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罕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勐罕鎮隸屬雲南省景洪市,地處東經100°52′-101°10′,北緯21°41′-21°57′,位於景洪市東南部,距市府所在地27千米,離西雙版納機場32千米,東接勐臘縣勐侖鎮,西、南與景哈鄉隔江相望,北臨基諾鄉,是瀾滄江黃金水道和西雙版納旅遊東環線的重鎮。總面積321.91平方公里。 勐罕鎮,俗稱橄欖壩,是一個有着傣鄉傳奇歷史和深厚民族文化底蘊的小鎮,素有「東方明珠」、「孔雀羽翎」、「魚米之鄉」的美譽。[1]
簡介
景洪市勐罕鎮橄欖壩
勐罕鎮位於景洪市東南部,南臨熱情奔放的瀾滄江,北依寧靜秀麗的龍德湖,花開四季,青山綠水,傣家竹樓和佛寺掩映在椰林和綠樹叢中,竹樓周圍栽着得蕉、芒果、荔枝等熱帶水果,還有高大挺拔的椰子樹、亭亭玉立的檳榔樹,把傣家竹樓打扮得格外妖嬈,是西雙版納傣族民居和熱帶風光最有代表性的地方。這裡的傣族村民世世代代都以農耕為業,用勤勞、智慧創造和豐富了燦爛的貝葉文化;這裡的杆欄式竹樓群古樸、雅致、壯觀;這裡的村民純情、樸實、好客;這裡的民風民俗獨特而濃烈;這裡的熱帶田園風光旖旎迷人;這裡的村民與自然和諧相處,完美融合,仿佛人間仙境、世外桃源。;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勐罕鎮就以其濃郁的傣鄉風情和綺麗的亞熱帶自然風光而聞名於世,享有「孔雀羽翎」、「魚米之鄉」的美譽。中國著名的散文家馮牧先生所作的《瀾滄江邊的蝴蝶會》和著名作家鄧子華先生在《滇雲散記》中都描繪了勐罕的美麗景物。2007年又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十大旅遊名鎮」、「生態鄉鎮」等榮譽稱號。
景洪市勐罕鎮橄欖壩的景觀
勐罕鎮是景洪市的一個傳統農業大鎮,土地面積32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3857畝,森林覆蓋率為53%,總人口26970人,以傣族為主體民族,占總人口的76%,共轄9個村委會,95個村民小組。鎮內鄉村道路四通八達,縱橫交錯,已實現村村通路,通電93個村小組,通自來水86個村小組,通固定電話84個村小組,廣播電視覆蓋率為98%,完全實現了「五通」(通路、電、水、電話、電視)的村小組84個,占88%。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勐罕全鎮呈現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群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良好局面。2007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7361萬元,同比增長21.2%;農民人均純收入3406元,增長6.5%。各項經濟穩步發展。在鎮黨委、政府領導的得力引導下勐罕鎮將全面建設為「富裕、民主、文明、和諧、優美的旅遊名鎮」。
人口概況
截止2008年底,勐罕鎮總人口27188人,其中農業人口25717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20129人,參合率78.27%。主要居住着傣族、哈尼族、漢族等民族。其中,傣族占76.14%、哈尼族占21.05%。人口自然增長率5.5‰,人口密度84人/平方千米。 勐罕鎮轄區9個村委會,83個村民小組。2003年,全鎮總人口為26168人,人口密度約86人/平方公里,居住着傣族、哈尼族、漢族等民族,其中傣族占81.3%,哈尼族占15.3% 其它民族占3.4%。[2]
