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動量效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動量效應是一個專用名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名詞解釋

動量效應指的是股票價格有延續原來變化方向的趨勢,即歷史累積收益率高的股票在未來的期望收益會顯著大於歷史累積收益率低的股票。它在實證資產定價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基於Jegadeesh and Titman(1993)動量指標構造的定價因子被Carhart(1997)、Novy-Marx(2013)和Fama and French(2020)等文獻引入多因子資產定價模型;另一方面,它也是我國A股市場的資產定價實證研究中爭議最大、討論最多的異象。

股票市場動量效應

股票市場動量效應,也被稱為動量異常或動量投資,是金融市場中一個有充分證據的現象。它指的是近期表現良好的股票在一定時期內繼續表現良好,而表現不佳的股票繼續表現不佳的趨勢。

根據動量效應,在中短期內,價格趨勢為正的股票(贏家)往往優於價格趨勢為負的股票(輸家)。這種效應挑戰了有效市場假說,該假說認為股票價格充分反映了所有可獲得的信息,因為它表明過去的價格趨勢可以為未來的價格走勢提供預測能力。

動量效應在包括股票、債券、貨幣和大宗商品在內的各種金融市場都可以觀察到。它通常使用相對強弱指標或基於移動平均線的交易策略進行分析。採用動量策略的交易員和投資者通常會買入表現出正價格勢頭的股票,賣出表現出負價格勢頭的股票。

有不同的理論試圖解釋動量效應。一種解釋是行為性的,這表明投資者的心理和認知偏差有助於股價趨勢的持續。另一種解釋是基於信息擴散,人們認為新的信息需要時間才能完全融入股票價格,從而導致動量效應。

雖然動量效應在歷史上已經被觀察到,但它並不是一個保證產生持續利潤的策略。與任何投資方式一樣,動量投資也存在風險,市場狀況可能會發生變化,可能導致業績不佳或價格趨勢逆轉。

股票市場動量效應的成因一直是經濟學家、研究人員和市場參與者爭論的話題。人們提出了幾種理論來解釋為什麼表現出積極價格勢頭的股票往往繼續表現良好,而表現出消極勢頭的股票繼續表現不佳。以下是一些關鍵的解釋:

(1)行為偏差:一個突出的解釋植根於行為金融學。這表明投資者表現出一定的認知偏差,比如羊群行為和對近期信息的過度反應。這些偏差可能導致股價調整延遲或調整不足,從而產生動量效應。投資者也可能表現出對熟悉股票的偏好,或受到社會認同的影響,從而有助於趨勢的延續。

(2)信息擴散:這種解釋是基於這樣一種觀點,即信息需要時間才能傳播並完全融入股票價格。這表明,新信息出現和反映到股價之間存在時滯。因此,有積極消息或事件的股票會經歷延遲反應,導致動量效應。

(3)基於風險的解釋: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動量效應可以歸因於系統性風險因素。具有積極勢頭的股票可能與較低的風險水平相關,例如較低的波動性或較高的流動性,這可以吸引投資者並推高其價格。同樣,有負動能的股票可能被認為風險更大,導致投資者迴避或賣出,從而使其長期表現不佳。

(4)投資者反應不足:這種解釋認為投資者可能對新信息反應不足,特別是當新信息與他們現有的信念或投資策略相矛盾時。因此,經歷正面或負面消息的股票最初可能沒有完全反映在其價格上,導致趨勢的延續,直到信息被完全吸收。

這些解釋並不是相互排斥的,動量效應很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具體原因可能因不同的市場條件、時間段和投資者行為而異。行為金融學和市場微觀結構領域正在進行的研究繼續揭示動量效應的潛在原因。

國內外對動量效應的研究現狀

當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業界,金融市場中的動量效應都是被廣泛研究和討論的話題。國內外的大量研究表明,金融市場中存在廣泛的動量效應。

Jegadeesh和Titman(1993)發現美股股市中存在中期時間維度的動量效應:即過去3—12個月收益較好的股票在未來3—12個月也具有顯著且穩健的收益。Asness C S等(2013)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結論:美國除了股票市場外,債券市場、大宗商品市場和外匯市場同樣存在顯著的動量效應。Andrei和Cu jean(2017)發現不僅是在美國,動量效應在不同國家和不同資產類別的市場上廣泛存在。動量效應已經成為金融市場中被普遍發現的事實。

國內學者通過研究證實A股市場存在短期維度的動量效應:陳蓉、陳煥華、鄭振龍(2014)發現基於收益構造的動量策略僅在月內有顯著的表現,並沒有一個月以上的短期動量。李富軍、姜富偉、楊樺(2019)結論與陳蓉等一致,當排序期在6周時出現顯著的收益反轉。

動量效應的內在驅動邏輯

短期動量效應,往往是基於事件的催化和主題的炒作,比如8月初的佩洛西訪台事件,刺激軍工短期拉升;以及像最近市場交易的「安全」主線等。短期動量的持續期通常是周度和月度級別的,等催化事件本身邏輯轉向或者市場對事件的關注和敏感度下降,短期動量效應就會消失。

長期動量效應,往往是基於一個大的產業周期或者是產業趨勢。比如2016—2020年受益消費升級大趨勢的食品飲料,這段時間出了很多新消費品牌,比如鍾薛高、泡泡瑪特、花西子、完美日記、王飽飽、李子柒等等。2019年—2021年初開始炒預製菜賽道,在此短短兩年時間預製菜龍頭之一安井食品股價翻了6倍。

動量效應的局限性

動量本身就是滯後市場反應的,動量效應在一定時間後將進入衰減,甚至迎來強烈反轉。但是我們很難去準確判斷動量效應消失甚至反轉的時點。並且,市場在反轉的時刻,下跌最多的恰恰是前期上漲最多的標的。所以,如果過度依賴動量效應,結果可能適得其反,承受最大的損失。綜上,在運用動量效應進行對未來市場的預估時,必須要綜合考慮市場可能會發生的所有不利因素,結合反轉類指標綜合判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