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利川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利川縣級市,隸屬於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於中國湖北省西南部,長江清江上游,鄰接重慶市,臨近長江。北部為利中盆地,清江自西向東橫貫利中盆地,平川大壩與山地丘陵鑲嵌兩岸。因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四周有齊岳山、寒池山、石板嶺、馬鬃嶺、麻山、鍾靈山、甘溪山、佛寶山環抱。東西寬92公里,南北長105公里,總面積4602.1平方公里。

利川市轄2街道辦事處、7鎮、5鄉。截至2011年,利川市總人口90.6萬人,總面積4602平方千米。政府駐都亭街道。

利川市2009年,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1]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利川市位於鄂西南隅,毗鄰重慶黔江、彭水、石柱、萬州、雲陽、奉節,總面積4612平方公里。地處巫山流脈和武陵山北上余支交會部,為清江、鬱江發源地。境內萬山重疊,溝壑縱橫,道路崎嶇,關隘四塞,歷為楚蜀屏障、軍事重地。東距省會武漢市高速公路526公里、鐵路568公里;距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恩施市高速公路70公里,鐵路67公里。地跨東經108°21′~109°18′,北緯29°42′~30°39′。東與恩施市接壤,南與咸豐縣毗連,西南與重慶黔江、彭水兩縣相鄰,由西至北依次與重慶石柱、萬縣、雲陽、奉節諸縣毗連。東西距寬92公里,南北長105公里,總面積4612.1平方公里,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積最大,區位和自然條件獨特的一個縣級市。

市境屬雲貴高原東北的延伸部分,地處巫山流脈與武陵山北上余脈的交匯部,山地、峽谷、丘陵、山間盆地及河谷平川相互交錯。鍾靈山—甘溪山—佛寶山呈東西走向,橫亘於市境中部,將全境截分為南北兩半。北部為利中盆地,清江自西向東橫貫利中盆地,平川大壩與山地丘陵鑲嵌兩岸,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四周有齊岳山、寒池山、石板嶺、馬鬃嶺、麻山、鍾靈山、甘溪山、佛寶山環抱。城區位於盆地偏東部位,海拔1079.5米,地理位置高於周邊各縣市。南部山高坡陡,溝谷幽深,地形複雜。齊岳山為境內最大山,如城牆逶迤西北,成為鄂渝邊區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寒池山為境內最高山,如擎天巨柱聳峙東北角,海拔2041.5米。東南星斗山—人頭山—雷音山與西南掛子山—大木峰—九條嶺如雙龍搶寶,環繞東南、西南邊境。西南部鬱江出境處河涌為境內最低點,海拔315米。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面積占7%;海拔800米至1200米的二高山占41%;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面積占52%。在國土總面積中,耕地面積占總面積的22.9%;園地面積占總面積的1%;林地面積占總面積的48.6%;城鎮、村莊、獨立工礦用地占總面積的2.5%;牧草地占總面積的0.5%;交通用地占總面積的1%;水域用地占總面積的1.6%;未利用土地占總面積的21.9%。

利川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利川上古為廩君地,周屬巴國,秦屬黔中郡,漢屬南郡,北朝北周置鹽水縣(清江古稱鹽水),唐、宋並鹽水縣入清江縣,元、明、清建土司政權,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土歸流」設利川縣,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河流

發源於境內的清江、鬱江、毛壩河、梅子水、磨刀溪等河流,順着地質構造和山勢走向奔流出境,呈典型的放射狀水系。主要河流有:屬於由西向東流入長江的清江水系;由東南、西南流入烏江的鬱江、毛壩河的烏江水系;西部流入石柱河、西北和東北流入長江的建南河、磨刀溪及梅子水的長江水系。最大河為清江、鬱江。清江發源於西部的都亭山,鬱江發源於佛寶山。境內多年平均降水總量59.19億立方米,產水多年平均徑流深802毫米,徑流總量37.02億立方米,人均占有徑流量500多立方米,比全國人均值多一倍以上。迎着太陽東去的清江,望着秋色南吟的唐崖河,與月亮結伴而游的鬱江、建南河和謀道溪,還有仰望北斗放歌的梅子河,構成利川豐富的網狀水系。

氣候

利川市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因山巒起伏,溝壑幽深,海拔高度不同,氣候差異明顯,為典型的山地氣候。夏無酷暑,雲多霧大,日照較少,雨量充沛,空氣清新。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帶,四季分明,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16.7℃,年降水量1300至1600毫米,日照時數1409.2小時。海拔800至1200米的二高山地帶,春遲秋早,潮濕多雨,日照偏低,年平均氣溫12.3℃,無霜期232天,年降水量1200至1400毫米,日照時數1298.9小時。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氣候寒冷,冬長夏短,風大雪多,易澇少旱,年平均氣溫11.1℃,無霜期210天,年降水量1378毫米,日照時數1518.9小時。主要災害性氣候有:低溫連陰雨、乾旱、暴雨洪澇、大風冰雹等。利川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光照不足,熱量偏低,降水量充沛,氣候差異明顯。

資源

境內生物、礦產、水能、風能資源豐富。現有維管植物191科、557屬、1037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樹種3種,二級保護樹種12種,三級保護樹種13種。境內盛產壩漆、黃連、蓴菜,也是地球上的珍稀孑遺樹種水杉樹的發祥地,因此利川被譽為壩漆之鄉、黃連之鄉、蓴菜之鄉、水杉之鄉。有野生動物100餘種,主要糧食作物10餘種,家畜家禽10餘種。礦產資源門類齊全,已初步探明有43種,111處礦點,天然氣、滷水、煤炭、生物礁、石膏、石灰石蘊藏量較大。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31.3萬千瓦,可開發量17.13萬千瓦,現已開發的總裝機容量6.5695萬千瓦。風能資源蘊藏量80萬千瓦,可開發量50萬千瓦。

利川的煤、滷水、銅、鐵、硫磺、生物礁、天然氣、石膏等礦產遍布山巒溝壑,是利川天然的寶藏;水杉、禿杉、珙桐、黃杉是世界珍稀物種,構成利川奇異的風景線;煙葉、茶葉、黃蓮、壩漆、蓴菜、銀杏、人參、天麻、魔芋、山藥、首烏、杜仲遍布高山峽谷,是利川人民用汗水澆灌的枚枚碩果;利川盛產水稻、玉米、馬鈴薯,粒飽質優,含硒、鋅豐富,因而被譽為「銀利川」。[2]

風景名勝

利川歷史悠久,保存有大量古遺址和名勝古蹟。境內有古遺址13處、古墓葬11處、崖墓14處、古建築13處、古石刻6處、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地6處,均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大水井古建築群落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魚木寨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平塘摩崖題刻、團堡石龍寺、南坪如膏書院、忠路三元堂、涼霧花梨嶺天主教堂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南古代巴人崖葬遺址、謀道諶家牌坊、南坪如膏書院、團堡石龍寺等6處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境內自然景觀奇特秀麗,豐富多彩。位於城東北6公里處的騰龍洞,是中國已知的最大的岩溶洞穴,被中外專家認定為世界特級溶洞之一。自1985年開發建設以來,已接待大批中外遊客。位於團堡鄉境內的玉龍洞風景區和涼霧鄉境內的水蓮洞公園,經當地政府開發建設,初具規模。位於謀道集鎮東南的水杉古樹,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大、最古老的一棵水杉母樹,樹齡達500餘年,人稱「水杉王」、「活化石」、「天下第一杉」。位於毛壩鄉東南部的星斗山,以其植被區系龐雜、起源古老、植物種類豐富著稱於世,人稱「華中天然植物園」,成為恩施州第一個、湖北省第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曾接待中外植物學家前往觀光、考察。新建齊岳山跑馬場、甘溪山森林公園和佛寶山生態綜合開發區。2008年5月,騰龍洞風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09年,龍船水鄉景區、朝陽洞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2011年,佛寶山大峽谷漂流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經濟

