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勐龍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勐(měng)龍鎮位於景洪市西南端,北面與嘎灑鎮接壤,西北面與勐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相連,東南與緬甸撣邦第四特區南板縣毗鄰。 截至2014年,勐龍鎮國土面積1217平方公里,轄22個村,勐龍鎮有總人口9.3846(不含農場)萬人,其中常住人口8.3617萬人 。 2006年5月20日,勐龍鎮「傣族慢輪制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勐龍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31億元。[1]

基本概況

勐龍鎮位於景洪市西南部,介於北緯21°30',東經100°303',距市政府60公里。北鄰嘎灑鎮,西北與勐海縣布朗山相接,東南面與緬甸接壤,與泰國、老撾相鄰,國境線長64.4公里,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國家最近的陸路通道。

勐龍鎮屬於典型的亞熱帶氣候,年日照1732.4小時,最高月份達215.6小時,最低月份也有53.6小時;年平均氣溫在21.4℃,年降雨量在1400毫米左右。最高海拔南勒各梅山,為2196米,最低海拔南阿河出口,為485米。鎮處怒山山地,地形呈角形,南、西、北是山,中、東部是勐龍壩子。轄區內儲藏着豐富的金、錫、錳、鐵等礦產資源。其中,鐵和錳儲量大,埋藏淺且品質高,是國內少有的富鐵礦。

勐龍鎮國土面積1216平方公里。全鎮轄20個村委會147個村民小組,一個橡膠工貿公司,1個種植場和48個鎮屬及駐鎮單位。轄區內駐有240管委會和曼棟、勐宋兩個邊防工作站,東風農場總場及其下屬6個分場。全鎮總人口92219人,其中農業人口666169人,占72.2%。有傣、哈尼、布朗、拉祜、彝5個少數民族,傣族為主體民族,占58%。

勐龍鎮

2007年,勐龍鎮農村經濟總收入38810萬元,比上年增加值15215萬元,增長64.48%,農民人均純收入2429元,增長168元,增長9.95%。

歷史演變

傣語「勐」即「地方」的意思;「龍」即「狹長平壩」的意思。原勐龍鎮元置孟隆路。明隆慶四年改為版納勐龍。1927年設勐龍區,屬車裡縣。1953年為版納勐龍,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州),後屬景洪縣。1958年復置勐龍區,1969年改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改鎮。原小街鄉元屬孟隆路,明、清屬版納勐龍。1913年屬普思沿邊行政總局第四分局,1953年屬版納勐龍,1958年屬景洪勐龍區,1969年屬勐龍公社,1975年析建小街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置鄉。2004年原小街鄉管轄的行政區域劃歸勐龍鎮管轄。[2]

人口區劃

行政區劃 勐龍鎮一角

勐龍鎮轄勐宋、曼傘、陸拉、曼兵、曼棟、賀管、曼景列、景龍、曼南坎、邦飄、曼龍扣、曼戈龍、曼康灣、嘎囡、曼別、賀南東、壩卡、南盆、曼宛窪、南嗨20個村民委員會(其中山區7個,半山區4個,壩區9個),共147個自然村及一個橡膠工貿公司(8個隊)和一個橡膠種植場(8個隊)和38個鎮屬及駐鎮單位。轄區內駐有小街、勐龍兩個邊防派出所,曼棟、勐宋兩個邊防工作站,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個營和兩個連,國營東風農場總場及其下屬6個分場 114個隊級單位。

民族人口

勐龍鎮轄區內總人口92468人,其中鎮(地方)人口70787人,農場人口21681人,暫住人口1168人。2007年,全鎮共有16033戶70787人,其中:農業14753戶68204人,非農業1280戶2640人,農業人口占鎮總人口的96.35%。女性35048人,占鎮總人口的49.51%。轄區內有傣、哈尼(愛尼)、布朗、拉祜、彝等16種,少數民族67974人,少數民族人口占全鎮人口的96.8%,其中:傣族40861人,占58.2%;哈尼族20695人,占29.5%;布朗族2240人,占3.2%;拉祜族4358人,占6.2%;其它占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27‰。

教育狀況

勐龍鎮教育工作

勐龍鎮轄區內有3所中學,即小街中學、景洪市第二中學和景洪市第五中學,中學教職工259人(其中教師214人),設有高中教學班7個,初中教學班70個,在校學生3871人,入學率98.67%;有2所中心小學,即勐龍鎮中心小學和小街中心小學,有24所完小和18所村小,一師一校點6個,小學教職工615人(其中教師577人),設有小學教學班302個,在校學生9207人,入學率99%。全鎮實驗室31間,儀器保管室29間。

