纏住。

出處

勒,馬頭絡銜也。--《說文》

勒面績總。--《周禮·巾車》

案勒一具。--《漢書·匈奴傳》。注:"馬轡也。"

弓矢鞍勒。--《後漢書·烏桓鮮卑傳》

纓轡貝勒。--《儀禮·既夕禮》

勒騏驥而更駕兮,造父為我操之。--《楚辭·九章·思美人》

揚桴上隴坂,勒騎下平原。--虞世南《出塞》

勒兵,下令軍中。--《史記·魏公子列傳》

宋江按住那婆娘,右手卻早刀落,去那 婆惜嗓子上只一勒,鮮血飛出。--《水滸傳》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盧則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德切,$楞入聲。《說文》馬頭絡銜也。從革,力聲。一說馬轡也,有銜曰勒,無曰羈。《釋名》絡也。絡其頭而引之。《玉篇》馬鑣銜也。《前漢·匈奴傳》鞌勒一具。

又《增韻》抑也。《玉篇》抑,勒也。

又刻也。《禮·月令》孟冬,命工師效功,物勒工名,以考其誠。《注》刻名於器,以備考驗。

又《廣韻》石虎諱勒,呼馬勒為轡。

說文解字

【卷三】【革部】勒

馬頭絡銜也。從革力聲。盧則切

說文解字注

(勒)馬頭落銜也。落絡古今字。糸部繯下雲落也。知許之不作絡矣。釋名。勒、絡也。絡其頭而引之。按網部、馬落頭也。金部銜、馬勒口中。此雲落銜者、謂落其頭而銜其口。可控制也。引伸之為抑勒之義。又為物勒工名之義。廣韻雲。石虎諱勒。呼馬勒為轡。此名之不正也。爾雅。轡首謂之革。革即勒之省。馬絡頭者、轡所系也。故曰轡首。毛詩䩦革皆當依古金石作ȹ勒、鋚勒。毛傳曰。攸、轡首飾也。革、轡首也。自來上句奪首飾二字而莫得其解。從革。力聲。盧則切。一部。

方言集匯

◎ 客家話:[東莞腔] lek8 [梅縣腔] lit8 [海陸豐腔] let8 [客英字典] let8 lit8 [寶安腔] let8 [客語拼音字彙] led5 liad6 lid6 [台灣四縣腔] let8

◎ 粵語:laak6 lak6

◎ 贛語:lɛɛ1 勒長的;liɛ6 勒頸[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