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劑量當量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1],是有着鮮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濃郁的文化意蘊、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結。漢字之美[2],美在形體、美在風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

目錄

名詞解釋

劑量當量是指在要研究的組織中某點處的吸收劑量、品質因素和其它一切修正因數的乘積。劑量當量,單位為希(Sv)。

一般來說,某一吸收劑量所產生的生物學效應與輻射的類型、照射條件、轄射劑量和劑量率大小、生物種類和個體差異等相關,因此相同的吸收劑量未必產生同樣程度的生物學效應,例如,由於α射線比β射線的傳能線密度大,所以吸收相同劑量的生物組織,α射線電力損傷比β射線的要大,即相對生物學效應α射線>β射線。為了比較不同類型輻射引起的不同生物學效應和統一表示各射線對機體的危害效應,在輻射防護中引進了一些係數,當吸收劑量乘上這些係數後成為一個新的物理量,我們稱之為劑量當量(equivalentdose,H),劑量當量就是用來比較不同類型輻射照射所造成的生物學效應的嚴重程度或產生幾率的同一尺度。

劑量當量用符號H表示,只限於防護中應用。組織或器官中H是此組織或器官的平均吸收劑量D與品質因數Q(或稱線質係數)及N(其他修正因子)的積:

H=DQN

式中:D是吸收劑量;Q在放射生物學中稱為相對生物學效應係數,是表示吸收劑量的微觀分布對危害的影響所用的係數,它的值是根據水中的傳能線密度值而定的。

它的國際單位制單位是希沃特(Sv),1Sv=1J/kg。以前使用的單位是雷姆(rem),1 rem=10-2Sv。

吸收劑量是電離輻射給予物質單位質量的能量,是研究輻射作用於物質引起各種變化的一個重要物理量,但是由於輻射類型不同,即使同一物質吸收相同的劑量,引起的變化卻不等同。

輻射品質因子與輻射引起的電離密度有關。α粒子在機體中1毫米徑跡所產生的離子對數目大約為106,β粒子在機體中1毫米徑跡所產生的離子對數目約為104。由於電離密度不同,使機體損傷的程度和機體自身恢復的程度也不同,各種輻射的品質因子見表。

單位

劑量當量單位——希沃特(Sv)—般地說,給定的吸收劑量D的生物效應,取決干輻射的品質,並且還取決於照射條件。在輻射防護中,希望提供一個同所假定的輻射危險度相聯繫的量。劑量當量就是專為此目的而定義的一個合適的量。

劑量當量H是組織中所關心的某一點處的D,Q和N,3個量的乘積。

即式中:

D——吸收劑量;

Q——品質因數(輻射品質);

N——其它修正因素的乘積。

對外部源的照射來說,劑量當量具有與吸收劑量相同的量綱。H的值是由吸收劑量乘以依賴於輻射品質及照射條件的兩個因子。這兩個因予應使得對於給定的任一靶子來說,可以假定相等的乘積值對應於相等的輻射危險度。

儘管劑量當量與吸收劑量的量綱相同,即可用J/kg表示,但是讓H具有自己的專用單位是非常需要的。在輻射安全工作中,對D和H使用同樣的單位有可能導致錯誤的決定。因而,這種使用單位上出現的「多佘」是有其重要意義的。這種「多佘」符合於這一技術部門的一般安全方針,而且繼承了習用已久的作法。

劑量當量的專用單位以前是雷姆(記作rem),1979年第16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了新的專用單位「希沃特」。希沃特(RolfmaximlianSievert,1891—1966)是瑞典物理學家,輻射防護的先驅者之一。

有效劑量當量

由於人體各組織器官對輻射的敏感度不同,所以即使接受相同的等效劑量,造成健康損失的幾率卻不同,也就是說不同的器官組織照射相同的輻射量所造成的傷害不同。

有效劑量當量(effective dose equivalent,HE)代表全身的輻射劑量,用來評估輻射可能造成我們健康效應的幾率,使輻射防護走向定量化。其定義為各組織或器官的當量劑量(HT)與相應的組織權重因子(WT)的乘積的總和。

劑量當量率

劑量當量率(H)是單位時間內劑量當量的增量。如果時間間隔dt內的劑量當量增量為dH,那麼,劑量當量率為:H=dH/dt

劑量當量率的國際單位為希/小時(Sv/h)等。相應的曾用專用單位為雷姆/小時(rem/h)、毫雷姆/小時(mrem/h )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