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前岐鎮,因前岐山而得名,別稱岐陽。原屬福寧州勸儒鄉育仁里十六都,福鼎置縣後屬福鼎縣一都。民國初為前岐區,民國29年(1940年)設前岐鎮。前岐鎮地處閩浙交界,福鼎市東郊,北與浙江蒼南縣接壤,與我國礬都礬山毗鄰。2019年10月,前岐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1]

中文名: 前岐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

面 積: 99.12 km²

下轄地區: 轄19個行政村

電話區號: 0593

郵政區碼: 355200

氣候條件: 中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9472(2017)

火車站: 福鼎站

車牌代碼: 閩J

方 言: 浙南閩語、桐山話、秦嶼話

土壤類型: 紅土

主要種植業: 四季柚、水蜜桃、楊梅

目錄

鄉鎮概況

轄2個居委會、19個行政村。原是海濱港口,浙江明礬大都經此水路運轉國內外。70年代前岐、雙岳圍墾後,現已在成為小平原。省道沙呂線縱貫境內。 001福東居委會、002岐陽居委會、201前岐村202照瀾村、203柯灣村、204雙嶼村、205薛橋村、206彩澳村、207小岳村、208大岳村、209薛家村、210橋亭村 、211黃仁村、212熊嶺村、213井頭村、214鳳桐村 、215武垟村 、216西宅村 、217龜嶺村 、218吳家溪村、219楓樹嶺村。

土地面積8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萬畝;沿海有前岐、雙岳2個萬畝圍海墾區,海岸線長18公里,淺海灘涂2萬畝,山海資源豐富,素有「魚米之鄉」之美譽。

行政區劃

全鎮有1所完全中學、3所初級中學、94所小學,有1所衛生院、29所衛生所、1座電影院。1949年6月設前岐區,1958年8月成立前岐公社,1961年6月復為前岐區,1968年8月又成立前岐公社,1983年改為前岐區,1987年復為前岐鎮。1995年,轄31個村委、2個居委會,64731人。1997年,面積153.9平方千米,人口6.4萬,轄前岐、黃仁、熊嶺、橋亭、井頭、鳳桐、薛家、武垟、大岳、彩澳、西宅、龜嶺、薛橋、照瀾、佳山、上庵、周山、後洋、雙嶼、三丘田、安仁、蕉宕、羅唇、佳陽、雙華、象洋、柯灣、龍頭灣、吳家溪、楓樹嶺、小岳31個村委會和岐陽、福東2個居委會。2000年,劃出佳陽、後洋、周山、佳頭、龍頭灣、上庵、三丘田、安仁、象洋、蕉宕、羅唇、雙華12個村,設立佳陽鄉。

概況

福鼎市轄鎮。位於市境東北部。常住人口39472(2017)。轄2個社區、1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岐陽。原是海濱港口,浙江明礬大都經此水路運轉國內外。70年代前岐、雙岳圍墾後,現已在成為小平原。省道沙呂線縱貫境內。景點有媽祖天后宮、馬仙宮、楊府宮等。

沿革

前岐因前岐山而得名,別稱岐陽。原屬福寧州勸儒鄉育仁里十六都,福鼎置縣後屬福鼎縣一都。民國初為前岐區,民國29年(1940年)設前岐鎮。1949年6月設前岐區,1958年8月成立前岐公社,1961年6月復為前岐區,1968年8月又成立前岐公社,1983年改為前岐區,1987年復為前岐鎮。1995年,轄31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64731人。

1996年,面積153.9平方千米,人口6.4萬人,轄前岐、黃仁、熊嶺、橋亭、井頭、鳳桐、薛家、武垟、大岳、彩澳、西宅、龜嶺、薛橋、照瀾、佳山、上庵、周山、後洋、雙嶼、三丘田、安仁、蕉宕、羅唇、佳陽、雙華、象洋、柯灣、龍頭灣、吳家溪、楓樹嶺、小岳31個行政村和岐陽、福東2個居委會。2000年,將佳陽、後洋、周山、佳頭、龍頭灣、上庵、三丘田、安仁、象洋、蕉宕、羅唇、雙華12個村劃出設立佳陽鄉;前岐鎮常住人口39264人(五普)。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50982101:~001 121福東居委會 ~002 121岐陽居委會 ~201 220前岐村 ~202 220照瀾村 ~203 220柯灣村 ~204 220雙嶼村 ~205 122薛橋村 ~206 220彩澳村 ~207 220小岳村 ~208 220大岳村 ~209 220薛家村 ~210 220橋亭村 ~211 220黃仁村 ~212 220熊嶺村 ~213 220井頭村 ~214 220鳳桐村 ~215 220武垟村 ~216 220西宅村 ~217 220龜嶺村 ~218 220吳家溪村 ~219 220楓樹嶺村

科教文衛

全鎮有一所省二級達標中學(福鼎二中),一所省級園林式示範初級中學(福鼎慈濟中學)和18所小學。

經濟發展

該鎮緊緊圍繞着「柚鄉菇城水產基地工貿強鎮」的建設框架,建立起2萬畝四季柚、700萬平方尺蘑菇、1萬畝水產養殖、1萬畝蔬菜等四大生產基地和5000畝蟠桃、水蜜桃、東魁楊梅等名特優稀水果基地。2001年,四季柚和白色雙孢蘑菇獲得省級名牌農產品稱號。

