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劍斗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劍斗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12141公頃,常住人口27772人。安溪縣劍斗鎮地處晉江西溪上游,東經117°55′,北緯25°19′。距離縣城58公里。東與坑仔口鎮相連,北與永春縣橫口鄉、長坑鄉、一都鎮交界轄14個行政村、2個場。[1]

中文名: 劍斗鎮

外文名: Jiandou Tow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安溪縣

地理位置: 晉江西溪上游

面 積: 12141 公頃

下轄地區:後井村

電話區號: 0595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27772人(2017年)

車牌代碼: 閩c

歷史沿革

1965年置劍斗公社。

1984年改鎮。

行政區劃

轄劍斗、紅星、月星、福斗、雙洋、東陽、後井、圳下、仙榮、御屏、潮碧、雲溪、舉口、前爐14個行政村和尚山坑場等2個(村級)管理區。

地理環境

劍斗鎮素有「聚寶盆」之稱,是兩大重工業城鎮、七大衛星集鎮之一。距離縣城58公里。東與永春縣坑仔口鎮相連,南與湖上鄉、西與感德鎮接壤,北與永春縣橫口鄉、一都鎮交界。境內設有交警中隊。

人口

2017年,常住人口27772人。

自然資源

已探明的有煤、石灰石、鐵、稀土、錫、石墨、石英、輝綠岩等礦種。尤以石灰石量多品位高,主要集中在劍斗—後井一帶,儲量約2000多萬噸。劍斗鎮是安溪縣茶葉主產區之一,組建鎮級茶葉協會和村級茶業合作社,2006年茶葉年產值超億元;所盛產「琦名」鐵觀音是烏龍茶之極品,生產歷史悠久,採用獨特採制加工技術,色、香、味、形俱佳,能生津止渴,去膩減肥,提神益思,長期飲用有降壓、降膽固醇、抑制癌病、健美益壽之功效。該鎮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石灰石、鐵、錳、花崗岩、輝綠石、高嶺土和溫泉等;其中煤儲藏量1000多萬噸,石灰石儲量2000多萬噸,溫泉5處。水力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有晉江西溪幹流、潮碧溪、雙溪、由義溪等,可開發利用水能資源近3萬千瓦。糧食作物以水稻、甘薯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水果)有茶葉、馬鈴薯、蔬菜、蘆柑、油柿等。

經濟發展

劍斗鎮素有「聚寶盆」之稱,是安溪縣七大衛星集鎮之一。和着改革開放之春風,該鎮立足鎮情,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該鎮按照「工業強鎮、茶業富民」策略,狠抓經濟工作措施,2009年形成了水泥、礦產、水電、機械製造、商貿等共存的發展格局,2006年底,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4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億元,財稅總收入1730萬元,農民均純收入5870元;其中水泥行業成為該鎮的支柱產業,截止至2008年,有水泥企業7家,年產量120萬噸,具有代表性的三興石鳳水泥有限公司2000年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是安溪縣的納稅大戶,多次受到縣委、縣政府的表彰,外商獨資企業——安溪縣新安水泥有限公司通過了產品質量免檢認證。2008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2.5億元;有規模企業26家,產值6.2億元;財政總收入3067萬元,其中有1家企業納稅超千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350元。劍斗鎮是安溪縣鐵觀音茶葉主產區之一。產茶歷史悠久,茶葉品質優良,香高味醇,獨具特色。經過幾年來的努力,初步形成「基地建設規模化、技術培訓經常化、農殘降解制度化,市場管理規範化」的茶業發展格局。生態茶園6000畝,無公害茶葉基地5000畝,年產茶葉2000多噸。茶業對經濟發展的促動作用進一步凸現,年創產值近2億元;全鎮涉茶人口比率大幅度提高,85%以上的農民從事茶葉種植、加工;茶業營銷窗口達到1000多個,「劍鬥茶都」成為內安溪茶葉的營銷中心。全鎮現有各類企業150多家,形成了以水泥、礦產加工、水電等為支柱產業的企業發展格局,其中水泥企業7家,年總產量約120萬噸,占安溪水泥年總產量將近一半;礦產品加工企業6家,有1家產值突破1億元,是安溪縣的工業重鎮之一。支柱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商貿業、交通運輸業、飲食業的快速發展,是內安溪商貿物流的中心點之一。

基礎設施

漳泉肖鐵路、省道307線橫穿而過,是三明、龍巖通往廈門、泉州的主要通道。劍感公路拓寬改造完工投入使用,交通運輸極其方便;電信寬帶網絡、移動通訊網絡覆蓋全鎮,「數字劍斗」建設成為安溪縣的示範鄉鎮,信息靈通;水電、火電裝機容量達30000多千瓦,電力充足。

