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動物篇:雜食性鳥類(白眉姬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動物篇:雜食性鳥類(白眉姬鶲)

白眉姬鶲

(學名:Ficedula zanthopygia)是小型鳥類,體長11-14厘米。雄鳥上體大部黑色,眉紋白色,在黑色的頭上極為醒目。腰鮮黃色,兩翅和尾黑色,翅上具白斑。下體鮮黃色。雌鳥上體大部橄欖綠色。腰鮮

黃色,翅上亦具白斑。下體淡黃綠色。

棲息於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地帶的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在樹冠下層低枝處活動和覓食,也常飛到空中捕食飛行性昆蟲。食物主要有天牛科、擬天牛科成蟲、叩頭

蟲、瓢蟲、象甲、金花蟲等鞘翅目昆蟲。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南部貝加爾湖以南,往東到中國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朝鮮和蒙古東部,偶爾出現於俄羅斯薩哈林島和日本北海道;越冬於馬來西亞、印度尼

西亞和蘇門答臘等地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白眉姬鶲
  • 拉丁學名:Ficedula zanthopygia
  • 英文名稱:Yellow-rumped Flycatcher
  • 別 稱:黃腰姬鶲
  • 界  :動物界
  • 門  :脊索動物門
  •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  :鳥綱
  • 亞 綱:今鳥亞綱
  • 目 :雀形目
  • 亞 目:鳴禽亞目
  • 科 :鶲科
  • 屬 :姬鶲屬
  • 種 :白眉姬鶲
  • 亞 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Hay, 1845
  • 保護級別:無危(LC) IUCN標準

生活習性

食性

白眉姬鶲食物主要有天牛科、擬天牛科成蟲、叩頭蟲、瓢蟲、象甲、金花蟲等鞘翅目昆蟲,以及尺蠖蛾科、松鞘蛾、波紋夜蛾幼蟲、毛蟲和其他鱗翅目幼蟲,雛鳥幾乎全部以昆蟲幼蟲為食。

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在樹冠下層低枝處活動和覓食,也常飛到空中捕食飛行性昆蟲,捉到昆蟲後又落於較高的枝頭上。有時也在林下幼樹和灌木上活動和覓食。繁殖期間雄鳥常躲藏在大樹茂密的樹冠層中鳴

唱,鳴聲清脆、委婉悠揚,其聲似『pi-pi, piaokaopi-pilixiao-ao-, pi-, qiciqilili』或『cikucikuao-xi』,平時叫聲低沉而短促,其聲似『xi,xi,xi』。性膽怯而機警,一遇危險,迅速藏匿。

遷徙

白眉姬鶲在中國長江以北以及四川和貴州地區主要為夏候鳥,長江以南地區多為旅鳥。 [1]

形態特徵

白眉姬鶲雄鳥前額、頭頂、枕、後頸、頸側、上背、肩黑色,下背和腰鮮黃色。尾上覆羽和尾黑色。兩翅亦主要為黑色,內側中覆羽和大覆羽白色,最內側第三和第四枚三級飛羽外翈白色,眉紋白色,下體鮮

黃色,尾下覆羽白色。有的胸沾橙色。

雌鳥上體從額、頭頂、頭側、後頸、頸側一直到背灰橄欖色,到下背逐漸變為橄欖綠色,腰鮮黃色,兩翅橄欖褐色,羽緣橄欖綠色,翅上外側覆羽和飛羽暗褐色,內側中覆羽和大覆羽污白色或白色,內側第三

枚三級飛羽外翈幾全白色,在翅上形成明顯的白斑。尾上覆羽和尾黑色,羽緣沾橄欖綠色,眼先和眼周污白色。下體頦、喉、胸白色或淡黃綠色具灰色羽緣,形成不明顯的鱗片狀,下胸、上腹和兩脅橄欖灰黃

色,下腹和尾下覆羽淺黃白色。

幼鳥似雌鳥。雄幼鳥尾上覆羽和尾黑色。頭頂微具黑色羽緣,下體污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雄鳥黑色,雌鳥上嘴褐色,下嘴鉛藍色,腳鉛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10-15克,♀10-13克;體長♂110-136毫米,♀113-130毫米;嘴峰♂9-11.5毫米,♀9-12毫米;翅♂67-76毫米,♀64-71毫米;尾♂42-55毫米,♀42-50毫米;跗蹠♂15-20毫米,♀15-17毫米。(註:♂雄性;♀雌性)

白眉姬鶲 (鳥類)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曾經有爭議,有學者認為該物種應是黃眉姬鶲(Ficedula narcissina)的亞種之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將其列為獨立物種,以此為準。)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在4月下旬5月初即見雌雄鳥相互追逐,雄鳥亦開始鳴叫遷徙。每年4月中下旬開始遷來中國繁殖,到達東北繁殖地多在4月末5月初,秋季於9月上中旬開始南遷,少數遲至9月末還未遷走。

晨昏時雄鳥長時間地站在樹枝頭高聲鳴唱,雌鳥時隱時現活動在附近,在雄鳥周圍飛來飛去,或出沒於天然樹洞覓找巢位。通常營巢於闊葉疏林和林緣地帶,也營巢於次生林,混交林、果園和人類住宅附近。

巢多置於天然樹洞和啄木鳥廢棄的巢洞中,也在合適的人工巢箱和柴垛縫隙中築巢。還發現在房舍木柱洞隙和葡萄架橫杆的竹筒內營巢。在長白山找到的7巢均築在山丁子、山楊等闊葉樹天然樹洞中,樹胸徑