全鎮現有鄉鎮企業200多家,其中草編製品總公司生產的馬蘭草蓆遠銷上海、江蘇、廣東等大中城市,2002年年底從溫州引進的福鼎綠星人造板有限公司已開始正式投產,2003年引進的福鼎市康福衛生材料廠投資500萬元生產醫用敷料項目也已落戶正式投產。該鎮還引進總投資116萬元的福鼎太姥食品釀造廠和投資800萬元建立的聖王乳業生態牧場,另還投資100多萬元分別對前岐自來水廠、水電站進行技改,對二塑廠進行內部股份改制,新增產值300多萬元。

工農業的迅速發展,也帶動了小城鎮的發展和邊界貿易的繁榮,農貿中心市場、蘑菇專業市場、小商品市場等三大市場年交易額達近億元。2003年全鎮社會總產值達2.8億元;工農業總產值2.03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0.93億,工業總產值1.1億元;財政收入5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50元。集鎮現有人口2萬多人,城區面積達3平方公里,前岐已成為閩東一個新崛起的重鎮。

民俗風情

前岐人文景觀薈萃,文化底蘊深厚,除了基本保持明清時期風貌的岐陽古街外,還有許多民間文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前岐馬燈、唱嘭鼓、傀儡戲等得以保存和流傳下來。

後人名江天者以「前岐人物萬千競秀」八字嵌頭,吟成七律一首讚頌前岐文化名鎮,詩曰:「前路光榮景色幽,岐川美麗百花稠。人多俊傑香閩浙,物富佳珍射鬥牛。萬象明時生絢彩,千端應勢競風流。爭春賽艷清心處,秀水名山月滿樓。

人文歷史

前岐,地處閩浙邊界東北部,古稱福東,因境內前岐山而得名,別稱岐陽。這裡環山面海,北接甌越,東連聞名世界的天然良港——沙埕港,西通福鼎城關,南臨福鼎內海,與世界礬都浙江礬山為鄰,水陸路網四通八達,氣候宜人,盛產四季柚,被譽為「世界奇果四季柚之鄉」,像一顆鑲嵌在閩浙邊界上的璀璨明珠,自古以來就是閩浙邊界一個重要商品集散地。

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在前岐等地出土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遺存,說明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居住。三國時期屬建安郡,晉屬溫麻縣,晉元興三年(404年)盧循率起義軍駐紮前岐羅唇等地。唐代屬長溪縣,元代起為福寧州勸儒鄉育仁里十六都,清乾隆四年(1739年)福鼎置縣後為一都,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始設前岐鎮。1976年底,前岐和雙岳圍墾工程竣工,這裡成為海濱小平原。

前岐地靈人傑,出過進士周國鑌、舉人李崢嶸以及秀才、拔貢、貢生不計其數。1932年,王宏文、鄭丹甫、林時勉等一批前岐仁人志士在這裡發展中共黨員,開展地下鬥爭。1936年起,劉英、粟裕,葉飛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前岐李家山領導革命鬥爭,這裡湧現出無數革命先烈,成為閩浙邊界革命老區。

前岐經濟以農為主,兼產水果、茶葉、水產等。1995年,全鎮耕地面積37853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甘薯次之。前岐是「四季柚」名果主產地,1995年有果園10519畝,年產量2769噸。茶園11425畝,年產茶葉636噸。水產有蟶、蚶、蠣等,水產品年產量946噸。農業總產值7399萬元,農業機械總動力7912千瓦。新興的鄉鎮企業有小型水、火力發電站16座,總裝機容量772千瓦。鎮辦企業有塑料廠、自來水廠、單絲編織廠、飼料廠、鋸板廠、茶葉初制廠和大瀾果場、九鯉林場、佳陽茶場、水產養殖場等80個廠場,年總收入達千萬元。這裡水陸交通便捷,距鎮政府5公里的姚家嶼,建有500噸級浮碼頭1座,船隻可通沿海各口岸。省道沙呂線縱貫境內。

岐陽古街

據說,岐陽古街是閩東最古老的集市和街區之一,也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城鎮建築群之一。岐陽古街沿福東溪東岸而建,福東溪發源於橋亭熊嶺,緩緩流入福鼎內海,古街亦逶迤而下,古樸莊嚴,玄遠清幽,人文景觀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歷經歲月滄桑,卻依然獨放異彩。去過浙江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烏鎮的人說,岐陽古街建築風格、街區布局、人文景觀與烏鎮有許多相似之處,相比並不遜色。