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區生產總值647655萬元,比上年增長11.0%。其中,一產業增加值254477萬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49244萬元,增長16.9%;第三產業增加值243934萬元,增長15.0%。三次產業的比重為39.29:23.04:37.67。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5.7%,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0.4%。商品零售價格上漲6.1%。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11.2%。全年財政總收入114758萬元,比上年增加26275萬元,增長29.7%。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

農業

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78.24千公頃,比上年增加5.97千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101.12千公頃,比上年增加0.39千公頃;油料作物種植面積8.61千公頃,增加0.29千公頃;煙葉種植面積8.62千公頃,增加1.95千公頃;藥材播種面積9.50千公頃,增加0.33千公頃;蔬菜、瓜類種植面積34.41千公頃,減少0.02千公頃。

全年糧食產量359500噸,比上年增加7572噸,增產2.2%,其中,夏糧產量68225噸,增加8471噸,增產14.2%;秋糧產量291275噸,與上年持平。全年油料產量11835噸,增產18.3%。煙葉產量20179噸,增產47.1%。蔬菜產量585508噸,增產6.5%。茶葉產量11450噸,增產16.8%。水果產量28600噸,減產6.5%。

全年生豬出欄80.51萬頭,比上年增加0.39萬頭。牛出欄2.67萬頭,減少0.16萬頭。家禽出籠241.70萬隻,增加7.96萬頭。年末生豬存欄77.54萬頭,比上年增加5.97萬頭。牛存欄8.41萬頭,減少0.05萬頭。家禽存籠192.69萬隻,減少58.92萬隻。

全年肉類總產量79559噸,比上年增加486噸。其中,豬肉產量68433噸,增加416噸;牛肉產量5455噸,增加333噸;羊肉產量1157噸,增加285噸;家禽產量4463噸,增加76噸。

全年水產品產量2344噸,比上年增加85噸。

全年木材產量61169立方米,比上年降低27.1%。

工業

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23712萬元,比上年增長16.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8572萬元,增長20.6%。全市共有規上工業企業32家,比上年增加4家。全年發電量56455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0.5%;精製茶產量4200噸,增長1.2%;大米產量119980噸,增長29.2%;鮮冷藏凍肉產量9373噸,增長57.3%;飼料產量73779噸,增長33.6%:人造板產量93532立方米,增長2.9倍;水泥產量410929噸,下降17.0%;中成藥產量769噸,下降1.4%。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潤16898萬元,比上年增長53.5%。

建築業

全年全市建築業實現總產值47399萬元,比上年下降0.9%,實現增加值25532萬元,增長19.6%。全市具有資質等級建築業企業11家,從業人員1817人。

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50218萬元,比上年增長13.9%。分城鄉看,城鎮投資382962萬元,增長10.0%;農村投資67256萬元,增長42.8%。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63559萬元,比上年下降17.2%,其中商品住宅投資47588萬元,增長16.7%。商品房銷售面積37.76萬平方米,增長48.7%。商品房銷售額106665萬元,增長1.1倍。

國內外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7013萬元,比上年增長18.0%。分地域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170716萬元,增長19.3%;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6297萬元,增長14.9%。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37619萬元,增長11.2%;零售業零售額207617萬元,增長25.3%;住宿業零售額11853萬元,增長9.2%,餐飲業零售額17988萬元,增長16.4%。全年貨物出口總額373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6倍。

交通郵電旅遊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6251萬元,比上年增長16.3%。年末全市公路通車裡程4229公里,比上年增加24公里,其中等級公路3531公里,比上年增加2124公里。年末全市民用汽車擁有量達到34672輛,比上年末增長13.4%,其中載客汽車擁有量20804輛,增長13.6%。載貨汽車擁有量13868輛,增長13.6%。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1061萬元,比上年增長62.4%。其中郵政業務總量6305萬元,增長27.2%;電信業務總量24756萬元,增長74.7%。全市固定電話用戶年末達到17600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7820戶,農村電話用戶9780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424022戶。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441622戶。電話普及率達到48.7部/百人。

全年國內旅遊人數430.1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77.3%。國內旅遊收入175164萬元,增長46.2%。旅遊外匯收入10.38萬美元,增長8.6%。

財政金融

全年全市財政總收入114758萬元,同比增長29.7%,其中一般預算收入57069萬元,增長26.0%。稅收收入44240萬元,增加10418萬元,增長30.8%。全年財政支出313485萬元,同比增長19.2%。

年末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為837599萬元,比上年末增長29.5%,其中居民儲蓄存款586905萬元,增長22.9%。金融機構貸款餘額360250萬元,增長43.9%。[3]

歷史沿革

利川古為稟君地。

周屬巴國地。

秦屬黔中郡。

漢屬南郡朐忍縣地。

三國初屬荊州建平郡。

蜀漢建興八年(230年)置南浦縣,屬巴東郡。

晉、宋、齊、梁因之。北朝北周置鹽水縣(一說鹽水縣在今長陽縣),為亭州資田郡附郭縣。隋開皇初,廢郡存州、縣。

隋大業初改亭州為庸州,置清江郡,鹽水為庸州清江郡附郭縣。唐省庸州入施州,改清江郡為清化郡,省鹽水縣入清江縣。

五代仍唐之舊。

宋,復改清化郡為清江郡,隸夔州路,清江縣下置都亭鄉,為今利川縣地。南宋,縣屬龍渠縣地。

元,廢郡,以施州隸夔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並清江縣入施州,二十五年復置清江縣,以附都亭鄉蠻洞置施南宣撫司、忠孝安撫司。

明玉珍據蜀,置忠路宣撫司。明立施州衛領所及諸土司,境內為都亭里及施南宣撫司、忠路安撫司、忠孝安撫司、劍南長官司;嘉靖中置上、下支羅二百戶所;天啟中置沙溪宣慰司。

清,廢指揮,千百戶,設流衛。

康熙四年(1665年),改沙溪宣慰司為宣撫司,改劍南長官司為建南長官司,余都亭里及施南、忠孝、忠路諸司如故。

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衛,領於巡荊道歸州。

十三年改流,以施南、忠孝、忠路、建南、沙溪5土司、上下支羅及原恩施縣之都亭里地為利川縣,隸巡荊道施南府。以清江橫貫全境,平川廣漠,物產豐富,為有利之川,故名。

民國初,屬湖北省荊南道,後改施鶴道,廢道後直屬省。1928年屬鄂西行政委員會。

1932年屬第十行政督察區。

1936年屬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11月14日利川解放,隸於湖北省恩施專區。

1949年11月,利川縣人民政府建立,轄城關、團堡、忠路、汪營4個區。1950年6月劃為7個數字命名區,即第一區(城關)、第二區(團堡)、第三區(南坪)、第四區(汪營)、第五區(忠路)、第六區(文斗)、第七區(毛壩);1951年8月,增設第八區(理智)。1952年9月,四川奉節縣第八區(柏楊)劃歸利川縣,全縣調整為13個數字命名區,即第一區(城關)、第二區(團堡)、第三區(南坪)、第四區(太平)、第五區(汪營)、第六區(建南)、第七區(小河)、第八區(文斗)、第九區(忠路)、第十區(黃瑞)、第十一區(毛壩)、第十二區(理智)、第十三區(柏楊);1953年6月增設第十四區(龍門)。

