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刺黃柏莖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刺黃柏莖葉

中文名稱:刺黃柏莖葉

界科:植物界、小檗科

來源:植物刺黃柏

植物形態:刺黃柏條

性味:苦,寒。

刺黃柏莖葉中藥名。為小檗科植物刺黃柏Mahonia gracilipes(Oliv.)Fedde的莖葉。具有清熱解毒,泄火止痛的功效。主治癰疽疔瘡,濕熱紅腫,濕熱痢,目赤腫痛,蟲牙疼痛、火牙疼痛。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1-2m。莖直立,斷面呈黃色。

葉互生;羽狀複葉,小葉5-7片,厚革制裁;葉片橢圓形、橢圓狀倒卵形,基部小葉較小,向上漸大,長4-15cm,寬1.5-5cm,先端漸尖,呈刺狀,基部楔形,每邊有2-5個疏鋸齒,齒端呈刺狀,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黃綠色,被蠟狀白粉,側生小葉無柄,頂生小葉有柄,長3-7cm。

總狀花序長約20mm,2-3個簇生,由芽鱗的腋內抽出;花梗細,絲狀,長約1cm,小苞片1;萼片9,排成3輪,卵形;化工深紫色,較稀疏,花瓣6,橢圓形,基部有1對蜜腺;雄蕊6,離生;子房卵開,柱頭扁平,中間微凹,無花柱。

漿果卵形,暗藍色。花期8-9月,果期10-12月。[1]

植物種屬

小檗科植物刺黃柏。

分布區域

分布於湖北、四川、雲南。

生長環境

生于山地林邊或灌從中。

藥用價值

一、

功能

清熱解毒,泄火止痛。

主治

主要用於癰疽疔瘡,濕熱紅腫,濕熱痢,目赤腫痛,蟲牙疼痛、火牙疼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24g。外用:研粉撒。

相關論述

1、《峨嵋藥植》:粉末治黃水瘡。煎水服,治蟲牙、火牙。

2、《四川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治濕熱痢疾,目赤腫痛,癰腫瘡毒,風濕紅腫。

採收加工

7-10月采。[2]

二、

【出處】《峨嵋藥植

【拼音名】Cì Huánɡ Bò Jīnɡ Yè

【來源】為小檗科植物刺黃柏的莖葉。7~10月采。

【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藥》:"苦,寒。"

【功能主治】

①《峨嵋藥植》:"粉末治黃水瘡。煎水服,治蟲牙、火牙。"

②《四川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治濕熱痢疾,目赤腫痛,癰腫瘡毒,風濕紅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8錢。外用:研粉撒。

【摘錄】《中藥大辭典[3]

參考資料

  1. 刺黃柏莖葉,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刺黃柏莖葉,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3. 刺黃柏莖葉,中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