福東溪自北而南流入大海,古街亦呈南北走向。古街北起岐陽亭大榕樹下,南至海尾媽祖宮,全長1千多米。街道兩邊的房屋相對而建,沿溪的一側房屋一律坐西朝東,沿山一側的房屋一律坐東朝西。古街往龍頭嶺和照蘭括底洋方向各延伸出一條小巷——龍頭嶺巷和風桐街,不同的是,這兩條街巷呈東西走向。如果說岐陽古街像條巨龍,則龍頭巷和風桐街就像龍爪一樣,它們一起構成了一個豐滿大氣的岐陽古街。岐陽古街的建築獨具風格,既有徽州建築那種恢宏氣勢,兼有江南民居的典雅莊重,同時又有閩南建築的注重實用。整條古街除了三進四合院式的李家大院、城堡式的林家大宅、歐式風格的居之安等三戶大宅院顯得與眾不同外,其它建築的構造都是一致的:兩層兩進民居,一層臨街一面全部為商鋪式結構,前面為店鋪不砌圍牆採用通欄木門,後邊為廚房,臥室一律設在樓上。毫無疑問,這種建築格局與當年古街的繁榮商貿密切相關。當年從街頭到街尾,商鋪林立,家家開店。至今前岐百姓蓋房仍然採用這種格局,只是通欄木門改成捲簾門而已。甚至在前岐的沿海農村及周邊鄉鎮蓋房也沿用這種格局,可見其影響之大。岐陽古街分為上街、中街、下街,上街以上部分叫街頭頂,下街以下部分叫海尾。上街、中街、下街各修築一道的石城門為界。在當地的族譜中,上街、中街、下街又被稱為新城境、岐陽境、壽南境。因此,岐陽古街實際上是由五個部分組成。古街房屋的建築大都保持明清時的風貌,少數幾間建於民國時期,多為磚牆黑瓦結構,木雕、石雕有很高的工藝水平,樑柱、斗拱、檁椽各具特色,雕樑畫棟,千姿百態,屋內楹聯雖非出自名家手筆,但其治學治家為人處世的勸誡富含哲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前岐古建的木雕鏤刻水平高超,許多宅院的窗格、廂房牆壁的人物木雕成為閩浙邊界的木雕精品,常以三國演義、紅樓夢、西廂記等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作為主題進行創作。其中李家大院、周氏宗祠中的雙面木刻浮雕、鏤刻「群鼠爭食」圖和三國人物形象組雕等成為存世珍品,受到專家的高度稱讚。據專家考證,前岐工匠的雕刻、鏤刻技術在乾隆年間聞名遐邇,達到閩浙邊界最高水平。街道上鋪設「三合土」街面或石板,工藝精湛,排水系統完善,街巷空間尺度布局適宜,建築有進有退。古鎮整體風貌既豐富又和諧統一,給人以美的享受。

岐陽古街最早建於哪個朝代,古街上的老人也說不清楚,《福鼎縣誌》等書語焉不詳,其它文字資料也記述不清。據家譜資料記載,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蕩,林、黃、陳等八姓入閩,有一支遷居前岐。後來,中原戰亂頻仍,盜匪四起,前岐幾經興衰。到了明朝世宗嘉靖年間,有許多下府百姓(即今泉州、安溪、興化、永春、同安等地)為逃避倭寇入侵,紛紛遷徙入境居住,這裡人煙逐漸稠密。順治十三年(1656年),鄭成功駐軍沙埕港,曾於是年六月初四日,從前岐港登陸,進攻分水關,經平陽縣,揚鑣北上。同年九月,福建巡撫宣永貴上奏朝廷曰:「鄭賊揚波閩地,張名振互相鼓煽……劫掠沙埕、楊家嶼(姚家嶼)、潘家埠(雙岳),打破前岐。」這裡所說的前岐港指前岐舊港,就是福東橋和前岐中心小學一帶。可以確定的是,古街現有的布局在明代已經形成。

岐陽古街的繁榮時期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間明礬的大量開採。據稱,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南下攻戰蘇浙兩省。浙江玉環人王景成,攜眷避亂,路過礬山,適逢暴雨,到路邊大石洞(今礬礦遺址)避雨,和家人壘石埋鍋,升火做飯。不料陰雨綿綿,一住數日。陰雨過後,繼續南行,幾個月後,返回故里途經此處,意外發現埋鍋用的壘石碎裂,經洞中水流浸泡,竟成晶瑩礬珠,可以淀水,亦可治病,視為秘寶,於是率眾前來挖石煉礬販賣。此後,開採的商人越來越多,所開採的明礬從前岐港裝船經沙埕運往全國各地銷售。岐陽古街也因此開始快速發展起來。前岐從康乾時期以來,商業異常繁榮,街上住戶日眾,生意興旺,上街和中街有上百家的各式商店,下街有28家礬館。清晨天剛蒙蒙亮,小販的吆喝聲、叫賣聲不絕於耳,街上人群川流不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晚上甚至到了深夜,街上還依然萬家燈火通明,織成一幅水泄不通、人頭攢動的生活圖景。當時,前岐以明礬為業者甚眾,辦礬廠的、開礬館的、挑明礬的、挑柴竹(煎礬用)的、編礬簍的、裝礬包的以及碼頭工、船工等上千戶人家,都依靠明礦過生活。難怪當時有人說:「前岐人的飯粒,富含明礬的味道。」不但前岐街道上許多人以明礬業為生,而且從礬山到前岐的古驛道上有許多專門為明礬挑夫和客商提供服務的茶館、酒肆。在龜嶺村閩浙分水嶺頭上,還有官府設立的古關隘城牆和茶館遺址,它們見證了漫漫礬路上挑夫和客商的艱辛歲月。