1954年1月,設立城關鎮,2月,第七區(小河)併入第九區(忠路),11月,第四區(太平)併入第三區(南坪)。

1955年3月,第一區與第十二區合併為第一區,全縣分為城關鎮、第一區(城關)、第二區(團堡)、第三區(南坪)、第四區(柏楊)、第五區(汪營)、第六區(建南)、第七區(龍門)、第八區(文斗)、第九區(忠路)、第十區(黃瑞)、第十一區(毛壩)。

1956年1月,四川萬縣所屬謀道、大興、百勝3鄉劃歸利川縣管轄。5月對全縣區劃又作了調整,同時將原數字命名區改為地名命名區。柏楊與龍門合併為柏楊區,新設謀道區,南坪與汪營合併為汪營區。全縣調為10個區,1個區級鎮,即城關鎮、城關區、團堡區、柏楊區、汪營區、建南區、謀道區、黃瑞區、忠路區、文斗區、毛壩區。

1958年12月,區改為公社,同時將城關鎮併入城關人民公社,增設佛寶山人民公社(1960年12月撤銷),黃瑞區更名為馬前人民公社。1960年9月,設立城市人民公社。到1961年8月,全縣轄11個人民公社。

1961年8月,撤銷區級公社,恢復區的建制,將原127個管理區(鎮),調整為128個人民公社委員會和3個鎮人民委員會。城市人民公社更名為城關鎮,全縣轄10區1鎮,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

1967年1月,區級政權機構陷於癱瘓後,曾一度由人民武裝部抓革命促生產辦公室(先後改為「××區抓革命促生產第一線指揮部」和「××區無產階級革命派抓革命促生產第一線指揮部」)主持工作。1968年1月,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後,全縣10個區和1個區級鎮先後建立革命委員會。1975年9月,根據利發[1975]22號文件精神,撤銷區級建制,將原129個鄉級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和3個鎮合併調整為26個區級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和1個鎮革命委員會。

1976年10~1984年6月,全縣仍轄26個公社和1個區級鎮。1981年2月,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撤社建區,將26個公社管委會合併調整為11個區公所、3個鎮人民政府,即都亭鎮(由城管鎮更名)、石壩鎮、建南鎮(8月撤銷)和元堡、涼霧、團堡、柏楊、汪營、建南、謀道、沙溪、忠路、文斗、毛壩等區公所。

1986年9月,撤縣建市時,將都亭鎮改為都亭辦事處並增設東城、西城、城南三個街道辦事處。至此,全市下轄12個區(鎮)和4個街道辦事處。

1986年底,全市轄涼霧、元堡、毛壩、團堡、汪營、建南、謀道、忠路、文斗、沙溪、柏楊壩11個區,都亭、東城、西城、城南4個區級街道辦事處和石壩鎮。1987年2月,撤銷文斗區朝陽、雙林、仁合,汪營區龍頭4個鄉。全市下轄109個鄉,11個鄉級鎮,573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6060個村民小組,14個居民小組。1988年9月,撤銷建南區廟梁鄉、更新鄉,在廟梁鄉、更新鄉原轄區內設立柏楊壩渡鄉,鄉政府駐地柏楊壩渡。撤銷建南區楓化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建南鎮。1989年3月,撤銷涼霧區鍾靈、繼昌兩鄉,分別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官屋鄉、馬前鎮。1990年1月,撤銷城南街道辦事處,其行政區域併入東城辦事處,辦事處駐東門橋頭;設立南坪區,將汪營區長樂鄉、野茶鄉、營上鄉、南坪鎮和柏楊壩區馬坪鄉劃歸南坪區管轄,區公所駐南坪。3月,撤銷團堡區石龍鄉,將石龍鄉沙地溝村、高岩壩村、大坎村劃歸團堡區團堡鎮管轄,店子坪村劃歸團堡區長岳鄉管轄。5月,撤銷團堡區土橋鄉,轄區併入東城辦事處。同時,將建南區昌金鄉劃汪營區。至1991年1月,全市下轄12區、1鎮、3個街道辦事處。鄉級建制為94鄉、11鎮。村級組織有576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5905個村民小組、14個居民小組。

1992年3月,撤銷謀道區齊岳鄉,建立齊岳山牧業經濟開發區。同年12月,下磁鄉香園村、上磁鄉桃園村劃歸牧業開發區管轄。1992年9月,成立騰龍洞經濟技術開發區,下轄都亭關東村、東城新橋、杉木、岩洞寺、王家灣村。1994年1月將新橋、杉木二村劃歸東城管轄,確定關東、岩洞寺、王家灣三村為開發區的行政管轄範圍。1996年12月,撤區建鄉,建南、汪營、柏楊壩、忠路4個區改為鎮,團堡、元堡、毛壩、沙溪、文斗、南坪、謀道、涼霧8個區改為鄉,設立長順鄉,其行政區劃為原文斗區所轄錦屏、仁合、黃土、雙林4鄉,鄉政府駐長順壩。撤銷103個鄉人民政府和11個鄉級鎮人民政府,設立114個管理區。1997年1月,將南坪鄉所轄中槽村劃歸齊岳牧業開發區管轄。同年,將原土橋村分為土橋村、求男台村,將汪營鎮天上坪管理區的皂角嶺村和手爬岩村合併為皂角嶺村。1999年7月1日,將文斗鄉長順、黃土、錦屏、五峰4個管理區、26村、219個村民小組劃出,正式成立長順鄉。全市行政區劃為9鄉、5鎮、3個街道辦事處、2個開發區。1999年9月,撤銷團堡鄉,設立團堡鎮,鎮人民政府駐團堡;撤銷謀道鄉,設立謀道鎮,鎮人民政府駐謀道。同年,全市轄元堡、涼霧、南坪、文斗、長順、沙溪、毛壩7鄉;柏楊壩、建南、石壩、汪營、忠路、團堡、謀道7鎮;都亭、東城、西城3個街道辦事處;騰龍洞、齊岳山2個經濟開發區。下轄109個管理區、580個村、5905個村民小組。

2001年3月,鄉鎮機構改革,調整行政區劃,撤銷長順鄉,劃歸文斗鄉管轄,鄉人民政府駐文斗;撤銷石壩鎮,劃歸汪營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汪營;撤銷西城街道辦事處,劃歸都亭街道辦事處管轄,辦事處駐都亭。撤銷109個管理區,改設農村工作站。2001年8月,忠路鎮雙江、八聖、溪林、江源管理區合併為江沿農村工作站;楊家坡、豐樂管理區合併為楊家坡農村工作站;小河、桂花管理區合併為小河農村工作站;龍塘鋪、杉木根管理區合併為龍塘鋪農村工作站。2002年3月,楊家坡農村工作站分設為楊家坡農村工作站和豐樂農村工作站。2002年4月28日,設立佛寶山生態綜合開發區(屬正科級事業單位)。2002年8月,騰龍洞民族旅遊經濟開發區與東城辦事處合併,齊岳牧業經濟開發區與謀道鎮合併,均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