勐龍鎮各學校:景洪市勐龍鎮中心小學校、景洪市勐龍鎮勐定小學校、景洪市勐龍鎮曼井烈小學校、景洪市勐龍鎮曼兵小學校、景洪市勐龍鎮曼養小學校、景洪市勐龍鎮曼戈龍小學校、景洪市勐龍鎮曼新小學校、景洪市勐龍鎮曼棟小學校、景洪市勐龍鎮曼納明天小學校、景洪市勐龍鎮曼龍扣小學校。

基礎設施

勐龍鎮學生在上電教課

勐龍鎮轄區內147個自然村,通自來水的自然村140個,達96%;通公路的自然村146個,達100%,通電話135個自然村,占農村總戶數的93%,通電視142個自然村。

農田基礎設施:十五期間實施完成曼棟村委會農業綜合開發一、二期工程,共完成投資206.56萬元,建成田間道路5條(5.74公里),排灌溝渠5條(6.1公里),田間小橋涵23座,改善灌溉面積4000畝;完成城子、曼養、曼別、曼龍扣、曼棟大溝三面光14.2 公里在,改善灌溉面積16800畝,水利化程度達到22 %,農田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加強,為今後農業發展打下了一定基礎。

道路、交通:(1)轄區道路:勐龍鎮有長達64.4公里的國境線,「240」口岸是內地通往東南亞各國最為便捷的陸路通道,有11條車道、17條便道通往緬甸,州級旅遊西環線橫穿全鎮。全鎮公路里程321公里,至市府62公里(目前正在改建一級路)從鎮中心至勐宋口岸31公里,從鎮中心至240口岸16公里。(2)鄉村道路:近幾年,我鎮十分重視鄉村道路建設,至2006年共投入資金300多萬元建成26條村間水泥路,新建和改造鄉村道路4條28公里。我鎮道路基礎設施不斷得到改善,有望幾年後,實現勐龍轄區內的交通四通八達。

供電設施:東風電廠、景洪供電有限公司勐龍供電所,供電13185千安伏。

電信、通訊:現在,我鎮有20個村委會128個村小組實現了通電,並對33個村小組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全鎮共安裝程控電話8200部,移動手機信號覆蓋20個村委會123個村小組,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77%。

水利設施: 全鎮有蓄水工程21座,其中:小(一)型水庫3座,小(二)型水庫8座,壩塘11座。總庫容量1076萬立方米。水利工程年供水量2522.88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31109.04畝,水利化程度達45%。[3]

特色產業

勐龍鎮橡膠種植

勐龍鎮是個農業大鄉鎮,主要的產業以糧食、橡膠、茶葉為主體,也是農民群眾發展致富的主要支柱。

糧食產業:糧豆播種總面積達122163畝,糧豆總產量3935萬公斤。其中水稻92025畝,產量3365.6萬公斤;旱稻12258畝,產量195萬公斤。農民人均占有糧581 公斤。

橡膠產業:膠園面積199632畝,其中開割面積75681畝,干膠產量8069噸。

茶葉產業:茶園面積10961畝,採茶面積3567畝,干毛茶總產量87000公斤,2007年新發展茶葉2887.5畝。

畜牧業:2007年大牲畜存欄數9699頭,出欄4115頭,其中黃牛存欄6902頭,水牛存欄2799頭。全鎮家禽存籠數207175隻,出籠142351隻;生豬存欄45288頭,出欄31144頭;山羊年末存欄605頭,出欄665頭。

經濟作物:經濟作物面積3228畝、產量32萬公斤,其中,棉花面積204畝、產量3953公斤,花生面積2746畝、產量228314公斤,麻類面積329畝、產量21019公斤,甘蔗面積145畝、產量94噸,煙葉面積53畝、產量1275公斤。

農耕及資源

資源條件 勐龍鎮河流

勐龍轄區範圍大,蘊藏着豐富的礦產資源,錫、金、錳、鐵等礦產資源尤為豐富,特別是鐵礦的蘊藏量超過了十億噸。礦產資源是非再生資源,只有科學開發,合理利用,兼顧國家、企業和群眾利益才是出路。勐龍礦產業的開發必須始終堅持五條原則,堅持以「五個有利於」為標準,「三放、六不限」為要求,引導和發展好勐龍鎮的鄉鎮企業,特別是有着豐富資源的礦產業。

勐龍鎮古老的刀耕火種

刀耕火種是人類對自然的一種利用方式。顧名思義,刀耕火種是用「刀」來耕作,用「火」來管理。由於這種生計方式需要在不同的山地上輪換耕作,所以學名叫做「輪歇農業」。

刀耕火種是一個複雜的農業生產系統,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選地

勐宋哈尼族選擇刀耕火種的山地自有一套傳統知識。當地傳統知識專家妹蘭對我說,根據老人的記憶,在選地時有幾個禁忌。例如,在將要選地的山林里看見蜂猴不能選,如果硬要強選會帶來厄運;在砍樹的時候發現樹木倒插不能選,如果硬要強選也會帶來厄運。