岐陽古街當時的商業分工布局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十分合理,街頭頂為客棧、旅店,上街為小吃鋪、理髮店、茶樓、酒肆,中街為南貨店、百貨店、布店、藥店,下街為五金店、雜貨店、礬館,海尾為堆貨碼頭。當時前岐港有三個埠頭,一個是福東橋邊的「破城坎」,潮漲時,福東溪水和海水頂托可以讓裝載幾百擔貨物的帆船穿過福東橋,直上街頭頂的碇步頭停泊。碇步頭是建材、杉柴的卸貨點,「破城坎」是海蟄皮和甘蔗、魚雜、海鮮的卸貨點,而海尾碼頭則經常千帆雲集、檣櫓林立,是大宗貨物的裝卸點。乾隆九年(1744年)蘇州、寧波商人在浙江礬山設廠煉礬,日產50噸,所產明礬全部取道前岐港裝船轉銷全國各地,可見岐陽古街曾盛極一時。

到了民國時期,隨着煉礬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產量的增加,岐陽古街進入鼎盛時期,創造了福鼎縣的幾個「第一」:近代福鼎第一個電廠辦在前岐,使前岐成為福鼎縣最早用上電燈的城鎮;第一家火柴廠是前岐人創辦的;第一家輪船公司是前岐人開辦的,經營的客貨業務通達國內各大港口。明礬經濟的繁榮一直持續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來隨着明礬業的衰落以及前岐集鎮中心向福東溪西岸轉移,興建福東新鎮區,這裡漸漸遠離了往昔的喧囂,成為一條寧靜的古街。岐陽古街也因此得以保護下來。

岐陽古街上人文景觀薈萃。坐落在街頭頂的岐陽亭是到此訪古的人們不可不看的人文景觀。福東溪由北向南在此突然折向西轉東回流,形成一個大拐彎,每當下暴雨發山洪時,溪水十分湍急,並由此漫過街道,泄入岐陽古街,沿街百姓深受其害。於是,先人在此因地制宜修建了一個岐陽亭,一是阻攔水患,二是為百姓提供一個休閒場所。岐陽亭的建築十分巧妙,它既是擋水壩,又是涼亭,而且和旁邊的一顆有幾百年歷史的大榕樹融為一體,形成一道獨特的榕亭壩三合一的風景線。每當夜幕降臨,這裡就聚集着許多群眾在此觀看「傀儡戲」(木偶戲),欣賞唱嘭鼓。亭上的幾幅對聯道出了造亭人的用意:「曲棚磐道參天樹,明月清風接水亭」;「榕傘擎天涼意滿亭供語笑,鹿峰銜月清流百里寄笙歌」;「前山春萬里鹿峰美酒能留客,岐水月千家亭樹清風更醉人」。坐落在海尾的前岐天后宮又叫媽祖宮,每逢媽祖聖誕和重要節日,是信眾祭拜媽祖的地方,逢年過節這裡常常上演大戲,是群眾休閒娛樂的場所。天后宮落成於清康熙乙未年(1715年),迄今已290餘年,有現存的宮門楹聯為證:「霞帔雲冠海上仙跡隱現,瑤函玉簡熙朝寶命輝煌」。另據清嘉慶版《福鼎縣誌》記載:鼎邑天上聖母廟康熙年間重建,乾隆乙亥年(1755年)知縣蕭克昌撥資重修。由此可見,福鼎的馬祖文化在清乾隆年間最為鼎盛。整座宮觀呈四合院結構,建築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為福鼎市現有宮宇規模之最。宮殿灰磚青瓦,泥塑裝飾,磚木框架,古香古色,粗獷豪放,具有濃厚的明末清初風格。走進宮門便是戲台,由四根方石柱撐着八角頂,頂上繪畫圖案依稀可見,木雕鏤刻尚在。戲台四方柱刻着兩幅對聯:「做些忠孝節廉教人葫蘆依樣,看這王侯將相笑他傀儡登場」,妙趣橫生,耐人尋味。戲台前側立着兩根石筆(亦稱望柱、旌表),中央是天井。戲台正面是正殿,內供媽祖神像。戲台兩側是廂廊,廂廊為兩層結構。解放後,前岐天后宮一度被作為前岐繡花廠廠址,同時也是演戲放電影的「劇場」。「文革」初期紅衛兵「破四舊」,天后宮前石碑、戲台前石筆及正殿內重要文物均被毀。2003年,地方熱心人士為促進閩台交流,籌資重修天后宮。坐落在下街的福東橋是岐陽街的另一道風景,建於清嘉慶年間。當年古橋所在是前岐港繁忙的碼頭,如今古碼頭被圍墾填成陸地,當年千帆雲集的景象不再,這裡成了鎮上老人休憩的場所。和岐陽亭巧合的是,橋頭邊也有一顆數百年的大榕樹。橋頭上對聯:「不雨橋常潤,無雲水亦陰」,似乎還在告訴人們這裡往日的繁華。

前岐馬燈

千百年來聰明勤勞的前岐人民,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也創造了很多文化遺產,如打馬燈、唱嘭鼓、傀儡戲等。·其中,馬燈舞以製作精美,表演編排獨特、場面宏大而深受群眾的歡迎。尤其吸引人的是,表演者都是孩子,他們身上綁着馬頭和馬身,走着馬步,列成馬隊,手中揮舞着刀槍,模擬一些古代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在鑼鼓聲中擺成各種陣式,邊走邊舞。在閩東,能夠完整地製作馬燈和表演馬燈舞的僅有福鼎市前岐鎮。