2003年,全市轄6鄉、6鎮、2個街道辦事處,1個經濟開發區,581個村(居)民委會(村民委員會570個,居民委員會11個),6075個村民小組。6鄉:元堡、涼霧、南坪、文斗、沙溪、毛壩;6鎮:柏楊壩、建南、汪營、忠路、團堡、謀道;2個街道辦事處:都亭、東城。1個開發區,即佛寶山生態綜合開發區。

至2008年12月,全市轄6鄉,即元堡、涼霧、南坪、文斗、沙溪、毛壩;6鎮,即柏楊壩、建南、汪營、忠路、團堡、謀道;2個街道辦事處,即都亭、東城。1個生態綜合開發區,即佛寶山生態綜合開發區。全市共有583個村(居)民委員會(572個村民委員會,10個居民委員會,1個林場),6132個村民小組。

2010年,都亭辦事處設5個社區(南湖裡、官井、金乳、桃花、園藝場),9個村。全市轄15個鄉、鎮、辦事處、開發區,584個村(居、社區)民委員會(6個居民委員會、5個社區、1個林場),6141個村民小組。6鄉:即元堡、涼霧、南坪、文斗、沙溪、毛壩;6鎮:即柏楊壩、建南、汪營、忠路、團堡、謀道;2個街道辦事處:即都亭、東城;1個開發區,即佛寶山生態綜合開發區。

2011年4月,增設湖北利川經濟開發區。都亭辦事處設3個村、10個社區(大塘、普庵、木棧、教場、榨木、桃花、官井、南湖、乳泉、園藝場),東城增設理智坳良種場居委會。全市轄16個鄉、鎮、辦事處、開發區,584個村(居、社區)民委員會(566個村,10個社區,7個居委會,1個林場),6147個村民小組。6鄉:即元堡、涼霧、南坪、文斗、沙溪、毛壩;6鎮:即柏楊壩、建南、汪營、忠路、團堡、謀道;2個街道辦事處:即都亭、東城;2個開發區,即佛寶山經濟開發區、湖北利川經濟開發區。

現今

都亭辦事處駐都亭,人口59700人,面積31.2平方千米。轄6個居委會、7個村委會:桃花、南湖裡、官井、乳泉、金銀台、普庵、教場、大塘居、林家、榨木、木棧、羊子嶺、龍潭。

東城街道辦事處駐東門,人口25800人,面積90.1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7個村委會:關東、筆架、岩洞寺、王家灣、土橋、求男台、交椅台、白鵲山、楊樹、杉木、下壩、長堰、新橋、馬橋、城隍、理智、內坪、太坪。

謀道鎮鎮政府駐謀道溪,人口69500人,面積340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55個村委會:更新、民生、更新、鐵峰、梨子園、豐祝、南浦、藥材、光明、柏楊、大莊、萬里、花園、上弛、響水、中台、新進、興隆、洞溪、寨包梁、東風、團結、德勝、牛角洞、太坪、螞蝗、長坪、寨壩、支羅、船頭、朝陽、白雲、龍水、星光、富強、銅鑼、四合、青沙塘、中壩、農科、楊柳、沙帽、中山、魚木、海螺口、中心、茶圓、古樹咀、先鋒、紅光、堪金、雙鹿、鹿池、相園、桃園。

汪營鎮鎮政府駐汪營,人口89600人,面積524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47個村委會:清源、齊心、沿江、蘇家橋、插旗、石朝門、冷朝口、十戶場、天上坪、興盛、水杉壩、石碾壩、新房、馬安山、貊丘、釣魚、梨樹、秀水、香樹、井壩、巷子口、交椅台、沙子坎、甘泉壩、白泥塘、白屋莊、大跳墩、興隆、魚泉、高筍塘、團合、石廟子、石門坎、白羊塘、皂角嶺、林口、大溝、白羊咀、石板水、小溪、清江、王家寨、鷂子池、石壩、雙嶺子、紅鶴壩、馬道壩、躍橋、大路坪、高坎子。

團堡鎮鎮政府駐團堡,人口65200人,面積446.6平方千米。轄56個村委會:團堡山、大壩、沙地溝、團山壩、白果壩、柴家灣、張家山、馬鳴壩、店子坪、慶口、官田壩、齊心坪、興隆、白臘山、珠錦門、賀家坪、獅子口、烽火、長慶、雲霧山、大瓮、新田、學堂坪、中埡、石板嶺、高岩壩、四方洞、金龜、黑皮樟、牛欄坪、棠秋灣、回水池、安樂坪、龍台、梅家灣、蝦蟆塘、櫻桃井、馬欄槽、馬踏井、小谷槽、陰地山、野貓水、硃砂屯、大樹林、黃泥坡、分水、冉家溝、川洞、大洞、高岩、茅田、太坪龍、朝南、野豬坪、曬田、長槽。

柏楊壩鎮鎮政府駐柏楊,人口82300人,面積554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57個村委會:永興、柏楊壩、穿山、響水、大塘、桃子園、新民、一心、西坪、馬蹄水、雷家坪、雙梨、響灘、龍鳳、友好、欄堰、沿河、雙塘、齊躍、齊心、八台、瓦窯坪、鹿子坪、後河、龍興、龍河、龍關、龍門、龍山、龍豐、高皮樹、木井、龍駒、高仰、水井、橫石、楊泗、柏林、高潮、大淌、龍塘、偏岩、羅圈、幺棚、紅岩、魚皮、見天、大水龍、豐莊、桂花、團元、鐘鼓、三路、九龍、兩匯、東升、東光、明光。

忠路鎮政府駐忠路,人口82100人,面積515.1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60個村委會:龍渠、紅花、翻身、茶台、合心、騎龍、雙廟、桂花、綜合、田灣、紅沙、主壩、鍾靈、農科、下坪、小河、拱橋、楊家坡、向陽、泡木、小坪、回龍、東風、下壩、豐樂、石盤、八聖、龍塘、寨坡、木壩、金銀、溪林、干溪、新建、黃臘、鳳凰、興隆、城池、偏嵌、太平、江源、沙坪、胡家塘、黑林、理智、米塘溪、老屋基、合力、紅嶺、平星、錦繡、糧豐、雙河、清坪、長干、永興、梨山、民主、茶元、雙寨、金塘。

建南鎮鎮政府駐建南,人口71800人,面積303.3平方千米。轄53個村委會:紅星、雙龍、三台、龍泉、柏楊寺、龍頭溪、紅廟、白石溪、大青、星星、桐子梁、維豐、中部、鷂坪、明星、高祥、花園、同心、星紅、吉林、興塘、和平、黎明、田元、平和、柏楊渡、聯合、茶元、花果、仙祠、黃金、蔬菜、龍井、平橋、建新、茶坪、中池、茶台、林場、槽坪、前進、中坪、白竹壩、大屋基、水田壩、鳳凰溝、紅板雲、大道角、龍堂溝、板廠坪、豐竹壩、容貌坪、中心。