環境概述
勐罕鎮辦公大樓
勐罕鎮地處東經100°52′-101°10′,北緯21°41′-21°57′,位於景洪市東南方向,距市府所在地27千米,離西雙版納機場32千米,東接勐臘縣勐侖鎮,西、南與景哈鄉隔江相望,北臨基諾鄉,是瀾滄江黃金水道和西雙版納旅遊東環線的重鎮。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最高海拔1438米,最低海拔480米,年平均氣溫21.8℃,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11毫米,雨季集中在6-9月,陽光充足,年均日照1952小時。鎮內有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和豐富的旅遊資源,有寧靜秀麗的龍德湖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傣族園、五星級菩提島酒店。1996年2月,國家環保總局將西雙版納州列為全國首批69個生態示範區建設之一,2005年,勐罕鎮被列為國家級「生態旅遊示範鎮」,2006年,被雲南省授予「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創建文明小城鎮』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2006年被雲南省政府列為雲南省旅遊開發小鎮之一。2007年,勐罕鎮被雲南省政府評為雲南省首批十大「旅遊名鎮」、「生態鄉鎮」等榮譽稱號。
歷史文化
勐罕鎮的傣家姑娘在「趕擺(趕集)」的日子跳起傳統傣族舞蹈
勐罕鎮是一個有着歷史文化悠久的古鎮,「勐罕」是佛地的名稱。中國著名的散文家馮牧先生的《瀾滄江邊的蝴蝶會》和著名作家鄧子華先生的《滇雲散記》中都描繪了勐罕的美麗景物—又稱橄欖壩。主要世居着傣、哈尼、基諾等9種民族。傣族有自己民族語言和一千多年歷史的文字,其經典文字主要是手抄的和刻寫的貝葉經和棉紙經,文獻有4800多部。這裡的傣族大都信仰小乘佛教,於公元3—6世紀由佛教中的南傳上座部教傳入,只有一個村寨信仰基督教;哈尼族、基諾族有各自的語言和「無字」文化。
鎮名美譽
在西雙版納景洪縣城約35公里的瀾滄江東岸,有面積50平方公里的平坦壩子,壩子成橢園形,是一片森林茂密的綠洲,稱橄欖壩。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是祖國西南邊疆的一朵璀燦明珠。素以珍貴的熱帶雨林,獨特的亞熱帶風光和濃郁的傣族風情著稱於世。被稱為「孔雀之鄉」,景洪是一隻「綠孔雀」,橄欖壩是絢麗多彩的「孔雀尾巴」。瀾滄江自北向南蜿蜒而過,橄欖壩海拔530米,是西雙版納最低的壩子。到處是一片濃綠、布滿了椰子樹,檳榔樹、油棕樹和棕櫚樹,具有濃厚的傣族建築風格的傣族佛寺,一幢幢竹樓民居,掛映於綠蔭叢林和奇花異草之中,密林里珍禽異獸和睦相處,新禽飛舞,群鶯呤唱,展示出一派迷人的熱帶自然風光。壩內分布64座傣族村落。或隱或現地深藏在密林叢中,被稱為「椰林下面的竹樓」。傣族民居「干欄」式竹樓,具有曲型民族風格,傣語稱這種竹樓叫「很」,是「鳳凰展翅」的意思。竹樓造型獨特美觀,外形好像一頂巨大的帳篷架在許多木柱上。住宿的樓室離地面高五、六尺,搭架在木柱中間。樓室周圍以竹籬笆或木板,室內用隔板分成兩半,內側是主人的臥室,外側是接待客人的場所,又是生火做飯的地方。樓底木柱林立,四面無遮欄,用於關養牲畜家禽,堆放柴禾雜物。這種竹材建築,又架空離開地面,因而透風、涼爽,防潮、避免蟲蛇傷害。雨季可以防洪澇沖浸,很適合熱帶地區居住,這是傣族因地制宜的創造。橄欖壩傣族稱「勐罕姆」。罕的意見是捲起來。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曾經到這裡講經,傣族教徒們用布鋪在地上,請佛祖從上面走過去,走過後,即把布捲起來,勐罕就因此得名。