馬燈分馬頭和馬身兩部分,演出時分別綁在演員的前腹和後腰,裡面各點一根蠟燭,馬燈也由此得名。馬頭和馬身由竹篾紮成,外面包上紗布,紗布噴上各色油漆作為馬的顏色;馬頭的紗布上用彩筆畫上馬眼、馬嘴、馬鼻等,在馬身上則畫上馬鞍、皮帶;而馬的鬃毛和尾巴改用塑料絲做成,製作方法是將塑料絲噴上顏料,經細細梳理後紮起接到馬身上。馬眼已改用電燈來替代,演出時電燈忽明忽暗,極似馬兒眨眼,較之過去單純地畫上馬眼,形象了不少。製作馬燈的過程,既要求製作者有精湛的技藝,還要求製作者要十分精細。比如在紗布上畫馬眼、馬嘴、馬鼻,由於油漆較干,在運筆上一不留神就容易畫走樣,直接影響視覺效果。有時為畫好一個馬頭而返工了多次。

馬燈演出的道具很多,最醒目的當數演出服飾——頭盔、頭巾、馬甲、馬褲、彩鞋。頭盔是「將軍」所戴,它由質地堅韌的紙板做成盔身,其上鑲金邊,嵌銀珠,貼彩飾,再插上亮閃閃的珠花、絨花。而頭巾、馬甲、馬褲則由各色綢緞製成。這些服飾的顏色須與馬色相同,「將軍」穿戴齊整,「跨」上戰馬時,氣勢十分威武。

馬燈的表演靠一面大紅「帥」旗來指揮,旁邊還有兩盞紅燈。旗為紅緞製作,鑲金色曲邊,紅緞上繡金色「帥」字,旗的兩翼張燈。據稱,這一旗兩燈俗稱「把門槍」,為馬陣之眼,馬燈演陣時,每匹馬必須以門槍為目標,認定跟進,變化陣勢,才不致有誤。

在前岐,馬燈舞被稱為「打馬燈」。相傳早先馬燈舞是單騎獨舞,稱為「神馬」,後來發展成了馬隊,演員均為小孩。「打馬燈」表演起來場面宏大、人多熱鬧,除了在街道、廣場表演外,還進村入戶表演。表演時,通常由一人領唱,眾人相和,口念吉祥之語,代表喜慶吉祥,很受群眾的歡迎。另外,近些年,前岐「打馬燈」表演也利用自己在民間的影響,配合地方政府做一些政策方面的宣傳。如2000年—2002年,就應前岐鎮計生部門的邀請,走村入戶宣傳計劃生育政策。

前岐馬燈舞作為地方曲藝的一種,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從馬燈隊的演出規模上說,現已發展至由30名少年同場進行表演。其中24人作為騎馬將士,2人負責「牽馬」(實為馬隊的統一指揮者),另4名女孩則是丫環。在演出中,通常由負責牽馬的兩個技藝嫻熟的小孩帶隊變陣,以鑼鼓聲為指揮信號,有效地調節場上的演出秩序。前岐馬燈在表演上十分注重展現古戰場上千軍萬馬奮勇拼殺、進退自如的豪情,在內容上多引進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古代傳奇故事,如《楊家將》里的「穆桂英掛帥」、「佘太君出征」,還有《水滸傳》里的「三打祝家莊」等。不管表演什麼內容,前岐馬燈都將按照一套完整的節目場次進行表演。這套節目共有12場。第一場叫「內外城」:將士們騎着戰馬巡邏在城內外,並禦敵於城外;第二場是「交雲操」:千軍萬馬統一指揮,形如一體;第三場「卷花心」:馬隊層層防衛,壁壘森嚴;第四場「五個螺」:戰馬螺旋運動,纏敵於死地,聚而殲之;第五場是小節目——「跑馬」:戰爭間歇,將士們以樂觀的精神進行跑馬遊戲;第六場「蝴蝶操」:場上戰馬奔騰不息,猶如蝴蝶穿花;第七場「梅花操」:馬隊陣形千變萬化,形如梅花朵朵;第八場又是小節目,穿插進行祝賀吉祥或宣傳政策等活動;第九場是「頓營」:連日奔馳作戰勞累,將士們宿營養精蓄銳;第十場「棋盤操」:勇士們騎着戰馬,人人各司其責;第十一場吹奏「錢棍曲」,寄託人們希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財源茂盛的美好心愿;最後一場則是「洗馬」,象徵着勝利後的喜悅和祥和,謳歌太平盛世。另外,每一場均由鼓樂隊結合場面氣氛配合演奏不同的插曲,小演員們則在其中一人的領唱下邊舞邊唱不同的歌曲,如《福鼎是個好地方》、《躍馬提槍上戰場》、《竹籬笆》等曲目,還有銅管樂、群口快板等。