14-34cm,距地高1-7m,營巢樹洞洞口最大直徑8.5cm,最小直徑3.5,洞口形狀為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狀,洞深3.6-6.5cm,內墊有草根、草葉和樹皮等材料。巢的形狀呈碗狀,營巢材料隨環境而不同,主

要由枯草葉、草莖、細根、樹皮、苔蘚、樹葉、樹皮等材料構成,在四川也用竹葉。巢的大小為外徑9-13cm,內徑5-7cm,巢高5-9cm,深2-6cm。營巢活動主要由雌鳥承擔,但雄鳥亦參與部分營巢活動。 [2] 巢築好後第二天即開始產卵,每天產1枚卵,多在早晨產出。1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4-7枚,以5-6枚較多。卵呈橢圓形。污白色、粉黃色或乳白色,具紅褐色或橘紅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常常形成一圓環

狀。卵的大小為15.0-19.0mm×11.8-14.5mm,平均17.8mm×13.5mm,重1.5-2g。最早產卵日期在長白山見於5月21日,5月末至6月初為產卵高峰,少數遲至6月30才開始產卵。產出最後一枚卵後即開始孵卵,孵

卵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多在巢附近警戒,或許偶爾也參與孵卵,孵化期13天。據13巢的統計,孵化率達94.3%。

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雛鳥赤裸無羽,全身桔黃色,僅具幾撮灰色絨羽,雌雄親鳥共同育雛。剛孵出的最初兩天,雄鳥餵食次數多,雌鳥多在巢中暖雛,以後雌鳥亦積極參與覓食育雛活動。雛鳥生長迅速,3

日齡飛羽羽鞘開始長出;5日齡睜眼,飛羽羽鞘先端變黃,頸、胸兩側和翅覆羽羽鞘均開始長出;6日齡胸兩側羽軸破鞘,呈黃白色,尾羽羽鞘亦出現;7-8日齡飛羽被鞘;9-10日齡全身已被羽毛覆蓋;11-12日

齡羽毛已豐滿,羽毛顏色似成體雌鳥,已具短距離飛翔能力;13日齡已離巢,或許此時的離巢由於觀察干擾所致;如無干擾,或許還能在巢中停留幾天,由此估計留巢期12-15天。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白眉姬鶲是中國夏季常見的一種森林鳥類,不僅羽色艷麗,鳴聲婉轉悠揚,而且全以昆蟲為食,是重要的森林益鳥,在森林保護中具有重要意義。種群數量較豐富,在長白山的調查,每小時遇見率在次生林為

2.4隻,在闊葉林為2隻。

保護措施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白眉姬鶲是中國夏季常見的一種森林鳥類,不僅羽色艷麗,鳴聲婉轉悠揚,而且全以昆蟲為食,是重要的森林益鳥,在森林保護中具有重要意義

【鳥的故事】白眉姬鶲

在暮春時節,有些夏候鳥就會飛來杭州,它們要在杭州生兒育女,在冬天時再帶着孩子們飛回南方越冬,年年如此。今天要介紹的白眉姬鶲(翁)就是其中的一種。

基本上就是現在這個時節,白眉姬鶲會很準時來到杭州,在植被茂盛的地方大型公園或者山腳,都有可能看到它們。而且白眉姬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喜歡鳴叫,聽到它們[[清脆的

鳴叫聲]],也就比較容易看到它們啦。這是非常典型的雄鳥,一般情況下,我們看到它時都是這種姿態。白眉姬鶲的顏色主要由黑白黃三種組成,特別是黃色,黃得相當靚麗,所以又為這種鳥

贏得了「小蛋黃」之稱。我們看看它的腹部,就知道這個稱號不假了。為什麼這種鳥會有如此鮮艷的腹部呢?主要原因是它們基本生活在樹冠層,夏天很多葉子都已經開始發黃,所以當我們仰視

的時候,你就很難發現它,而當猛禽類從天空俯瞰時,它的顏色則又是以黑白為主,同樣也不容易被發現。但不要問我為什麼它會有一道白眉毛,因為我不知道。其實還有一種類似的鳥叫黃眉姬

鶲,眉毛是黃色的,但杭州相對比較少見,一般來說是過境杭州的夏候鳥,主要在江蘇能夠看到[3] 白眉姬鶲雌雄異色,相差很大,一般來說,雌鳥顏色以橄欖綠為主,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雌鳥擔負着育雛重任,越低調越好,大自然設計很多雌鳥時都是以這個作為原則的。不論雌雄,白眉姬鶲的腰部都是黃色

的,這一點可以算是鑑別這種鳥比較重要的一個特徵。換個角度,看看雌鳥的腰部。白眉姬鶲很喜歡翹尾巴,這是這種鳥的另一個特徵,當它停在樹枝上休息時,常常會有一邊鳴叫一邊翹尾巴的動作。它的尾

下羽毛是白色的,觀察時一翹一翹很好玩。

叫得興起時就會翹尾巴了,不過我以為這是跟別的鳥在示威,標明自己的領地。夏天就要來到了,夏候鳥們逐漸都會來到杭州,各位有興趣可以多出去走走看看,說不定你會看到很多令你驚喜的精靈。最後送

大家一張這幾天正在盛開的野花。祝大家在初夏有個好心情!

愛護鳥類,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捉到昆虫后又落于较高的枝头上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白眉姬鶲抓來第一天就開食


相關視頻

白眉姬鶲和雁來紅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