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加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1913—1960年),法國聲名卓著的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存在主義文學大師,「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1957年因「熱情而冷靜地闡明了當代向人類良知提出的種種問題」而獲諾貝爾文學獎,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獎作家之一。加繆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義者,儘管他自己多次否認。1951年加繆發表了哲學論文《反抗者》之後,引起一場與薩特等人長達一年之久的論戰,最後與薩特決裂,這時人們才發現,加繆是荒誕哲學及其文學的代表人物。

阿爾貝·加繆
阿爾貝·加繆
原文名 Albert Camus
出生 (1963-04-27) 1963年4月27日(61歲)
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
逝世 2018年11月3日(2018-11-03)(55歲)
國籍 法國
職業 作家
知名作品 《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的神話》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阿爾貝·加繆

外文名 Albert Camus

國籍 法國

出生地 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

出生日期 1913年11月7日


逝世日期 1960年1月4日

職業 作家

主要成就 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創立「荒誕哲學」喚起讀者心中的愛

代表作品 《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的神話》 =人物生平=作家 1913年11月7日,阿爾貝·加繆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Mondovi)。加繆父親在1914年大戰時陣亡後,他隨母親移居阿爾及爾貧民區外祖母家,生活極為艱難。[1]阿爾貝由做傭人的母親撫養長大,從小就在阿爾及利亞的貝爾庫(Belcourt)的平民區嘗盡了生活艱辛。1923到1924年在鄉村小學裡,一位名叫路易·熱爾曼(加繆對他的知遇之恩一直念念不忘,在他的諾貝爾獎答謝辭中提到了這位老師)的教師發現了加繆的天分,極力勸說加繆的家人讓他繼續上學。於是,加繆參加了助學金考試,並得以於1924年進入阿爾及爾的Bugeaud中學。

寫作特點

風格 加繆的創作特色是用白描手法,極其客觀地表現人物的一言一行。文筆簡潔、明快、樸實,保持傳統的優雅筆調和純正風格。他的「小說從來都是形象的哲學」,蘊含着哲學家對人生的嚴肅思考和藝術家的強烈激情。在短暫的創作生涯中,他贏得了遠遠超過前輩的榮譽。他的哲學及其文學作品,對後期的荒誕派戲劇和新小說影響很大。評論家認為,加繆的作品體現了適應工業時代要求的新人道主義精神。薩特說他在一個把現實主義當作金牛膜拜的時代里,肯定了精神世界的存在。[3]

荒誕 在阿爾貝·加繆的全部文學作品和哲學隨筆當中,「荒誕」是他強調的最重要的一個概念。「荒誕」這個概念也是20世紀文學和哲學中非常重要的關鍵詞之一。但是,對「荒誕」的解釋則大為不同,各人有各人的表述。加繆是這麼說的:「這個世界是不合理的,這是人們可以明確說出的表述。但是,荒誕是這一不合理性與人的心靈深處所呼喚的對理性的強烈要求的對立。」聽上去,他的這句解釋特別的拗口和費解,其實,他理解的人生荒誕感,是人對世界的主觀感受。加繆認為,人在面對艱難而機械的現實生存的時候,每天都要按照一個節奏和生活模式來生存,必然要產生出這種荒誕感來:「我為什麼要這麼生活?我為什麼不能以其它方式生活?可是,偏偏你就不能以其它方式生活,你還必須要以你現在的方式生活。」於是,這就產生了荒誕感。[4]

人物影響

加繆在他的小說、戲劇、隨筆和論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異己的世界中的孤獨、個人與自身的日益異化,以及罪惡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誕的同時卻並不絕望和頹喪,他主張要在荒誕中奮起反抗,在絕望中堅持真理和正義,他為世人指出了一條基督教和馬克思主義以外的自由人道主義道路。他直面慘澹人生的勇氣,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大無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不僅在法國,而且在歐洲並最終在全世界,成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導師。越來越多的人在研究他的著作與思想,研究成果也遍及世界各地。他的成名作《局外人》也一再重版,印數突破千萬冊。由於是一個在貧窮、普通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加繆在世時始終與文學沙龍、文學名人、榮譽、勳章保持距離,因而常被痛恨他的人貶低。孤獨之時,他總對他的一個知己說:「但願他們了解真正的我。」《加繆傳》的作者在寫這部傳記的時候時刻牢記這句話,力求讓廣大讀者看到一個真正的加繆,以慰藉加繆的在天之靈。[5]

在世界上的其他許多地方,有着大量紀念加繆的活動。巴黎十多家公共圖書館聯合推出了貫穿9、10兩個月的紀念活動,他們以加繆著作中的「荒謬」和「反叛」為主題詞策劃活動。這些活動包括了作品朗誦會、圓桌討論會、電影放映會、配樂朗誦等等。