勐罕鎮曼春滿村村民玉金在織布
另一種說法是:橄欖壩是「金鹿潛藏的森林」。傣語「橄」意為鹿,「欖」意為潛入,「壩」意為森林,傳說很早以前,橄欖壩荒無人煙,到處是森林密布,那時,距離這裡很遠的地方,有個叫「勐粘芭納管」的王國。王子喜受打獵。有一天,王子帶着一些年輕人上山打獵。爬山鑽林,但是只見到飛禽,看不到走獸。太陽落山了,林邊突然躍出一頭金光閃閃的馬鹿。王子急忙拉弓射箭,射中了馬鹿的腿部。這時,金鹿奔進叢森中。王子率領眾人追趕,翻過幾重山,渡過幾條河,眼前忽然出現一大片平坦的壩子,古樹參天,竹林密布。金鹿跑進壩子以後,忽然就消失不見了。人們以為金鹿藏在樹林裡,便把這個壩子叫做「橄欖壩」——金鹿潛藏的密林。王子便在這裡建立了村寨,和跟隨他的年輕獵人們在此定居下來。在橄欖壩,曼松滿(花園寨)和曼聽(花果寨)是兩個比較大的寨子。每個寨子都有曲型的緬寺佛塔和傳統的傣家竹樓。每座竹樓外面,都用竹籬笆圍成一個大院子。樓前樓後遍種椰子、檳榔、芒果、油棕、荔枝等。寨子周圍有很多鐵刀木樹,這種樹砍了又發,越砍越發。鐵刀樹作為燒柴,可以保護當地其他森林資源。曼聽是遊人最多的地方。由4個村落組成,以籬笆為界,除村落風光外,還可觀賞佛寺中的大佛和高5.6米的白塔,曼聽公園和曼聽村落,曼聽佛寺連成一片,曼聽緊靠瀾滄江,是著名的水果產地,景色優美,是熱帶自然風光的曲型。1983年擴建曼聽公園,草木青翠、果樹成林。園內還仿造曼飛龍塔和景真八角亭各一座。建有各式休息亭,公園右側是800年前修建的古護城河。「曼聽」傣語意為「栽花種水果的寨子」。橄欖壩是開屏的「孔雀尾巴」美麗富鐃的傣族村寨,就象裝點在孔雀尾巴上的艷麗閃亮的花斑。整個橄欖壩就是一個熱帶的天然大花園。[3]
經濟資源
經濟概貌 勐罕鎮有專人負責打掃公共衛生,為遊客提供清潔的旅遊環境
2008年,勐罕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16353.86萬元,比上年增長32.2%;人均純收入實現3845元,同比增長11.8%。糧食總產量609噸,橡膠種植面積92915畝,開割面積66183畝,年產干膠7827噸,實現總產值12232萬元。畜牧業方面,加大畜牧品種改良力度,切實做好重大動物疫病的預防工作,實現生豬存欄6457頭,出欄6885頭;大牲畜存欄2995頭,出欄2623頭;家禽存籠185914隻,出籠132180隻。 勐罕鎮是景洪市糧食生產區,2003年糧食總產量1655萬噸,人均有糧668公斤,人民人均純收入2236元;有5個商品交易市場,全鎮社會總產值13253.16萬元,財政收入1050萬元。
資源條件
勐罕鎮2008年耕地面積33197畝,其中水田29076畝,旱地4121畝;水資源豐富,轄區內有瀾滄江、龍德湖、南哈河、南些河、南肯河、南回井河、溫泉河等河流;森林面積33萬畝,森林覆蓋率75%;有景侖公路段和小磨高速公路穿鎮而過,橄欖壩碼頭上通景洪港、思茅港,下通關累港以及緬甸、老撾和泰國等國際港口。[4]
基礎建設
勐罕鎮水庫
2008年,勐罕鎮80%的村民小組實現「五通」;75%的村民小組完成村內道路硬化;40%的村民小組建有文化室;51%的村民小組建有籃球場;18%的村民小組建有曬場;33%的村民小組建有村公廁;29%的村民小組建有村垃圾池;38%的農戶完成改廚;63%的農戶完成改廁。累計投資3448.6萬元。
交通條件有較大的改善:現在,全鎮實現村村通路。按照「先建後補、以獎代補」的原則,重點建設的連接壩區57個村寨,全長30公里,總投資近1500萬元。由村民籌資的環壩遊覽公路已完成曼嘎儉路段和曼累訥路段的建設,曼法路段的工程也正在積極修建當中,全部工程預計明年完工。環壩遊覽公路的建成,在惠及6個村委會群眾的同時,必將為勐罕增添一道獨特亮麗風景線和旅遊新亮點,「打造傣鄉大風情園」也即將成為現實。同時,鎮政府出資近200萬元,完成了勐罕主街道擴建、亮化綠化工程,是勐罕鎮的城鎮建設進入了新台階。
