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刺果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刺果藤
09030926010.jpg
圖片來源 http://www.zhiwutong.com/latin/Sterculiaceae/Byttneria-aspera-Colebr.htm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刺果藤

漢語拼音:Cì Guǒ Ténɡ
別名:大膠藤
性味歸經:味辛苦;辛;性微濕;歸肝;腎經
功能:祛風濕;強筋骨
主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跌打骨折

刺果藤,中藥材名,為梧桐科植物刺果藤的根、莖。功能主治祛風濕;強筋骨。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跌打骨折。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刺果藤

拼音名:Cì Guǒ Ténɡ

英文名:Scabrous buttneria

別名:大膠藤。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yttneria aspera Colebr.

出處

始載於《廣東植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梧桐科植物刺果藤的根、莖。

採收和儲藏

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刺果藤 木質大藤本。小枝的幼嫩部分略被短柔毛。葉互生;葉柄長2-8cm,被毛;葉寬卵形、心形或近圓形,長7-23cm,寬5.5-16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心形,上面幾無毛,下面被白色星狀短柔毛;基生脈5條。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淡黃白色,內面略帶紫紅色;萼片卵形,長約2mm,被短柔毛,先端急尖;花瓣5,與萼片互生,先端2裂並有長條形的附屬體,約與萼片等長;雄蕊合生成筒,發育雄蕊和退化雄蕊各5;子房5室,每室有2胚珠。蒴果圓球形或卵狀圓球形,直徑3-4cm,生多數短粗刺和短柔毛。種子長圓形,長約12mm,成熟時黑色。花期春、夏季。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疏林中或山溪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性味

味辛苦;辛;性微濕

歸經

肝;腎經

功能主治

祛風濕;強筋骨。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根、莖:有祛風濕,壯筋骨功能。用於產後筋骨痛,風濕骨痛,腰肌勞損。[1]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刺果藤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