據老藝人介紹,前岐馬燈有多次參加外出演出和寧德地區民間文藝匯演,應邀到溫州市等地演出,獲得很高的讚譽。2002年中央電視台曾專題報道過前岐馬燈表演盛況。

如今,前岐會製作馬燈的老藝人都步入耄耋之年,前岐馬燈瀕臨失傳。地方政府已經組織有關人員對馬燈這一獨具魅力的文化遺產進行整理保護和搶救。

前岐三角餃

三角餃是福鼎市前岐鎮有着近百年歷史的名小吃,因為是三種米合成的又叫「三合餃」。三角餃是用糯米、秈米、粳米三種米按一定的比例合成的混合米磨成米漿裝在紗袋中用石頭壓干後用來做餃子皮,餡料選用瘦肉和肥肉配以香菇、青蔥、蝦仁等,佐以白糖、醬油和少許紅酒,醉三四個小時,即可包成餃子。餃子在蒸籠里蒸熟後香氣四溢,惹的大街小巷的行人垂涎欲滴,吃起來熱騰騰的湯汁在口裡四濺,餡料油而不膩,餃子皮既柔軟有粘性又不粘牙,色香味俱全,口感極佳,獨具風味,吃過的人無不嘖嘖稱讚。據前岐鎮退休老幹部介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任福建省省長魏金水、副省長葉松、高盤九等領導每次到福鼎都要嘗一嘗前岐三角餃。在閩浙邊界福鼎、蒼南、泰順(市)許多鄉鎮的婚宴上它也成為一道比上的主食。

前岐「三角餃」的創始人名叫廖天貴,綽號「流涕貴」,出生於民國初年。廖天貴家裡是做小吃生意的,在前岐鎮當時最繁華的岐陽街中街(岐陽街112號)經營一家小吃店。廖家小吃店生意十分,父母忙不過來,廖天貴從小就在店裡幫助父母跑堂,由於年齡小經常流着鼻涕滿頭大汗端着菜跑進跑出,老顧客就親熱跟他打趣叫他「流涕貴」,廖天貴也不生氣,照樣答應,於是這個綽號就叫開了,幾十年後他的真名反而很少人知道了。廖天貴聰明勤勞,善于思考。成年後接過父母的營生,把小吃店打理得更紅火。他想許多人喜歡吃餃子,也有許多人吃湯圓,但是有的喜歡吃湯圓卻不喜歡吃餃子,有的吃餃子的人又不喜歡吃湯圓,這是為什麼呢?經過和顧客交談,他終於明白,餃子皮煮熟後太硬不好吃,而湯圓皮是糯米做的會粘牙所以有的人不喜歡。於是,他用糯米、秈米、粳米三種米按1∶1∶1的比例合成的混合米磨成米漿裝在紗袋中用石頭壓干後用來做餃子皮,這樣做出來的餃子皮既柔軟有粘性又不粘牙,他還對餃子的餡料進行改良,選用瘦肉和肥肉(按2∶1的比例)、香菇、青蔥、蝦仁等原料,同時對餃子的外形進行改進,將餃子的包皮不封密,中央留一個小口,三邊捏成三個角,並把餃子的底部設計成金字塔形狀,這樣餃子放在蒸籠中是正立着,由於中間有小口既可以使青蔥蒸熟後不會發黃還可以使香氣飄出而裡面的湯汁不會溢出,並且由於有了一個「出氣孔」,即使到了晚上沒賣掉裡面的餡料依然新鮮,不會變味。

1936年鄭丹甫、林時勉等人在前岐一帶鬧革命,廖天貴也秘密參加了革命隊伍,成為一位「紅點戶」(閩南語指專門收集情報的地下交通戶),因為表現出色,四十年代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以叫賣三角餃為掩護,出入國民黨鎮公所、茶樓酒肆、賭場、鴉片館等刺探我黨被捕人員關押地點及看守情況、國民黨民團布防和調動動向等情報向黨組織報告,並為各地黨組織傳遞信息,為革命事業做出了特殊貢獻,演繹了一段紅色佳話。

旅遊資源

前岐山明水秀,勝跡眾多,有周祠御筆、梅廬春曉、霜染丹楓、月明天湖、仰獅晨鐘、鹿峰夕照、獅峰觀日、九鯉戲珠、古寨留芳、三井映霞等十大勝景。 

周祠御筆

周氏宗祠位於閩浙邊界革命老區的前岐鎮周佳山,這裡群峰翠抱,林森竹茂,村前有一棵生長了幾百年的參天大樟樹,終年散發出陣陣濃郁的香氣。周氏祠堂是一座聞名遐邇的古代建築物,也是中共鼎平縣委和蘇維埃政府的辦公舊址。它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清朝乾隆五十年整修擴建成五進祠堂,占地面積880平方米,建築物面積794平方米,建築工藝十分考究。堂上至今有保存完好的乾隆皇帝為褒揚進士周國鑌從政清廉奉公、孝敬雙親,欽封其父母的御賜聖旨匾和牡丹、芍藥名花,以及朝庭大員的墨寶文物,長期以來吸引了閩浙邊界的無數遊人前往遊覽觀賞。1962年春,牡丹、芍藥名花盛放,寧波、溫州、瑞安、平陽、福安、霞浦等地的遊客絡繹不絕前往觀賞,連續十幾日每天遊人數以千計,盛況空前。

相傳周國鑌自幼孝敬父母,禮待鄉親,勤奮讀書,乾隆三十年,他考上進士,出任地方官,清廉自守,為老百姓做好事,皇帝遣刑部尚書孫希旦為使到周佳山慰問,並隨帶欽敕周國鑌父母的聖旨匾,御賜牡丹,芍藥名花。欽差回京復命,向乾隆皇帝大力讚賞周佳山百姓的敦厚樸實、文明知禮,皇帝口喻翰林院《四庫全書》編纂陳科捷親筆書寫了「世德堂」豎匾,派員送到周佳山。之後,又誥命吏部尚書蔡新題贈「繩澤式茂」的橫匾。過了幾年後,刑部尚書孫希旦回浙江瑞安老家省親,皇帝又命他到周佳山探望,孫氏也題寫了「瓜瓞綿綿」的橫匾。這些真跡都保存在周氏宗祠的廳廊上,為閩浙邊界少有的墨寶珍品。這裡被開闢為旅遊景點,每天都有不少遊人前來觀賞周氏宗祠和周佳山奇妙的山光水色。 

