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勞動生產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勞動生產力

勞動生產力,生產力即社會生產力,也稱"物質生產力",它是人類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生產方式的一個方面。指人們用來生產物質資料的那些自然對象與自然力的關係,它表明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係。[1]

定義

生產力狹義指再生生產力,即人類創造新財富的能力。從橫向來看,生產力分為個人生產力、企業生產力、社會生產力;從縱向來看,生產力分為短期生產力、長期生產力;從層次來看,生產力分為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生產力是生產系統的功能,組成生產力系統的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社會文化制度體制環境--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就是組成生產力系統的要素之間的關係。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如果對稱,生產力發展速度就快;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如果不對稱,生產力發展速度就慢。生產力系統結構的對稱程度決定生產力的發展速度,所以生產力發展是主客體相互作用、資源再生的結果,是社會系統的整體功能。生產力發展是增長向發展轉化的中間環節。

釋義

按照恩格斯的觀點,從本原看,生產力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和生產資料相結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古猿通過勞動轉化為人產生勞動生產力,是生產力形成的標誌和歷史上的開始。所以,生產力就是人實際進行生產活動的能力,也是勞動產出的能力,是具體勞動的生產力。生產力的表現是生產中的主體行為以及這些行為的結果的存在,即勞動產物。按主體性質的不同,生產力可分為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2]

在科學研究活動中,生產力的研究是分兩塊進行的。一是工藝學對生產的物質內容的研究,把握物質世界的物質運動以及人本身的生理運動及其實踐模式。這就是以生產力實踐科學為依託的各門自然學科。二是生產力理論科學。後者對生產力運動方式和運動構造進行研究。這一方面的工作內容是多學科的交叉滲透的結果,如涉及地理學、文化學、考古學,因此不獨是自然科學,而同時囊括了社會科學的一些基礎領域。

起源發展

原始社會的生產力表現在動物的採集或狩獵,勞動產出了採集或狩獵所得來的勞動成果,使動物生存了下來,鍛煉了動物的身體和協作能力,這些都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動物勞動具備所價值產出的能力。

隨着生產力的發展,人類二十一世紀的勞動行為,是不是生產力的表現和具不具備生產力本身的意義,在於人類的勞動所產出的能不能體現出人類存在的本身意義和價值。就其生產力,也就在勞動產出價值的能力之內。未來社會的生產力,依然脫離不了勞動產出價值的能力的範疇。而其他動物多數保持着原始社會的形態,只有像螞蟻之類的動物的生產力達到人類的古代水平,螞蟻們已經學會了耕種和養殖。

構成要素

構成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引入生產過程的勞動對象,具有一定生產經驗與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它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基礎。此外人類運用各類專業科學工程技術,製造和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品,滿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生產力中還包含着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能夠應用於生產過程、滲透在生產力諸基本要素之中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會引起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素質的深刻變革和巨大進步;科學應用於生產的組織管理,能夠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學技術為勞動者所掌握,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應用於生產過程的周期日趨縮短,對於生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日益成為生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重要標誌,是第一生產力。

性質

生產力不但具有縱向性,還要具有橫向性。

原始社會形態以來,勞動者和勞動對象幾乎沒有發生本質的變革(勞動者還沒有完全和動物脫離開來,勞動對象還是水、土地和植物),唯有勞動工具發生了石器、銅器、鐵器、機器、電器,五種"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石器、銅器、鐵器可以根據製造工具的材料進行判斷;機器是用機械能做功的裝置;電器是用電磁能做功的裝置。成熟的石器生產力決定原始社會形態;成熟的銅器生產力決定奴隸社會形態;成熟的鐵器生產力決定封建社會形態;成熟的機器生產力決定資本社會形態;成熟的電器生產力決定共產社會形態。

相關概念

生產關係

生產關係也是一種客觀的物質關係。在生產的物質關係里,個體間、群體與自然環境以及和社會的關係是生產關係的具體內容。動物本身與生產力的關係是複雜的。一般而言,人造就自己的生產力,決定着生產關係,最終生產關係也由人類自己造就。無論是什麼樣的社會,有什麼樣的生產能力就有什麼樣的物質生產的關係和生活關係。生產力現象的發生是歷史的、社會的進化結構,如同生物進化一樣,是漸漸演變和累積發展起來的。

決定某一社會形式發展進程的,是勞動者本身的能力素質。反過來說,社會生產力的低下,就是人的勞動能力的欠缺。

生產力是對發展變化的力量的概括和總體規範。最終體現於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質全面發展提高的個體,這是生產力的意義,也是生產力的目的。

生產關係的發展

人類歷史上從低級到高級依次經歷原始共產主義的、奴隸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和共產主義的5種生產關係。作為共產主義生產關係低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生產關係,具有巨大的優越性,為生產力的發展開闢了廣闊前景。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它將逐漸成長為"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生產關係。生產關係概念在歷史唯物主義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產關係是由生產力所決定、不依意識為轉移的物質的社會關係,它決定着思想的社會關係,即通過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係。中國理論界對生產關係包括的內容存在不同看法。

生產關係的主要內容:生產關係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動物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係和產品分配方式三項內容。

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調整統治政治的核心是調整生產關係,從內容上看,調整生產關係主要從三個方面體現出來。

(1)調整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主要是改革土地政策。

(2)調整產品分配形式,即改革賦稅制度。

(3)調整個體間的關係,主要表現為整頓吏治,調整對人民的統治,加強軍隊建設等。

而其他動物多數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沒有什麼變化。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關係

馬克思認為,社會關係和生產力密切相聯。隨着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着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係。

兩極世界理論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綜合運用唯物辯證法、地緣經濟、地緣政治和社會形態學視角研究分析世界歷史結構基礎上認為,從兩極世界進程的總體上看,自然實踐(生產力)的先進性程度決定了社會實踐(生產關係)的統一範圍;從每代進程及每代進程內部宏觀的整合上看,東西方在社會實踐上和自然實踐上呈交互促進關係;從每代進程內部整合的微觀機制上看,一國的社會實踐變革和自然實踐變革要受到每代兩極世界秩序的大格局決定;社會實踐越來越先進,社會實踐差別越來越小直到社會實踐消亡;自然實踐越來越先進,自然實踐差別越來越小;兩極進程中間環節越來越少,周期越來越短,地理上越來越整合;秩序斷裂帶條數越來越少,斷裂層次越來越低,斷裂帶逐漸長合。

協作活動

人們的生產活動指的是勞動者使用原材料和工具創造出產品的過程。在生產過程中勞動力付出就是勞動。也就是說,勞動力是生產不可或缺的要素。在諸多馬克思主義教材中,生產力是這樣定義的,"具有勞動能力的人,跟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相結合而形成的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產力。"對於其他動物也是如此。可見,我們至少可以看出:一方面生產力是指能力,這恐怕是沒有爭議的;另一方面生產力的定義強調的是生產活動過程,這也是很容易看出來的。可是,人們不由自主想到:生產目的或者說生產結果是什麼呢?生產目的就是為了創造物質資料,同時人類創造財富。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征服、改造自然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物質資料和財富,也就是說,不能用的通過征服和改造可以利用了,沒用的通過征服和改造可以製造出來,製造出來的產品為我們服務。例如:山林里的樹離我們居住地點有一定距離,也就是說不能利用。如果我們將樹林砍伐運輸回來,那麼就可以說將樹林製造出木材創造了財富;如果我們將木材加工成了家具,那麼就可以說製造出了家具創造了財富。可見,征服、改造自然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財富,而征服、改造自然的過程就是創造財富的過程。總之,生產的目的就是為了創造財富。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