南坪鄉鄉政府駐南坪,人口52600人,面積148平方千米。轄21個村委會。

文斗鄉鄉政府駐文斗,人口68800人,面積492.8平方千米。轄55個村委會。

元堡鄉鄉政府駐元堡嘴,人口32700人,面積263平方千米。轄26個村委會。

毛壩鄉鄉政府駐毛壩,人口39300人,面積338平方千米。轄44個村委會。

涼霧鄉鄉政府駐涼霧,人口64900人,面積425平方千米。轄45個村委會。

環境狀況

全年城市建設占用耕地14.86平方公里。全年總用水量1066萬立方米。全年總用天然氣量2350萬立方米。

年末耕地總資源60.24千公頃。全年完成人工造林3.02萬畝。

年末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場日處理能力達150噸;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2.0萬立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1.0%。[4]

社會

教育科學

利川市「最高學府」利川一中年末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402所。包括幼兒園52所,小學314所(其中教學點171個),初中29所(其中民辦初中1所),高中5所,職校和特校各1所。

年末全市在校學生103799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學生13867人,初中28489人,小學57251人,職業中學4066人,特殊教育126人。年末全市專職教師5642人,其中普通高中663人,師生比1:20.9;初中1699人,師生比1:16.8;小學3106人,師生比1;18.4;職業中學151人,師生比1:26.9;特殊教育24人,師生比1:5.3。

城西一角年末全市科共有技推廣服務機構101個,農民技術協會43個,市直專業學會16個,信息服務中心36個,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6700人。

全年全市共完成國家級、省級科技項目申報10項,落實8項,爭取無償資金支持160萬元,已到位125萬元。

全市大力實施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農村人員知識更新工程、雨露計劃等,全年共有1萬餘人接受農村實用技術培訓,5300餘人接受勞動力轉移就業科技培訓。

文化衛生

全年共送戲下鄉演出170場(次),接待農村觀眾11。2萬人,完成各類各級接待性演出10場。全市共有32支社區文藝隊,28支健身隊。完成了民族歌舞音畫《金那銀兒梭》的策劃、創作、編導、排練工作,在湖北劇院成功上演。編輯了《利川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收錄了不可移動文物點264處,其中古遺址24處,古墓葬92處,古建築64處,石窟寺及石刻13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68處,其他3處。年末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5%;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4%。

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745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5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個。衛生技術人員2009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958人,註冊護士879人。衛生機構床位2429張。

民生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930元,扣除價格上漲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14.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6元,實際增長11.6%。農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50.3%,城鎮居民家庭為42.2%。

年末全市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39764人,比上年末增加12982人。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89636人,增加284507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32281人,增加809人。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757771人,增加919人。城鎮失業保險參保人數為16519人,增加1750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數73190人,增加14847人。年末全市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床位950張。

年末全市有農村社會福利院18所,五保供養對象2410人,其中集中供養756人,分散供養1654人,全年發放五保供養資金455.68萬元。

全年共實施大病醫療救助3606人,救助醫療費636.39萬元,支出五保集中供養對象門診醫療費15萬元,資助農村困難群眾參合64974人188.82萬元,資助城市低保參保6231人18.69萬元。合計支出救助醫療資金858.9萬元。

人口

2011年,年末全市總人口為90.6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1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2997人,出生率為14.4‰;死亡人口5250人,死亡率為5.8‰;自然增長率為8.6‰。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5.7:100。

宗教

以佛教、道教及天主教傳播較廣。民間亦有一些邪教在少數群眾中傳播,如雞公教。

天主教

天主教:清代以後 國門逐漸敞開,基督教開始在中國傳開。1715年,羅馬教皇克雷芒十一世與康熙皇帝針對禮儀的爭鬥,清廷開始了長達百年的教禁,使許多地方被禁教,傳教士被驅逐出境。大形勢使巴東縣小淌(1730)、細沙河(1740年)等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因為異地教徒的遷徒而開教。1837年天主教傳入利川,並在花梨嶺設經堂。隨着傳教活動的展開,利川先後有多處設立了教堂。在中國革命形勢下,曾有大量的神父和教徒被「義和團」、「哥老會」等革命組織殺害。

新中國成立之後,天主教傳播、神甫及其房產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1952年1月,利川「宗教肅反」,利川花梨嶺修女院院長姚紹林修女被判罪。1952年12月1日利川王以德(房樂本)神父成為所謂的間諜分子(比國)公審後被驅逐出境,陳致民祖父因反革命造謠被捕。利川花梨嶺神父趙明甫被誣陷強姦幼女被捕,後病逝於沙洋勞改農場。12月花台天主堂神父喬壽蘭被逮捕。1957年7—8月,中國天主教第一屆會議在北京召開。隨後,教友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1958年5月7日利川市沒收天主堂美金1960元,銀元1500元,人民幣700元。1969年利川政府在花梨嶺教堂的兒童福利院停辦。1970年改辦為期2年的五七幹校。1976年利川縣農業局在花梨嶺教堂設玉米雜交場。1984年趙明甫神父病逝沙洋勞改農場。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中共中央、國務院及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中在宗教問題上的極左路線及其造成的後果進行撥亂反正,恢復開放宗教活動場所,對「文化大革命」以前歷次政治運動中被錯誤批判和處理的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進行了適當安排和處理。利川部分教堂重新修繕恢復,神職人員的地位也得到了匡正明確。

佛教

佛教:東晉咸康年間來鳳建成仙佛寺,利川即有居民前去頂禮膜拜,從此佛教便在利川傳播開來。至清末,利川境內佛寺輩出、佛寺林立。每逢廟會,香客雲集,摩肩接踵,蔚為大觀。可見明清之際,佛教在利川的影響甚大,傳播甚廣,並廣泛滲入到利川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改士歸流(清雍正十三年)之前建成寺廟34座。隨後的幾百年中,因為時局的原因眾多寺廟被毀或是占用。2008年經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批覆同意,湖北利川市白雲寺重建工程破土動工。建成後的白雲寺是利川市第一家合法佛教活動場所。

民族

利川古稱「蠻獠雜處」、「蠻夷雜處」或「苗蠻雜處」之地,長期屬於少數民族集居區。從唐至明,封建王朝曾先後對西南少數民族實行羈縻州縣和土司制度。明洪武初年,開始在少數民族地區設屯置所,舉辦儒學,「文武相維,土流間用」。至明末,境內共有支羅、官渡、硃砂、馬橋、木棧、孫家、九渡、三渡、忠孝、馬道、松木、元里、中壩、擂鼓、太平等屯10餘處,逐漸衝破了長期形成的「蠻不出境、漢不入峒」的禁錮。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支羅土司黃中反明被平,改流置支羅所。明萬曆十四年(1586),龍陽垌土司歸流,編籍萬縣。清雍正十三年(1735),境內所存施南、忠孝、忠路、建南、沙溪等5土司全部改土歸流,次年置利川縣。至此,結束了境內土司制度的歷史。以上重大政治變革及所發生的重大戰事,不同程度地促進了境內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也使境內的民族構成發生了變化。民國時期,境內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業已形成。長期居住在境內的少數民族以土家族、苗族及侗族為主,舊時統稱為「本地人」或自稱為「土家人」、「苗家人」和「侗家人」,各自地小集居的範圍內保持着自己的一些民族風俗和習慣。解放後,人民政府認真貫徹執行黨所制定的各項民族政策,1956年10月,國務院批准認定土家族是我國的一個單一的少數民族。有關部門和單位並於1958、1980、1982年先後在境內進行了三次民族成份調查。境內長期居住着土家、苗、侗、壯、藏、畲、白、蒙古、彝、滿等11個民族。至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全境共有人口680594人。其中土家族199962人,占總人口的29.4%;苗族50414人,占總人口的7.4%;侗族和其他少數民族1368人,占總人口的0.2%,各少數民族共計251744人,占總人口的37%。少數民族聚居區所占面積3100平方公里,占全境總面積的67%。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總人口814640人,其中少數民族376853人,占總人口的46.2%,其中土家族311558人,占總人口38.24%。苗族60906人,占總人口的7.48%,其他少數民族4389人,占全市總人口的0.54%。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戶籍人口89.91萬人,少數民族53.22萬人,占總人口的59.2%,其中:土家族47.13萬人,占52.43%;苗族5.46萬人,占6.07%;蒙古族0.22萬人,占0.25%;其他少數民族人口0.41萬人,占0.45%。至2011年底,全市有民族貿易企業117家,有民族中小學15所。