水利設施逐漸完善:全年共完成大小工程6項,總投資50.51多萬元。主要是:三面光溝渠、田間橋涵、攔河壩、排水溝、水庫除險加固、人畜飲水、中低田改造、機耕路等水利水土工程得到全面建設,特別是勐罕大溝工程的興建,實現了幾代人的願望,改變了歷史上勐罕是個干壩子的狀況;勐罕鎮飲水一、二期工程的建設,緩解了傣族園及附近村民飲用水困難的問題;中低田等農田的改造,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全鎮水利化程度已達到50%。[5]
教育情況
勐罕鎮對孩子的培養
勐罕鎮現有中學1所,有初中三個年級25個教學班,高中三個年級5個教學班,共計1299名在校學生,113名教職工(專業技術人員98人,其中有高級教師17名,中級教師39名;工人20人),少數民族職工24人(其中女職工14人)。學歷:本科48人,專科56人,中專1人,高中3人,初中6人,小學4人。小學現有1個中心完小(兩個點),10個村完小和4個村小,共15個校點,98個教學班, 3560名學生,197名教職工(其中專任教師186人,有高級教師65人)。少數民族職工124人。學歷:本科13人,專科158人,中專19人,高中1人,初中5人。
勐罕鎮各學校:景洪市勐罕鎮中學、景洪市勐罕鎮中心小學校、景洪市勐罕鎮勐寬小學校、景洪市勐罕鎮嘎里小學校、景洪市勐罕鎮曼聽小學校、景洪市勐罕鎮曼搭小學校、景洪市勐罕鎮曼景納小學校、景洪市勐罕鎮曼灣小學校。
特色產業
勐罕鎮香蕉種植
水果產業:2008年水果種植面積達到31902畝,產量達3545.5噸以上。其中菠蘿10202畝,產量82825噸;柚子(東試早)799畝,產量111.51噸。
反季節蔬菜:2008年,全鎮冬季農業開發種植面積3425畝,總產量565噸,實現創收約565萬元;種植西瓜2580畝,總產量340.56噸;
香蕉:勐罕鎮香蕉面積2.76萬畝,產量7.728萬噸。
景洪市勐罕鎮農民「點蕉成金」
傣鄉人民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開拓創新、頑強拼搏、紮實工作,為建設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西雙版納而努力奮鬥。西雙版納報為你推出「2006·精彩傣鄉」年終特別報道,選擇其中的一些片段和亮點進行專題報道,力求以一斑窺全貌、以一滴水見太陽,全面展示傣鄉人在2006年邁出的堅實步伐。
冬季的景洪市勐罕鎮依然一派生機盎然。蕉葉綠得滴翠,串串香蕉低垂,豐收喜氣遍地瀰漫。
走進曼搭村委會曼春滿村,副主任岩空哈告訴記者,他家8畝農田是第一批承包給外來香蕉種植商的,以每畝350元的租金,與投資商簽訂6年的租約。他家人則利用其它時間參與傣族園內的旅遊活動,出售民族工藝品和農產品,走出了多種渠道增收的路子,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
勐罕鎮水稻種植
2004年,海南、廣州、福建等中國香蕉主要產區受颱風侵襲的影響,商家開始另有打算。大量香蕉種植商先後來到勐罕鎮,租地7000畝種植香蕉。地租價格由最初350元/畝一路攀升至550至600元/畝。2005年,勐罕鎮農民共出租土地近20000畝,租地價格也猛漲至800—850元/畝。