梅廬春曉

林時勉烈士故居,端莊恬靜,幽雅美麗,因院落的里外、前後乃至圍牆外、後山上都種有臘梅、杏梅、楊梅等,故稱「梅廬」。位於前岐鎮岐陽街鳳桐巷,坐北朝南,環山翠抱,面臨安塘溪。它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清初順治六年(1649年)擴建成一廳七廂,四周護牆環築,南面是正門,門頂的外向是蔡元培先生親題的「梅廬春曉」,里向有廣東「嶺南詩社」社長江梅雪先生的題詞「詩聲遠播」。正中間是一條用亂石砌成的甬道直通正廳,甬道的兩旁種植着冬青樹,茂密蒼翠,把左右兩爿庭園分了開來,左庭園種植臘梅,右庭園種植杏梅,還間雜種植了石榴、白棗、柚子、葡萄;圍牆外和後門上除種有楊梅之外,還在院落的里里外外栽了許多柑、桔、桃、李、荔枝、香蕉等果樹,桂花、芍藥、紫薇、月季、水仙等花卉,院後和左右有大樹,竹林環抱,把這所典雅、古樸的庭院裝飾得格外美麗、四季是春。

林時勉烈士,廈門大學數學系學生,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陶鑄同志領導的廈門大劫獄,隨後進入十九路軍蔡廷鍇將軍在福州舉辦的國民軍官集訓班受訓。後回福鼎前岐一帶宣傳發動群眾,開闢浙閩邊區革命根據地,從此「梅廬」便成了我黨的地下聯絡站。1934年冬,王宏文、林時勉、鄭丹甫、鄭大庭、朱善醉等人組成的中共前岐中心支部就在這裡成立,「梅廬」又成了地下黨領導核心議事地址。當時進駐前岐的工農紅軍挺進師領導人劉英、粟裕、葉飛和浙南地區負責人鄭丹甫、陳百弓等曾經常在「梅廬」西廂樓上商議部署革命鬥爭活動。梅廬因而也成了閩浙邊革命遺址。 

霜染丹楓

指前岐鎮李家山的合抱楓。提起合抱楓,人們總會把它和黨的優秀兒女劉英、粟裕、陳百弓、林時勉、鄭丹甫、廖恩銘等同志聯繫在一起。1935年5月間,劉英、粟裕同志率領工農紅軍挺進閩浙邊區選中李家山為駐軍地,從此合抱楓便和赤色政權結下不解之緣。紅軍入閩不久,成立了閩浙邊臨時省委,這裡成了臨時省委的辦公地址。這時,在閩浙邊老區的深山中、密林里、溪流邊,經常聽到群眾以清脆的聲音唱着:「黨的兒女名劉英、領導人民鬧翻身,千難萬險幹革命,為國除姦殺敵軍……」的山歌聲。同年8月17日,浙江偽保安五團一個連進犯李家山。劉英、粟裕率領省委特務隊,和陳百弓、廖恩裕、鄭丹甫、林時勉率領的鼎平縣游擊隊共同配合,全殲來犯之敵。劉英在合抱楓下欣然賦詩紀念:「重重山,疊疊峰,李家山挺立兩株合抱楓。債纍纍,租稅重,千心萬眼盼紅軍。合抱楓,姿態雄,千年生根搖不動。窮人眾,力量富,紅軍帶領萬人眾。萬人眾,紅軍紅,李家山下滅國軍。合抱楓,年年紅,火燒山頭遍地紅。」後來,劉英同志仍到浙南一帶堅持地下革命鬥爭,他又最後一次來到合抱楓下,揮手大書「打破舊世界,建立蘇維埃!」十個字刻在樹幹上。合抱楓成為紅色革命的象徵。

月明天湖

湖水很清沏,湖畔茶樹清立,蒼松挺秀;湖中秀水映山,碧洗天空;四周晴嵐縈繞,恍然似天上瑤池移到人間。每到秋夏的傍晚,或徜伴林間,或安坐石上,或琅琅讀書,或靜心賞景,金色的余暈燦爛,映寫着人的身影和思緒。入夜,一輪明月涌托於藍空,映照於湖面。溶溶月華擦亮小湖,小湖便象鏡月一般。微風忽來,湖面搖漾波瀾揉碎的月光,人也被它淹沒,如同置身於一種夢幻般的純美的境界。

仰獅晨鐘

仰天獅,坐落於前岐鎮大蘭溪畔猶如一隻巨大的仰天長嘯的雄獅,故而得名。遊覽仰天獅,乘車至大蘭果場,然後徒步沿着石徑登階而上,山道兩旁柚樹成林,松柏青翠。登至「隱西古寺」,佇立寺前,眺望山下,前岐集鎮秀麗清姿盡收眼底;轉向寺後觀望,一隻雄健生威的「仰天獅」便屹立在眼前。仰天獅流傳着一個動人的故事。據傳,從前有兩位獵人來到「仰天獅」狩獵,一日忽然下起大雪,傾間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只山頂有塊地熱氣騰騰沒積上雪,二位獵人以為是天獅顯靈,急忙把獵具獵物埋藏此地,立石碑為標誌,後來倆家果然家業興旺……與仰獅峰並列的是玉蟾峰,組合而成了前岐一對最有靈性的「雙乳峰」。「仰天獅」是處旅遊的好地方,木茂草綠,碧洗晴空,恍然造化筆下的一幅精緻的「江南水墨畫」。