交通

利川交通條件便利。318國道,宜萬鐵路和滬渝高速橫貫全境,渝利鐵路動車組2013年12月29日已通車、利萬高速公路已全面動工,市城東距恩施機場、西距萬州機場均只有一個多小時的路程。

到2010年底,全市通車總里程將達到4205公里,全市575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村村通公路,包括國省縣鄉道代通,224個村公路實現了硬化或黑色化。境內的G50滬渝高速、318國道是連接東西部的重要交通要道。246省道,(利川--奉節)_公路起於利川城區,止於重慶奉節交界的土地埡口,全長65.54公里。248省道(湖北利川--湖北咸豐--湖南龍山)連接利川咸豐兩地。236省道貫通利川 重慶石柱兩地。宜萬鐵路和正在修建中的渝利鐵路是滬漢蓉高速鐵路的一部分。2009年11月30日,重慶市規劃局正式批覆了萬州至利川高速公路(利萬高速)規劃選址。這條高速公路全長105公里,將成為渝鄂高速公路第三通道,建成後,從利川驅車到萬州只需1.5個小時。利川境內鐵路線長度 60公里,在建 39公里。利川火車站有通往北京、武漢、廣州、成都、重慶、杭州等方向的列車。2013年12月28日,隨着重慶北站開往利川的D2266次在9:10列車的開出,標誌着渝利鐵路全線貫通,利川到重慶的最快只需2個半小時。利川從此搭上了陸上航班。

城市建設

2006年,市域生產總值達36.6億元,年均增長8.9%;三次產業結構從2003年的42.3:32.7:25.0調整為39.2:35.7:25.1。一是四大工業支柱初顯活力。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1.5億元,年均增長13.0%,其中,能源、醫藥、建材、食品等支柱工業實現增加值1.8億元。工業園區建設起步較好。二是農村經濟發展勢頭強勁。預計實現農業增加值14.33億元,年均增長4.5%。煙葉、畜牧、茶葉、藥材、蔬菜、林果等六大主導產業輻射作用進一步增強。制定了新農村建設規劃,14個示範點建設穩步推進。三是旅遊熱市格局初步形成。騰龍洞第一期工程順利竣工;到2006年,可實現旅遊收入 6000萬元;旅遊資源開發保護和旅遊市場秩序逐步規範。

2003-2006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9億元,共實施71個重點建設項目。宜萬鐵路利川段路基工程、橋墩已分別完成70%、100%,隧道已貫通20.3千米;滬蓉西高速公路利川段已完成土石方560萬立方米、橋樑下構 9.8萬立方米,貫通隧道8.1千米;完成了城網改造、天然草場植被恢復、香連藥業GMP異地改造等項目;啟動了龍橋電站、城區垃圾處理場等項目建設;齊岳山風力發電項目特許招標。財政金融平穩運行。2006年,可完成全地域財政收入3.95億元,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53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6.5%、8.4%;實現財政支出4.67億元。安排5697萬元支持企業改制,並安排2205萬元資金消化了鄉鎮歷年的財政赤字。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到27.3億元,貸款餘額達到12.4億元。共簽訂招商引資合同49個,實際到位資金6.22億元;直接利用外資79.7萬美元;出口創匯企業達到6家,累計實現外貿出口額218萬美元。

利川市轄14個鄉、鎮、辦事處、開發區(設有民族宗教事務辦公室),575個村,6830個村民小組,234100戶,823340人。有土家族、苗族、侗族、壯族、藏族、畲族、白族、蒙古族、彝族、滿族等11個民族,人口376853人,占全市總人口的46%。其中:土家族311558人,占全市總人口的38%,苗族60906人,占全市總人口的7%,其他少數民族人口4389人,占全市總人口的0.5%。全市有民族貿易企業54家,民族特需用品生產企業2家(民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民族鑄造廠)。有民族中小學14所(民族中學11所,民族小學3所),在校學生17090名,教職工941人。

名優特產

黃連

利川黃連,唐代即為貢品,是傳統名貴中藥材。人工經營始於唐,興於宋,發展於元明,清時已成藥農主業。晚清時,利川建南土司連農祝庭槐通過黃連屯集,一次交易換回白銀十二擔。

利川屬雲貴高原的東北延伸部分,為大巴山系余脈,武陵山系西北部。具有亞熱帶濕潤性季風帶多種氣候類型。多雲、寡照、冷涼、高濕的氣候蘊育了種類繁多的動植物資源,為黃連的種植生長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是黃連重要原產地之一。2003年利川發現野生黃連居群,最大一株乾重470g,是從古迄今名符其實的「黃連王」,為中藥絕世珍品。

全市15個鄉鎮辦事處,有14個鄉鎮出產黃連。黃連主要產區有建南、汪營、忠路、謀道、佛寶山等五個鄉鎮區。全市種植黃連的村有110個,村民小組970個,農戶3萬多戶。黃連常年留存面積在10萬畝以上,年產量3000噸以上,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一半以上。產業總收入5億元,其中3萬餘戶連農年總收入超過1億元,戶均收入3300元,占藥農家庭現金總收入的60%;利川黃連專業性企業16家(含專業合作社),資本總額達5000萬元,資產總額超過2億元。香連藥業為中成藥生產企業,其「香連片」已列為國家應急藥品儲備品種。全市黃連產業基本形成種植、加工、銷售和中成藥生產的產業格局。

發展

2003年、2007年利川市政府成功舉辦了兩次全國性《中國利川黃連論壇》,提高了「利川黃連」在國內外的知名度。2004年,利川黃連「原產地域保護」獲國家質監局批文。2009年,國家廣電局、湖北電影製片廠在利川拍攝了《黃連豐產栽培技術》科教片,並在全國展播。2010年,「利川黃連」地理標誌集體商標獲准國家工商局註冊。2010年和2011年,經中國中藥協會組織專家現場考察評審後,分別授予利川市建南鎮「中國黃連第一鎮」和利川市「中國生態黃連之鄉」稱號。2004年、2007年、2011年,「利川黃連」連續三屆獲省級名牌產品稱號。2011年「利川黃連」獲全國區域農產品百強品牌,品牌價值為6.53億元。2012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中藥協會授予利川市「道地藥材保護與規範化種植示範基地」縣市稱號。

