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吶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吶鷗(1905年9月22日-1940年9月3日),本名劉燦波,鹽水港廳查畝營(今臺南市柳營區)人,是一位日治時期的小說家及電影製片。曾為中華電影公司的製作部次長。

就讀於上海震旦大學。其寫作風格為現代主義路線,與施蟄存等有交往;代表作為《都市風景線》,描寫都市男女的狂熱迷亂,並借鑒日本新感覺派的技巧。翻譯作品為橫光利一的小說集《色情文化》、弗理契的《藝術社會學》。攝製的電影多屬「軟片」性質,大多已遺失;其亦引進稱「影戲眼」的拍攝技巧。曾任汪精衛政府機關報紙《國民新聞》之社長一職。35歲時在上海被槍殺,據傳是因捲入黑幫糾紛,也有傳言是國民黨特務所下手。

劉吶鷗作為日本統治時代下的台灣,沒有像林獻堂哪樣強烈的家國情懷,而是一位沉迷在文學、電影、女色與美食的唯美主義者,是時代的局外人,也是一位沒有太多國族認同或者說是超越國族認同的文化人。其一生多采多姿,但只留下了一本1927年的日記,現藏於國立臺灣文學館[1]。這本日記沒有一天中斷,提供了有關他家庭、嗜好、讀書、創作和交往的珍貴線索,是了解這位大時代裡不願隨波逐流的新潮人物的第一手資料。據劉吶鷗在中央電影攝影廠任職的同事黃天佐說,劉吶鷗是一名語言天才,除了會講日文、英文、法文、拉丁文外,北京話、上海話、廣東話與他家鄉的廈門話都應對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