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前世為牛今生愚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前世為牛今生愚痴
圖片來自搜狐網

前世為牛今生愚痴,這個老人就對法雲法師說:你於過去世曾作法師,但是貪求別人的利養,而且自己吝惜佛法,不給人講佛法。以這樣的因緣,就墮在牛類中做牛,愚痴無知,以償還別人的宿債。

原文

  唐朝的時候有一位法雲法師,是山西雁門(今山西忻州代縣一帶)趙氏的兒子。秉性敦厚、和善,對別人的毀損、讚譽內心都很淡然,表面看來好像修行很高。但是他宿世沒有智慧,學習的時候很遲鈍、愚痴,沒有一點記性。十二歲的時候,父母就把他送到五台山華嚴寺,拜淨覺法師為師。

  當時法雲法師應該是一個小沙彌,在寺里拾柴、打水,一點都不怕勞苦。但是從十二歲的時候出家,一直到三十六歲,出家二十幾年了,佛門中基本的念誦還是一點都不會。因為他特別愚痴,大家就叫他牛雲,說明他確實愚痴到極點了。

  有一天,法雲法師自己恨自己為什麼這麼笨,活在世間這麼久有什麼用呢?當時正下着大雪,他就光着腳去禮拜五台,一心持念文殊菩薩名號,願文殊大聖能使他心眼打開,獲得智慧。這說明法雲法師對佛法的信心實際上是非常好的。

  他一路上就這樣光着腳,邊念着文殊菩薩名號邊禮拜。這時候正下着大雪,但是他根本不知道冷,吃東西也不知道滋味,而且內不知身,外不知物,內外都忘了,唯一就是禮拜、念誦,祈求文殊菩薩加持,碰到人就問:文殊菩薩住在哪裡?

  這樣一路禮拜文殊菩薩。但是已經遍禮五峰(五台山五個山峰)了,還是一點都沒有見到。

  禮拜餓了之後,他就到寺院裡去吃飯。雖然沒有見到文殊菩薩,但是他的志願、勇猛心反而更加增上了。

  如迷如醉般,法雲法師又到了東台,看到一個老人在烤火,就叩問說:大德,文殊菩薩住在哪裡呢?烤火的老人就說:你問他做什麼呢?法雲法師回答:我生下來就非常愚痴、遲鈍,祈求文殊菩薩能夠開明我的心眼。

  想不到這個老人回答說:那羸頹百拙漢,汝不須見他好。文殊菩薩是一個又瘦、又老、又衰敗的百無一能、事事愚笨的人,你還是不要見他的好。

  法雲法師聽了之後,以為這個人發狂了,於是又到北台去了。法雲法師到了北台,看到原來在東台烤火的老人又在北台坐在雪地中。一般人坐在雪地中肯定凍得不行了,所以這時候他覺得這個老人肯定不是一般人,確實非常稀有,一定是真正的文殊菩薩。所以他就到老人前面叩首禮拜。因為他又冷又餓,又走了許多路,所以這個時候就倒地不起,口裡面吐出血塊。

  這個老人就對法雲法師說:你於過去世曾作法師,但是貪求別人的利養,而且自己吝惜佛法,不給人講佛法。以這樣的因緣,就墮在牛類中做牛,愚痴無知,以償還別人的宿債。(因為過去貪他利養的緣故,所以要還債。)但畢竟你原來做法師,因為持法力的緣故,所以今世又可以得到人身,並且出家修行。但是因為這一世還有原來慳惜佛法的餘業,所以就很愚痴,沒有記性。

  這個時候老人就拿出一個鐵如意鈎,直接把法雲法師的心臟從胸口挖出來了,讓法雲法師看,原來他的心臟就像牛的心臟一樣。

  老人將法雲法師的心臟在天井當中洗乾淨,又安了回去,然後大聲呵責:起起!叫法雲法師起來。於是法雲法師忽然就醒過來了,身上沒有一點的疼痛、病苦,遍體大汗淋漓。再去尋找剛才的老人,竟然就再也見不到了。

  這時候,法雲法師看到祥雲突然起來了,微風拂動衣服。仰望天空,圓光就像鏡子一樣。原來的這位老人坐在蓮花上,閃耀着光明,突然就不見了。

  從此之後,往世所持的經論,法雲法師全部能夠記得了,就像重新獲得所失去的東西一樣。之後他一輩子都非常精進地修行,如救頭然。

  有一天晚上,法雲法師繞育王塔,到了半夜三更天的時候,他見到一道白光如水一樣,從北台連接鷲峰,中間現出一個天閣,放出種種綺麗的寶色,非常燦爛,天閣的匾額上寫的是善住。空中現出了這樣的聖境。當時是開元二十三年春天,法雲法師就辭世而終了。[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