利川是黃連種子貯藏、精細育苗、生態栽培技術等系列科學研究原創地。著名藥學專家徐錦堂被利川連農尊稱為「黃連之聖」,其在我市佛寶山創造的「林下栽連」和「黃連精細育苗」即黃連「生態栽培技術研究與運用」科技成果2004年通過國家鑑定,並在全市推廣。黃連GAP2006年10月通過現場驗收。稻連輪作高產栽培單產最高628Kg,是全國平均單產的4倍,創世界高產紀錄。利川自主研發了已獲國家專利的全國首台黃連自動化加工設備,改變了傳統的煙熏火燎加工方法,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黃連產品質量;與中南民大聯合攻關黃連生物農藥開發,與華農聯建「黃連產業研基地」和黃連獸藥聯合開發,與武大聯合開展黃連葉、花新食品開發,在黃連品種選育繁育、生態高產栽培、機械加工、精深產品研發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十二五」期間,利川將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基地為基礎,以企業為龍頭,以科技為支撐,以品牌為戰略,加快推進黃連產業化建設,到2015年,建成黃連基地12萬畝,年產量達4000噸以上,黃連產業總收入10億元以上。

壩漆

壩漆為漆中之王,因其中心產地在人頭山而得名。人頭山,山巒起伏,雲多霧密,雨量充沛,自然條件獨特,適應漆樹生長。

壩漆中優良品種有「陽崗大木」、「陽崗小木」兩個品種,其質濃厚,色艷金黃,氣味芳香,抓木力強,燥性好,含水量少,活性強,丙酮粉末較多,成膜較一般生漆堅實,漆酚高達75%以上,最高可達82%,乾燥在23~25小時之間。有白如雪、紅似血、黑如鐵的特點。粘度適用,絲頭長,回彈力強。其味道特具酸強。漆膜堅實黑亮。有一首民謠反映出壩漆特點:「壩漆清如油,照見美人頭,搖起虎斑色,提起釣魚鈎」。它耐久、耐熱、耐油、耐溶劑、耐化學介質腐蝕,具有優良的絕緣性能和防滲性能。漆器入土,千古不朽。古代,常用壩漆裝飾宮殿、廟宇、棺槨、器皿,今又是冶金、造船、石油、紡織、國防軍工、化工、電器、採礦的重要原料或塗料。壩漆生產歷史悠久,光緒時產品已遠銷日本。解放後的1952年,政務院總理周恩來親筆題詞「壩漆名冠全球」贈與壩漆之鄉,勉勵漆鄉人民努力發展壩漆生產。其生產規模逐步擴大,生產水平不斷提高。

1975年相繼建立起壩漆研究所、壩漆職業中學和壩漆林場,並與縣科研、林業、土產、貿易等部門密切配合,在選址、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進行了有效的研究與試驗。1976年創建咸服、毛興、共和3個萬畝漆林基地。1983年5月13日,日本貿易促進協會,關西本部訪問團騰田五郎一行7人來壩漆產地進行實地考察,自稱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全鄉現有壩漆資源1.32萬畝,年產壩漆273.6擔。

蓴菜

蓴菜又名蒪菜、馬蹄菜、湖菜等,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鮮美滑嫩,為珍貴蔬菜之一。蓴菜含有豐富的膠質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常食蓴菜具有藥食兩用的保健作用。我鄉有悠久的蓴菜栽培歷史,現有面積5000餘畝。

山藥

團堡山藥,屬日本薯蕷優質品系,藤蔓植物,皮薄,肉質凝白,氣味清香,口感滑爽、咀嚼後無木質纖維渣,具「益腎氣、健脾胃、止泄利、化痰涎、潤皮毛」的功效。現代藥學營養學分析顯示,利川山藥含豐富的澱粉、維生素、膽鹼及礦物微量元素,尤含豐富粘蛋白,是潤養身心、營養保健價值極高的食藥兩用綠色植物資源。

2007年,利川山藥成為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08年,利川山藥產地被國家綠色食品中心認定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2009年,利川山藥獲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同年,在農業部信息中心舉辦的首屆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論壇上,「利川山藥」的品牌價值為2.32億元;2010年,「龍船水鄉」牌利川山藥獲國家有機轉換食品認證;同年,「龍船水鄉」牌利川山藥被選定為上海世博會專供產品,在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成功簽約160萬美元。

茶葉

利川是茶葉原產地之一。早在1200年前茶聖陸羽《茶經》里即有記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今宜昌、利川、奉節一帶)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今利川毛壩鄉等地還有數百年的古稀茶樹。

利川茶樹栽培歷史悠久。「此茶生來出霧洞,弟兄結拜在虛空,今夜茗茶同飲後,品居滿園輔朝中」,相傳此為明成祖朱棣受貢親賜產於利川市忠路鎮鬱江河畔的霧洞佳茗,此後利川茶葉曾盛極一時,素有「霧浮烏洞托彩霞,雲歸洞口產茶佳」之美稱。

從1986年撤縣建市起,歷屆市委、市政府把茶葉列為我市重點支柱產業來抓,茶園面積逐年增加,全市茶葉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到2012年茶葉種植面積達到15.3萬畝,茶葉總產量9200噸,產值3.2億元。重點產茶區的毛壩鄉是湖北省十大茶葉名鄉鎮和生態農業示範基地、中國名茶之鄉。

利川現有茶葉加工企業132家,其中龍頭企業有15家,從事茶葉加工人數3500人,廠房面積26萬平方米,年加工能力1.5萬噸。已註冊商標品牌有「星斗山·毛壩宜紅」、「霧洞」、「星斗綠嶼」、「富硒山」、「玉洞春」、「杉王」等。產品遠銷美國、韓國、東南亞、歐盟等國家和地區。

2012年9月,利川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關於突破性發展茶葉產業的意見》,並成立了「利川市茶葉局」,主抓茶葉產業。根據利川市農業「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全市生態茶園總面積達到20.5萬畝,茶葉產量達到2.5萬噸,實現產值4.25億元;培植壯大龍頭企業,組建利川宜紅集團,進一步打造茶葉精品名牌;建成3-5個茶葉專業鄉鎮;改良品種,提高種植和加工技術,提高產業科技含量,以茶葉內在品質樹立專業品牌;建立長效機制,扶強企業,形成大產業和利川農業與觀光旅遊業有機結合,服務一方經濟。

柏楊豆乾

利川柏楊壩出產一種五香豆乾。這種豆乾薄如紙片,色如檸檬,香有餘味,獨具特色。其加工製作工藝不用食鹽、滷水、石膏,將大豆磨成豆花,倒在方塊模型中壓縮後,用文火烘乾,噴撒香料即成。別的地方也試用這個方法製做的豆乾,沒有柏楊豆乾的特色,原因是柏楊壩有一股泉水,清涼甜爽,四季涌流,只有用這股泉水製成的豆乾才有色、香、味、形獨具的特色。人們把這股泉水稱作「神水」。相傳,清康熙年間,當地官吏進京以柏楊豆乾為貢品,被朝廷賜賞為「深山奇食」 。

目前的生產廠家有利川市柏楊沈記好吃婆食品廠、康美公司等。

魔芋

團堡魔芋是適宜山區栽植的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塊莖狀經濟作物,以其味鮮美,在化工、醫藥、印染紡織等方面具有廣泛用途,是多年草本植物,其食用部分是植物地下球形塊莖,其主要成份是葡萄甘露聚糖,並含有十多種人體必須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天然的綠色纖維食品。團堡魔芋作為保健食品,具有減肥作用;作為食療食品,可預防多種疾病;還可作為凝膠食品。魔芋的初加工產品為芋角,精加產品為精粉,食品有魔芋糕、魔芋絲及片、丁等,現已被消費者所共識。團堡鎮擁有魔芋種植面積1萬畝,年產量2萬噸,產值400萬元,其初加工產品(芋角)是日韓等國指定的加工基地暢銷國內外市場。;[5]