這些是阿卡人的傳統知識,但仔細分析也是保護生態、保證耕作效用的有效辦法。能看見蜂猴的地方實際上是森林植被茂密、環境優良的地段,選擇這種地來耕作對生態保護不利;砍樹時發現樹木倒插,證明這種地坡度太大,對日後的種植、管理、收割不利。

西雙版納勐龍鎮勐宋哈尼族(阿卡人)村寨

後者是從理性層面加以分析,前者則是利用非理性的信仰手段來對人們的行為加以控制。這種非理性的控制手段,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比比皆是。

砍地

砍地一般在旱季11月至次年2月間進行,茅草地砍得早些,森林地晚些。砍地需要從山下向山上砍,以確保人生安全。樹樁以留20至30厘米高為宜,地上也選擇性的留一些有用樹木作為遮蔭樹。

燒地

砍地後溝谷乾熱地帶曬地20-25天,高處冷涼地曬地30-45天。燒地時選擇無風,或者是微風晴天,中午或下午從山頂燒起。點火前,地的四周設立至少5米寬的防火帶。茅草、松樹、竹子容易燃燒,燒不完的樹枝清理成堆重燒。過去通常是統一燒地,由幾個頭人統一指揮,並且在燒山之前有嚴密的宗教儀式。

播種

燒地之後需要等上一段時日,待植被的灰燼滲透進土壤成為肥料後再行耕種。耕種以家庭為單位,男女合作,一般是男人用點種棒(棒頭是鐵器製成的尖刀,棒尾是長長的木棍)在地上戳土,戳出一個一個的小洞,女人跟隨着男人的節奏在小洞裡撒上種子,以旱稻為主。[4]

除草與日常管理

勐龍鎮舉行趕擺活動歡慶

種子種下之後一般很少管理,只是在雜草長多之後需要除草。除草一般是女人的工作,根據雜草的長勢不同,每年一般除草2至4次不等。此外,雨季到來前還要在地里每隔30至40米挖出防洪溝,防止水土過分沖刷耕地。

收穫

收穫一般在秋季,有收谷、打穀、曬穀、背谷四個環節,這個過程是相當繁重和費工的農活,屆時全家出動,在地里勞動、生活,直到穀子全部歸倉為止。

拋荒

當地人將旱稻分為很多種,其中的「那烏」是一種紅米,可種3年,3年之后土地肥力銳減,於是就將耕地拋荒,通常是7到13年。拋荒過後的耕地不需要管理,只做一些簡單的除草工作。由於西雙版納屬於南亞熱帶氣候區,受印度洋季風和當地地形影響,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植被的自生恢復速度較快。在拋荒7到13年之後輪歇地上的植被又能恢復到當初未砍地之前的狀況,此時再行上述耕作過程,如此往返循環。

人文情況

民俗風情 勐龍鎮舉行趕擺活動歡慶

勐龍鎮世居有傣、哈尼、拉祜、布朗、彝等16個民族,主要的民族傳統節日、文化有:傣族的「潑水節」,哈尼族的「嘎湯帕節」,拉祜族的「拉祜擴也節」。 傣族的「貝葉文化」,哈尼族「無字文化」。

勐宋哈尼族(阿卡人)村寨情況

勐宋位於西雙版納景洪市西南部,西面與勐海縣布朗山隔山相望,東面為勐龍鎮曼傘辦事處,北面為曼博辦事處,南面與緬甸接壤。海拔從800米至2000米不等。「勐宋」一詞來自傣語,「勐」指壩子,「宋」指高處,意為高處的壩子,或者是高處的部落。勐宋壩子為海拔1577米的高山盆地,面積不到3平方公里,而整個勐宋辦事處約有100平方公里,壩區只占3%,其餘97%為山地。山地多、壩子少的地形地貌決定了勐宋人的生計方式只能多依靠山地游耕,歷史上以旱稻種植為主。

勐宋世居哈尼族支系愛尼人,自稱阿卡,大約在240年前遷入勐宋,至今已有12代人。到了現在,勐宋辦事處下設11個自然村,500多戶,共2600多人。由於生計環境以山地為主,所以勐宋哈尼族創造了與聞名於世的紅河哈尼族梯田文化截然不同的刀耕火種輪歇農業文化。

相關視頻

勐龍鎮傣歷1379新年節文藝晚會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