鹿峰夕照

鹿峰山,傳說山中從前曾經住過修行苦煉、欲成正果的梅鹿仙子,故而名之,又名雷音山,老鷹山。鹿峰山面朝東海,北依鶴頂山麓,南望太姥山。驅車到山腳下車,越過棋盤山,登上鹿峰之頂,放眼四周,茫茫一片滄海,巍巍千仞太姥,所有美麗的景物盡收眼底。人們都夸鹿峰的黃昏景色最美,那碧藍碧藍的海水、蒼翠蒼翠的青山、映托着一輪彤紅彤紅的夕陽,好似把蒼綠的大海、蔚藍的天空,蔥翠的山野都燃紅了。

獅峰觀日

在沙呂公路大蘭橋西端,有一座蔥翠的山峰,其形似朝天巨獅,英姿勃勃,巍然威武地蟠踞在海岸上,隔海有隻巨大野象,人稱「象山」,與獅峰終年默默對望。古來有「獅嘴對象鼻」,夜合晝分之神話傳說。這雄獅的身上林海莽莽、果園茫茫,好象是長在雄獅身上的錦毛。此峰周圍十幾里地,均盛產四季柚。由於這裡氣候溫和,水份充沛,土質得天獨厚,所產柚子味道特別甜美。登上峰巔,別有洞天,獅頭部有數丈高的懸岩峭壁是獅嘴,還有岩石洞乃獅耳,洞寬可容納近百人,正好可供登山遊人疲倦時休息之用。因獅峰座落西邊,每天早晨一輪紅日從東山崗冉冉升起,登上獅峰頂巔觀日出之景象,實在妙絕。

三井映霞

又名三井飛霞,位於呂沙公路三井橋上側,照蘭溪上游。此地林茂果豐,綠草為茵,兩山夾縫處,突然飛瀉奔流出三層水,形成三道瀑布,流入三口「井」中,故稱「三井」。這三層飛瀑水簾,雪花四濺,日間受陽光照耀,如萬串金珠,夜間被月輝映照,如三條玉帛。流水永不止息,又久不滿溢,令遊人嘖嘖稱奇。 

九鯉戲珠

位於前岐鎮橋亭村與薛家村的交界處。其實,山坳里哪有鯉魚喲,只不過是這山間自然形成九處蒼壑,突出地面,朝望藍天,宛如九條欲躍欲游的鯉魚,於是有「九鯉戲珠」之雅稱。信步登九鯉,在風吹草低的曠野,沒有現成的路,又到處都是路。清晨,細露如珠,鋪在草地上,濕履沾巾。原野上各種各樣姿色的小花,在青青的草地開放;多情好客的小鳥,在蒼翠的樹叢間歡唱。九鯉,帶岐川襟牛嶺,綿延數里,勢欲躍入牛頭溪,撐起福東勝景一角的歷史藍天。

古寨流芳

古寨位於前岐鎮彩岙鳳山之巔,沙呂公路邊側。山上林竹繁茂,山下柚樹成林,南面是茫茫東海,西邊鄰福鼎城郊,風光秀麗,鬱鬱蔥蔥,景色令人迷醉。相傳,明朝末葉,朝廷腐敗,民不聊生。俗語說:「官壓民反」,前岐有壯士黃金虎,身材高大,膂力過人,武藝也好。他與拜把兄弟高老七、徐三陸等九人,因受不了財主的欺壓,聚集一班窮弟兄,上到這座荒山,設立「九龍寨」,豎起義旗,劫富助貧,很受遠近老百姓的擁戴,聲勢愈來愈大。山下馬厝內有一名書生馬金鑾,在舊城裡開設書館,糊口度生。寨主黃金虎見他為人忠厚誠實,知書達禮,與他結成金蘭之交。有一次,馬公子與前岐街李員外的千金李秀英偶爾相遇,一見鍾情,私訂婚約。一日,李小姐到前岐海尾媽祖宮進香,不料碰上一夥海匪,賊首見她天生麗質,便令眾匪徒將她團團圍住,要把她綁架搶走。這消息很快傳到「九龍寨」,黃寨主急令眾兄弟帶領五百壯士下山,擊敗了盜賊,將李小姐救回山寨細心調養。那李員外與夫人陳氏,忽聽愛女被海盜擄走,當場昏倒在地,陳氏因日夜思兒,還得了重病。李小姐便告別黃寨主等眾兄弟,回家拜望娘親,陳氏喜出望外,病體恢復如初。秀英將寨仔山英雄發兵相救,馬公子細心照料,和兩人相愛之實情如實稟告雙親。李員外與陳氏夫人對「九龍寨」的壯士和馬公子深表敬佩和感激,並將女兒許配給馬公子,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通俗小說《十里亭》寫的就是馬金鑾和李秀英相愛的故事,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

獲得榮譽

2019年10月,前岐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視頻

前岐:獲頒「福建省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稱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