人物評價

1960年的1月4日,法國作家加繆在意外的車禍中去世,這個噩耗當天成為了歐美各大報的醒目標題,甚至是頭版頭條。二十世紀偉大的作家、時任法國文化部長的馬爾羅這樣對加繆蓋棺定論:「二十多年來,加繆的作品始終與追求正義緊密相連。」即使是曾經跟加繆反目成仇的薩特,也表示了沉痛的哀悼:「他在本世紀頂住了歷史潮流,獨自繼承着源遠流長的醒世文學,他懷着頑強、嚴格、純潔、肅穆、熱情的人道主義,向當今時代的種種粗俗醜陋發起了勝負難卜的宣戰」。[6]

瑞典文學院在授予加繆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辭中說:「他作為一個藝術家和道德家,通過一個存在主義者對世界荒誕性的透視,形象地體現了現代人的道德良知,戲劇性地表現了自由、正義和死亡等有關人類存在的最基本的問題。」加繆獲獎比任何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所引起的爭議都多,因為他在法國意識形態的左派和右派中都樹立了激烈反對的敵人。不過,還是有許多令人尊敬的法國作家站出來為他說話,馬丁·杜伽爾稱加繆有堅強的意志,能超越挫人意氣的痛苦,莫里亞克稱讚加繆是年輕一代的良心。英美國家則對他的獲獎表示歡迎,《紐約時報》稱:「這是從戰後混亂中冒出來的少有的文學之聲,充滿既和諧又有分寸的人道主義聲音。」《時代》周刊也高度讚揚加繆的人道主義精神。

美國作家福克納在談到阿爾貝·加繆的時候說:「他有着一顆不停地探求和思索的靈魂。」加繆的特點就在於不斷地思考人的處境,他的小說總是在嚴密和嚴格的敘述背後,有着廣大的哲學追問和終極價值的尋求。

蘇珊·桑塔格:「卡夫卡喚起的是憐憫和恐懼,喬伊斯喚起的是欽佩,普魯斯特和安德烈·紀德喚起的是敬意,但除了加繆以外,我想不起還有其他現代作家能喚起愛。他死於1960年,他的死讓整個文學界感到是一種個人損失。」在她看來,加繆是20世紀文學具有「理想丈夫」般形象的作家,同樣描繪自殺、冷漠、罪咎、絕對的恐怖這些現代文學主題,「卻帶着一種如此理智、適度、自如、和藹而不失冷靜的氣質,使他與其他人迥然有別。」(《反對闡釋》)[7]

《紐約時報》發表評論說:「加繆在荒誕的車禍中喪身,實屬辛辣的哲學諷刺。因為他思想的中心是如何對人類處境做出一個思想深刻的正確回答……人們毫不感到意外,我們的時代接受了加繆的觀點。血腥的再次世界大戰,可怕的氫彈威脅,這一切使現代社會能夠接受加繆嚴肅的哲學,並使之長存於人們的心中。」

加繆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留給我們的遺產不僅有《西西弗的神話》、《局外人》對人的荒誕處境的揭示,更重要的也許是我們該如何應對荒誕。加繆發現了有一種跟「情慾的罪惡」表現形態不同的罪惡——邏輯的罪惡——大行其道,荒誕理性以喬裝打扮的樣式鼓譟着,其中最顯著的例子是德國的法西斯主義,邏輯性殺人成了人類尊嚴和良知的最大敵人。他追根溯源,對理性暴力的傳統和哲學基礎進行了梳理,他提出了以古希臘的均衡思想為基礎的南方思想,亦即太陽思想、地中海思想,並把二者的關係比喻為「永恆的青春過分行為與成年人的力量之間」的關係。顯然,加繆的「太陽」思想與《局外人》中的「陽光」是根本對立的。他所真正熱愛的,是給人帶來溫暖的真實、美好、自然、均衡的「陽光」。[8]

主要思想

人道主義思想 加繆的思想,其核心就是人道主義,人的尊嚴問題,一直是纏繞着他的創作、生活和政治鬥爭的根本問題。《西西弗的神話》和《局外人》構成了加繆文學創作的母題,包含着加繆未來作品的核心問題。書中,西西弗的幸福假設的提出,其本質動機,不在荒誕,荒誕既不能告訴我們幸福,也不能告訴我們不幸。之所以加繆假設西西弗是幸福的,是因為他認為只有幸福的生活才符合人的尊嚴,被責為永罰,卻幸福,這是一種反抗,也是在這種條件下唯一可能的反抗形式,而反抗才能體現尊嚴。加繆在假設西西弗幸福的時候,充分運用了想象和獨斷,其潛台詞,卻是人類尊嚴的需要。由荒誕的出發點,薩特走向焦慮和不安,而加繆走向幸福,薩特是思辨後的結論,加繆卻是激情洋溢的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