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刺網漁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刺網漁船是中國科技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主要是用來捕捉近海的上層魚類,在我國的浙江沿海也有使用。這個刺網並不是網上帶着鈎子或者刺,其實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粘網。它主要是利用編制漁網的那種很特別的細絲來纏住魚身上的背鰭、胸鰭和魚鰓,使得通過這片網區的魚兒不掛在網上,越掙扎掛得越緊。 不過相對於那種大型拖網漁船。刺網捕魚還算是比較環保的,效率也不是很高,所以在我國逐漸被淘汰了,只是在有特殊的漁汛來臨時才會用一用。比如每年秋季的鱈魚漁汛。

流網(driftnet),很多情況下也叫刺流網(Drifting Gillnet),是一種捕魚手段。簡單說是用船拖曳一張垂直的大網,處于海洋中的一定深度,然後當魚衝撞到網上時,魚的鰓蓋以及鰭等被網所纏繞而困住,從而達到捕獲的目的。英文名中的「drift」指的是它可以沿着海流運動,不受風的影響。而「Gillnet」則是以魚鰓被網纏住而得名。

流網的主要問題在於,它的面積極大(可以長達數公里,最長可以達到近百公里),深度上覆蓋了海洋生物最為活躍的表層約20米左右的區域,而且一放就是十餘小時甚至幾天之久,因此除了目標魚類之外,其他海洋生物極易觸網而被纏繞。尤其對於鯊魚、鯨、海龜等生物來說需要依靠遊動或露出水面來呼吸,如果一旦被流網纏繞,很容易窒息而死。並且很多時候漁民為了利益,才會用網眼大小不同的幾重流網一起使用,使得海洋生物不論大小一網打盡,因此說流網對于海洋生物的破壞性很大。很多國家立法限制流網長度,甚至禁止使用流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