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利瑪竇與徐光啟相遇的意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利瑪竇與徐光啟相遇的意義,歷史人物故事。[1]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徐光啟


說到徐光啟,很多人都比較熟悉,因為他是明代著名的科學家、政治家,同時也為後人留下了很多的巨作。但是說到利瑪竇,知道他的人就很少了。其實利瑪竇和徐光啟是生長在一個時代的人。現在我們要把利瑪竇和徐光啟兩個人放在一起來講,很多人都會有意外,到底徐光啟與利瑪竇有着怎樣的聯繫呢?


要說徐光啟與利瑪竇的聯繫,我們先得來看看他們的歷史背景。徐光啟是1562年在明代的上海出生的,而利瑪竇是1552年在意大出生的,也就是說徐光啟比利瑪竇年長10歲。徐光啟與利瑪竇的第一次見面是在1600年,那個時候的徐光啟是個舉人,而利瑪竇是來中國傳教的傳教士。


徐光啟一直對外來事物感覺到好奇,而且想要去探索,在1600年與利瑪竇見面的5年前就已經在廣東韶關接觸過了傳教士。不過是在和利瑪竇見面後才真正開始了徐光啟的西學之路,利瑪竇成為了徐光啟精神和學識上的導師。與利瑪竇的見面是徐光啟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從此他的學術思想也融入了西方的文化。


利瑪竇好學多識、博聞強記,他的記憶術被明代的知識階層稱為是過目不忘。也正是因為如此,利瑪竇的學識和魅力深深吸引着徐光啟。從1604年開始徐光啟與利瑪竇的交往就非常密切了,並且於1605年的時候就開始一起翻譯了一本對後世算術有重大意義的《幾何原本》。


徐光啟促進中西文化傳播


明朝時期我國領土達到了最大,同時也逐漸開始了與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在明朝時中西方文化交流領域有一個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個人就是明朝時期崇禎年間的禮部尚書徐光啟,同時他也是我國歷史上着名的科學家和政治家。


歷史上記載的徐光啟促進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同時將西方的一些先進思想帶入了中國,在中西方文化傳播中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徐光啟為明朝時期中西方文化傳播到底做出了哪些貢獻呢?他是怎樣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呢?


我們都知道明朝是一個對外開放的朝代,在明朝時期徐光啟作為禮部尚書,很好地促進了明朝時期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在天文方面他將西方的經度和緯度概念引進中國,同時他還將地球是圓的的理論帶入明朝。徐光啟之所以能接受西方國家的先進的理論和知識和他是天主教徒有一定的關係。徐光啟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所以他和西方國家的交流比普通人更多,正因為如此他才逐漸了解到了西方文化。徐光啟雖然是秀才出身但他並不是一位老學究,對於西方的先進文化他能夠接受並將這種文化傳播給明朝的人民。


徐光啟主要促進了中西方文化在天文學,數學和農業等方面的交流。在天文學方面他引進了經度和緯度的概念。在數學方面他引進了幾何知識和應用數學的概念。在農業方面他引進了新的農作物甘薯。


徐光啟故居在哪


在我國明朝時期崇禎年間曾有一位在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面都研究頗深的學者,他就是以及明朝崇禎年間的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


徐光啟的一生具傳奇色彩,他本出身於農民家庭,後來中了鄉試做了秀才並在自己的家鄉教書,直到到中年時期由於家道中落才進入仕途,但由於當時正是宦官魏忠賢專政時期,所以徐光啟的仕途一波三折但最後官至禮部尚書。由於徐光啟是我國歷史上着名的科學家和政治家,所以徐光啟的故居也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徐光啟生於1562年去世於1633年,他是上海法華匯人。徐光啟的故居在上海市黃浦區喬家路249號,他的這座故居被命名為九間樓建造於明朝萬曆年間。徐光啟的故居是一座二層樓房,是上海法華地區僅存的一間明代住宅,再加上徐光啟是我國的歷史名人,所以政府對九間樓不僅多次進行修繕工作,而且還在1992年時將它列為上海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上海政府已經將徐光啟故居九間樓作為景點對外開放,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徐光啟的故居分照壁,碑廊,廂房,廳堂等,裡面不僅有徐光啟的畫像而且還有雕像,以及有關徐光啟的一些歷史資料。如果你想要了解這位明朝時期着名的科學家和政治家,不妨可以去徐光啟的故居看看,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穫的。


明代科學家徐光啟發明了什麼?