來自重慶的香蕉種植商唐興明於2004年6月開始與農戶簽訂租地1400畝香蕉合同,聘請了10餘名管理人員和140餘名工人,工人平均年收入8000元以上,強勞力達10000元以上。他已把自己生產的香蕉註冊為「明鵬」商標,北京、長春、瀋陽、哈爾濱、蘭州、天津、重慶、成都、石家莊、西寧等各大城市的大超市對標明「中國雲南西雙版納橄欖壩明鵬香蕉基地」的「明鵬」香蕉極為歡迎。2005年,他又承租了1200畝地種植香蕉,並投資80萬餘元,在原1400畝基地上安裝了15000米長的雲南省第一家鋼架香蕉採收線,工人可以輕鬆通過滑輪來拉香蕉,省工、省時、省開支,還使香蕉避免了人工搬運的磨損。明年,他將在另1200畝基地上也要安裝同樣設備。因為重慶、成都的重北、新世紀、大都會等大超市對他幾乎毫無瑕疵的香蕉讚不絕口,說再也找不到比這更好的香蕉了,稱之為精品香蕉,價格比進口香蕉高出一些也照單全收。
勐罕鎮為何如此「蕉」氣日盛?曼累訥村委會曼秀村民小組長波光烈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以前村民們耕作成本過高,一年一畝農田種植兩季稻穀也就獲純收入400元,增收幅度較小。將自家7畝地以每畝800元的租金全部轉租給外商種植香蕉,自己可以騰出時間與精力來發展其它經濟作物。這樣一來,他的經濟收入都比往年高。
勐罕鎮曼春滿村村民用涼茶招待遊客
勐罕鎮黨政領導就如何探索香蕉下田與基本農田保護和諧發展問題展開專題研究,並形成報告請示景洪市委,以「圍繞增收調結構,突出特色闖市場,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宗旨提出:外來香蕉種植商看好勐罕鎮是因為本地氣候、水土、香蕉口感、果色、價格等都具有比較優勢,市場十分暢銷,可大幅增加農民收入。種植香蕉畝產值可達5000元以上,如果僅憑租地來看,農民租地與種其他相比能得到更多的收入,還可騰出一部分時間和勞動力來管理橡膠等其它經濟作物。香蕉種植期控制在4年左右,對目前水田的膠泥土質將發揮極大的改良作用。可以規劃性地對全鎮的水田進行輪迴種植,在糧食畝產提高的同時,香蕉產業也得到了發展。發展好香蕉產業,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勐罕鎮得天獨厚的區域條件,又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農民的收入,使香蕉變「金蕉」,這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州委、州政府,景洪市委、市政府對此進行了專題調研,提出勐罕鎮必須在糧食自給、土地風險保證、種植年限、使用發酵農家肥、使用組培苗等工作到位的前提下來發展香蕉產業。對此,勐罕鎮實施政府宏觀調控,嚴格租地審批制度,控制香蕉下田種植的面積和年限,全鎮3萬畝農田按照計劃進行糧食與香蕉的輪換種植,並提出了香蕉產業發展的前景思路:在當地農民尚未掌握香蕉科學種植技術以前先由外商進行租種,或農民以土地折資入股與外商進行分紅,待條件成熟後,由外商提供蕉苗並指導農民種植,再由外商以訂單收購的方式進行聯合發展。「那樣的話,我鎮農民依靠香蕉產業增收的就不再是這點了。」勐罕鎮黨委書記袁松青這樣對記者說。
2006年末,勐罕鎮香蕉種植突破20000畝,租地價格飈升到1020元/畝。「金蕉」的含金量還在提升。[6]
民俗風情
勐罕鎮風景勐罕鎮傣族主要的佛事活動和 佛教節日有:
傣歷6月份的浴佛節—傣歷新年,外地人稱潑水節;
「毫瓦薩」(傣歷9月15日)和「臥瓦薩」(傣歷12月15日)即「關門節」和「開門節」,淨居齋戒期3個月,只進行農事工作;
賧即布施—信眾對寺僧的捐獻活動。
「毫干」即禁忌日時間傣歷2月份。重大節日的遊樂活動有趕擺、放高升、放孔明燈、丟包、潑水、鬥雞、賽龍舟、劃竹筏、放焰火、竹炮、傣族婚禮、喪禮(火葬)等。哈尼族主要節日有「嘎湯帕節」、「敬老節」。勐罕鎮內有1300多年的歷史的曼春滿、曼聽緬寺(屬國家民族文化遺產)、龍得湖、菩提樹、杆欄式竹樓、傣族園(4A級)。
相關視頻
勐罕鎮與景哈鄉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