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剝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剝桉(Eucalyptusdeglupta),是彩虹桉樹的中文名,北半球發現的唯一一種桉樹。這種高度可達到70米的樹還憑藉其豐富多彩的顏色著稱樹類家族。它的樹皮擁有黃色、綠色、橙色甚至於紫色等多種顏色。「彩虹」這個名字也正是源於這種奇特的特徵。

  • 中文學名:剝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屬:桉樹屬
  • 目:姚金娘目
  • 科:姚金娘科
  • 種:剝桉

形態特徵

剝桉有着彩色的樹皮,可千萬不要認為是有人故意在上面潑了彩色的漆,這種被稱為「彩虹桉樹」的樹種,它們的這身「外套」可是純天然的。走進樹林,會讓你感覺進入了童話世界。

這種與眾不同的彩色現象因樹皮在不同時間脫落所致。不同顏色代表樹皮的不同年齡。新脫落的外皮所在位置由亮綠色的內皮取代。隨着時間流逝,樹皮顏色逐漸變暗,由藍色變成紫色,而後又變成橙色和栗色。[1] [2]

引進歷史

剝桉是一種比較新的人工林樹種,直到最近仍處於試種或試點階段。最早是在1918年和1926年,將生長在棉蘭老哥打巴托地區的當地樹種引種到菲律賓的其他島上,即呂宋西北部的碧瑤。1954年首次引進到宿務島。巴布亞新幾內亞主島首次引種剝桉也是在1948年,樹種來自新不列顛鄰島的克拉瓦特。除東南亞以外,其他國家在50年代末或60年代也進行了小規模的引種。如象牙海岸和所羅門群島於1958年進行了引種,剛果於1961年引種,斯里蘭卡於1967年引種。

與其他樹種相比,剝桉的栽培總面積仍然較少。到1974年,菲律賓的栽培面積約為7000公頃,主要是由菲律賓造紙工業公司栽培的。至1973年,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栽培面積為736公頃,並計劃迅速加快栽培速度。剛果報道的栽培面積為170公頃,主要是在1961年至1966年期間栽培的。象牙海岸報道試種了50公頃剝桉,並計劃培育大型的工業剝桉林。英屬所羅門群島已計劃到1985年栽培3.2萬公頃。其他許多熱帶國家已在喬木區和試驗小區引種了剝桉。

分布範圍

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或者菲律賓,這些地方是彩虹桉樹的原產地。作為一種奇樹,彩虹桉樹也已被引入南美洲、馬來西亞、斯里蘭卡、中國以及其他國家。

生長習性

剝桉是唯一天然生長在赤道南北的核樹樹種,適宜在全年雨水充沛和均勻及氣溫高的條件下生長,而在這種條件下,其他樹種可能會感染病害。在這些條件下,剝核生長快,而且有很好的干形。它非常容易着火。它開花和結實較早,扦插的幼枝容易生根,但是萌生能力極差,因此不能採用萌生方法來更新剝桉林。

特點

剝桉的樹皮在年老之後,就會慢慢從樹上掉下來。這時,下面新生的亮綠色樹皮就露出來了。時間長了,這些綠色的新嫩樹皮一天天變老,顏色也會慢慢變暗,由藍色到紫色,再由橙色到栗色。因為樹皮不是一起脫落,而是一塊一塊先後脫落,所以就有了各種各樣的色彩,所以剝桉又叫彩虹樹。

剝桉可是個大個頭兒,成年後,它可以長到70米左右,相當於20層樓那麼高。想要長得好,就得住在適宜的地方才行。剝桉很怕冷,最喜歡在經常下雨的熱帶地區生活。

主要價值

剝桉主要用於紙漿材。由於生長迅速,剝桉還是理想的薪炭材,15年生以上的木材,可生產優質木炭。此外,剝按還被大量用於造人造板、細木工及建築用材。

一些人可能認為一種色彩豐富的樹即使不成為頂禮膜拜的對象,至少也要在公園和森林進行公開展覽。不幸的是,彩虹桉樹並沒有獲得這種待遇。世界各地的人們栽種這種樹主要是出於獲得木漿這個目的。木漿是造紙時使用的最常見的一種原料,可以通過化學或者機械手段從木料中提取出來。它是一種乾燥而富含纖維的原料,漂在水裡時,所含纖維四下散開同時變成更為柔軟。

木漿被視為一種綠色資源,過去幾年的需求量一直呈增長趨勢,栽種用於獲得木漿的樹木所產生的木漿只占世界總產量的16%。除此之外,大約9%來自於原始森林,餘下75%來自於第二代、第三代以及年代更為靠後的森林。為了那一點點木漿,每年有大量樹木慘遭浪費。但與此同時,再造林以及栽種專門用於木漿生產的樹木這些努力也在不斷加大,讓樹木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可再生資源。

人工種植

世界上許多熱帶國家都已有造林實驗和在公園引種剝桉的記錄,但總體而言,剝桉人工林面積並不大,人工造林歷史也不長。剝桉人工造林主要在菲律賓、所羅門群島、新幾內亞、剛果、象牙海岸、斯里蘭卡、烏干達等10餘個國家。 1948年,新幾內亞第一次人工造林種植剝桉,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其他一些國家開始引種種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