徐光啟是我國明朝時期著名的科學家和政治家,他是明朝崇禎年間的一位禮部尚書,他除了作為一名臣子為國家排憂解難為皇帝提出政治決策之外還在科學研究領域做出了很多貢獻。徐光啟在天文學,數學,軍事和農業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同時他也有很多發明。


徐光啟的發明之一就是曆法,明朝時期曆法並不完善,對天文方面的研究也不是很多,徐光啟的出現改變了這一面貌,他致力於天文學研究編着了《崇禎曆法》一書。在天文學方面他還發明了經度和緯度的概念,同時將地球是圓的這一理論帶入了明朝。除此之外徐光啟在數學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和發明,他翻譯了《幾何原本》一書,在數學方面他最大的成就和發明就是將中西方的數學思想結合起來總結出了新的數學幾何研究。


說起徐光啟的發明我們就不得不提,農業方面了,徐光啟入仕初期正是大宦官魏忠賢專權的時候,由於徐光啟受到魏忠賢的迫害而定居海上獨自生活,在這期間他致力於農業研究,經過多年的研究之後他發明了甘薯,同時他在回京的時候將甘薯的種植方法教給大眾,之後甘薯逐漸傳播開來,成為了人民的主要農作物之一。


從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看出徐光啟在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和發明,他的這些研究成果和發明為明朝時期的進步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徐光啟的發明和他的不懈努力是分不開的,正是由於徐光啟這種堅毅不拔的研究精神才讓他有了最後的成就。


徐光啟翻譯幾何原本的意義


徐光啟為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而他的科學知識有很多都來源於一位西方人物,即利瑪竇。這位西方人物的身份是傳教士,不過他本身也掌握了很多西方先進知識,而這些對於徐光啟而言是非常有誘惑力的,於是徐光啟便與他有了大量接觸,交情也非常不錯。


在此期間,徐光啟接觸了很多西方書籍,並將之翻譯為中文,《幾何原本》就是其中之一。


顧名思義,《幾何原本》是一本數學書籍,在相關領域當中占有重要地位。不過,徐光啟閱讀的《幾何原本》並不是其原作者所編纂的版本,而是一種拉丁版本。所以,徐光啟在翻譯此書的過程中,是需要利瑪竇一起幫忙的,否則,他自身所學習的知識是存在欠缺的。但是,這二人並未將整本書都翻譯完畢,只是完成了其中一部分。


儘管如此,徐光啟的翻譯工作還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如此一來,當時的中國人便可學習西方那種更為科學先進的數學知識,因而推動了中國數學文化的發展進程。在隨後的歲月里,特別是在清朝幾個朝代,這本書很受朝廷重視,在科舉廢除後,該書籍更是被列為必修課程。


徐光啟是一個很有先見之明的人,所有才能發現《幾何原本》的重要性。為此,他才會不辭辛勞地翻譯那本在當時是非常有難度的書籍。在徐光啟之前,並沒有人做過類似的翻譯工作,因此很多詞彙都需要徐光啟自己認真思索。雖然,這本書籍耗費了他很多心血,但其意義是非同凡響的。


徐光啟名言有哪些


在我國明朝時期有一位科學家和政治家,他為我國在農業,科學,天文,數學,水利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就是明朝嘉靖年間的禮部尚書徐光啟。徐光啟是一位很有才能的學者,他在各個領域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同時他還是一名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很多都流傳至今,同時他的書法作品中有很多能警醒世人的名言警句。


徐光啟的書


徐光啟一生極具傳奇色彩,從一個普通農民人家的孩子到中鄉試做教書先生,直至中年才中舉步入仕途,步入仕途後又受到宦官魏忠賢的迫害,但他一直堅持不懈,致力於各方面的研究,最終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晚年時官至禮部尚書同時又是文淵大學士,所以徐光啟的一些名言集聚了他一生的智慧和思想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徐光啟流傳至今的有很多作品,他的這些作品中都有一些能夠給我們一定警醒作用的名言,比如他曾經說過「人具上資而意理疏莽,即上資無用;人具中才而心思縝密,即中才有用;能通幾何之學,縝密甚矣。故率天下之人而歸於實用者,是或其所由之道也」,他的這段話中的第一句是告訴我們一個人具有極高的才能,豐富的學識和智慧,但他並不將這種才能和智慧用在實用的地方,而且他如果心思不夠縝密的話,他的這種智慧也是沒有用處的,但一個人如果只有中等的才能,但他心思縝密邏輯能力強,同時他將這種能力用在數學幾何的研究上,那麼這個人一定能學好幾何學。第二句話告訴人們天下的知識都要歸於實用,只有真正實用的知識還是能被認可的。我相信徐光啟的這句名言一定能在你的生活和學習方面給你一定的警醒作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