社會事業

有初級中學2所,完小15所,在校師生7000多人。堅持以人為本,劍斗鎮積極落實最低生活保障線、醫療保險、醫療救助等社會保障制度,2006年度參保人數達372戶670人,實現城鎮農民低保應保盡保;實施住房困難戶、計生「二女戶」安居工程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1%,殯葬改革工作遺體火化率達到100%。此外,人武、老齡、關心下一代、工、青、婦等各項工作齊頭並進,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主要街巷

(一)劍斗街

位於劍斗村及其周圍地帶。古時安溪的桃舟、達新、康隨及永春的三嶺、一都、仙支等地,千山萬壑,盛產毛竹、杉木,該地為竹木集聚地,寓鄰近水口之意,稱為近口。後成為集市,改稱為建口,民國時稱為劍斗。因該地距潘田鐵礦近,五代南唐時就有人在此冶煉銀、鐵。據記載,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潘田附近設爐煉鐵,可能就是在劍斗。民國31年(1942年),福建省農林公司倡辦的福建華僑煉鐵農具廠從潘田挑礦石到劍斗煉鐵。1949年,農民吳耕谷等14人集資在此興辦小型煉鐵農具廠,建小喇叭爐,煉生鐵、炒毛鐵、鑄鍋;新中國成立後,在1953年過渡為地方國營劍斗鐵廠。1958年大煉鋼鐵時,鐵廠建高爐32座。同年9月,抽調安溪、南安8316人上鋼鐵基地。1963年,轉產水泥,創建安溪第一家水泥廠。1966年,縣在大畲組建劍斗煤礦,後移後井。1970年,在劍斗興建安溪化肥廠,生產碳酸氫銨和鈣鎂磷肥。1971年,興辦安溪縣機械修配廠、劍斗電廠。20世紀70年代,該地成為安溪縣「五小工業」(小煤礦、小鐵廠、小化肥廠、水水泥廠、小水電站)基地,也是安溪主要工業重地。後隨着基層政權的建立,一些企事業單位如銀行、供銷社、糧站、茶站、稅務所、工商所、衛生院等陸續設置。2004年,劍斗共有三條街道:榕樹腳街道、浮船頭街道、供銷社中街道。

(二)由義街

位於月星村和福斗村之間,亦稱橋亭圩。圩市以5天為一圩,上午較為熱鬧,下午較為冷清。該地古時以冶煉為主,今以生產鐵觀音著名。

人文歷史

劍斗鎮成立於1965年,1984年撤公社建鎮。境內有吳、王、廖、鄭、林、翁、謝、魏、邱、黃、蘇、許、陳、張、蘭等諸多姓氏至此繁衍開拓,其中不乏名士達流。民國原駐上海專員、兼任江浙沿海護洋隊司令、台灣新生報社秘書、新油墨廠廠長、著有《中華民族英雄評傳》、《閩南名賢傳》、《洪門會創史》、《驪珠叢書》(內含兵學、哲學、文學)的吳吟世,以及民國福建省長薩鎮冰贈匾「造福桑梓」、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王世傑贈挽曰:「循績可風」的王祝三等就是其中的傑出人物。劍斗鎮文教衛事業蓬勃發展,有中學2所、小學14所、幼兒園2所,在校學生823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有新建衛生院1所、影劇院1座、文化室1個,群眾有文學創作、攝影、燈謎、舞獅、琴棋書畫、戲劇彈唱等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該鎮的「迎親隊」,歷史悠久,每逢鄉例、盛大廟會及其他慶祝活動,務必露面於街頭巷尾,該鎮正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氣候環境

劍斗鎮自然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年均氣溫20℃,無霜期325天,年均降雨量為1700毫米。

基礎設施

劍斗鎮素為內安溪的交通樞紐,省道307線、縣道340線、漳泉鐵路穿境而過;公路四通八達,東經縣城達泉州、廈門,西經感德達漳平縣,北經永春橫口鄉達大田、漳平等縣,是連接沿海、內陸的重要通道之一;60公里的村級公路全部實現水泥路面硬化,境內交通網絡縱橫交錯,非常便捷。全鎮投建水電站21座、裝機容量達2萬千瓦;全部完成農村電網改造,規劃投建一座110kv變電站。移動通訊信號覆蓋全鎮所有角落,固定電話用戶達到6300多門,寬帶網絡用戶突破600門,實施「廣播電視光纜工程村村通」工程,啟用了鎮級視頻會議系統,全鎮基本實現了信息化目標。富饒的物產、便捷的交通、充足的電力、方便的資訊以及優質的服務營造了寬鬆優越的投資環境。

視頻

美麗的劍斗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