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餘收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剩餘收益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術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詞解釋
剩餘收益是指投資中獲得的利潤,扣減其投資額(或淨資產占用額)按規定(或預期)的最低收益率計算的投資收益後的餘額。是一個部門的營業利潤超過其預期最低收益的部分。
剩餘收益的計算公式
剩餘收益的計算公式為:
剩餘收益=利潤-投資額(或淨資產占用額)×規定或預期的最低投資收益率或剩餘收益=息稅前利潤-總資產占用額×規定或預期的總資產息稅前利潤率。
剩餘收益指標的優缺點
優點:
根據現有財務會計資料計算得出,因此數據比較客觀;強調收益指標的絕對值,而不只考慮百分比的增加;協調業績評價與企業目標,引導部門管理者做出高於企業要求回報率的決策;企業能夠根據風險水平調整資金的要求回報率,更加靈活。
缺點:
不適用於比較不同規模的部門;過度關注利潤指標,增加內部轉移定價協商的難度,加劇部門矛盾;強調年利潤容易使部門一味降低成本、減少長期支出和投資;使用會計數據,受到會計政策、通貨膨脹和其他會計數據本身缺陷的影響。
參考文獻
- ↑ 中國專門創製文字的民族:千人從遼東遷徙西北,雄霸三百年,搜狐,2022-08-13
- ↑ 見證殷商歷史 走進中國文字之源,搜狐,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