榮譽名片

利川市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利川市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

利川獲得「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遊示範區」稱號

利川榮獲」國家首批綠色能源示範縣」稱號

利川成功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

中國舞協驗收利川創建「中國歌舞之鄉」工作

利川榮獲2009年度全省旅遊發展先進縣市

利川順利通過創建湖北省衛生城市檢查驗收

利川榮獲「中國水杉之鄉」稱號

利川選手榮獲全國第六屆原生態民歌大賽優秀演唱獎

利川榮獲 「現代物流推動城市發展」特別貢獻獎

利川成功創建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省級示範市

利川被確定為國家級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試點市

利川榮獲武陵山區第二屆土家擺手舞大賽金獎

利川兩村入選湖北首批「宜居村莊」

謀道成功創建湖北旅遊名鎮

利川創建省級服務標準化試點成功

利川獲全省疾病預防控制「強基工程」先進縣市稱號

利川成功創建3個全國綠色食品基地

利川獲省「紀檢監察組織建設示範單位」稱號

利川成功創建全省人口計生綜合改革示範市

利川榮獲「全省生育文明建設先進市」稱號

民風民俗

利川古隸巴國, 秦漢為南郡蠻地」。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及古時相對封閉的地域特色,使這裡保留着濃郁的民族風情。利川是世界優秀民歌<龍船調>的故鄉,是八百里清江的發源地。這裡巴楚文化水乳交融,民族風情濃郁。利川是中國體育先進縣市,承辦過湖北省第四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近年來,利川先後舉辦了首屆中國利川民歌藝術節、「龍船調的故鄉」經濟文化交流開幕式大型文藝演出等;2005年8月與深圳寶安聯合舉辦了《同唱龍船調》大型文化交流活動。

耍鑼鼓、吹手引子

市各地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時廣為流行。耍鑼鼓引子有將軍令、長槌、過河橋、雙冒頭、八字調含荷排引、繞棺行、[[公母榫、翻山引、鬼挑擔、黃鼠狼、哭嫁、媽媽娘、拜堂等,曲調豐富、變化多端。紅喜多用七字調,明朗歡快。白喜(喪事)多用八字調,低沉鳴咽。 角吹

主要有三種:端公的神角,受時空限制,要求一口氣吹出24個啊伙餵;道士的海角夾在鑼鼓中發出轟音,加強了低沉悲哀的氣氛;劁匠的羊角,由於大小、長短、哨子軟硬不同,可以吹出多種曲調,可獨吹、亦可合吹 ,不僅具有行業性,也具有娛樂性。常吹的曲調有鷹閃翅、懶翻身、三聲半、七聲半、八聲、道謝角、自由角。常吹的歌曲有《點兵歌》、《洛陽橋》、《十把扇子》、《對河有個王么妹》等。

民歌

薅秧、鋤草有薅秧歌和薅草鑼鼓,放牛有山歌,相愛有情歌,出嫁有民歌哭嫁歌,死人有孝歌,石工、扛工、土工、船工,有相應的號子。

土家人有自己的語言。「畢茲卡」是土家人的自稱,「舍巴」指擺手舞。土家人的語言豐富:象父稱爹(讀「的」),母稱「奶子」,岳父、岳母稱老丈(讀「灶」)、老丈母等。

「毛古斯」舞

「毛古斯」,土語為「拔步長」,是老公公的意思 。它是土家族紀念祖先,開拓荒野,捕魚狩獵等創世業 跡的一種古老舞蹈。形式風格,異常古樸、別致。每逢 過年節跳擺手,都要跳這種古老的舞蹈。

「毛古斯」舞跳演「毛古斯」,需十五六人組成,為首的祖輩叫 「拔步長」,其他的是小輩兒孫。這樣就組合成一個家 庭。無論輩份高低,渾身都得用稻草、茅草、樹葉包紮,甚至臉面也用稻草樹葉遮蓋住,頭上還要扎五條大棕 葉瓣子,四根稍彎,分向四面下垂。跳演至《接親》時,特別要用稻草紮根男性生殖器,夾在兩腿中。觀看跳演的人,沒有誰認為是「醜事」,卻覺得這樣裝扮才真實。

「毛古斯」舞,從動作到內容,都別具一格。演出 自始至終,講土話、唱土歌,形態滑稽,詼詣有趣。碎 步進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擺,渾身顫動。搖頭聳肩, 茅草刷刷作響,全是模仿古人的粗獷的儀態。

跳「毛古斯」的形式,相當自由,不受內容的限制 。可歌可舞,可做遊戲,玩雜耍,翻跟斗,打鞦韆。但 以對白為主體,方式靈活多樣,觀眾也可答話插白。 跳「毛古斯」,規模大者要跳六個晚上,大致以土 家族的歷史、漁獵、婚姻、工作等為內容。融歌、舞、 話為一體的原始祭神戲劇。這一形式在其他民族比較少 見,早已引起國內外戲劇舞蹈家的關注。被稱為古老文 化藝術的「活化石」。

龍船調

《龍船調》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被聯合國 科教文組織評為世界25首優秀民歌之一。原是群眾逢年過節劃採蓮船時常唱的一首民歌,開始人們叫它燈調,又因為歌詞內容是種瓜,所以,人們叫它種瓜調或瓜仁調,在湖北省西南部的利川市柏楊、謀道、汪營一帶傳唱,利川被稱為《龍船調》的故鄉。

旅遊景點

龍船水鄉

龍船水鄉景區原名水蓮洞,位於利川市涼務鄉境內,距城區約10公里。2007年8月,利川市涼霧鄉與湖北經天公司達成了投資3000萬元按AAA級景區標準開發的協議。去年10月景區正式封洞建設,並在全國範圍內招標完成了景區控制性詳規編制工作。 2009年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水蓮洞有旱洞2000米,有大佛洞、觀音洞、舒心泉、樨牛洞等景點,布局合理,錯落有致,景致奇特。水洞5000米是國內最長的水洞,被稱作"天下第一水洞",洞內天柱峽、編鐘峽、鯉魚峽、九曲峽,環環相扣。特別是九曲峽,狹窄而悠長(兩船相交都感困難),顯得格外寧靜謐然,奇特詭譎。洞內次生化學沉積物發育齊全,石柱、石筍、石花、石幔別具一格,或晶瑩如玉,如燦爛如金,或粗如浮圖,或細如粉絲,各種景物維妙維肖,猶如一座富麗堂皇的地下宮殿。

兩岸青山如黛,畫舫在寬闊的江面隨波蕩漾,沿途,遊客可遠看四周的青山綠樹,可近觀兩岸的田園人家,水鄉風景盡收眼底。船上可坐可躺,可娛樂、可嬉戲,一江春水一江歌之餘,遊客還可以到水面體驗一回精彩紛呈的水上遊樂項目。

騰龍洞

騰龍洞不但是迷人的,它也是深沉的,它負載着自遠古至今的文化沉積任世人感嘆;騰龍洞不但是雄奇的,它也是秀美的,它像一個大手筆書寫的驚嘆號豎立在鄂西大山里,抒發着大自然的無窮奧妙和神力的無窮造化。騰龍洞風景名勝區,位於鄂西南邊陲城市---利川市,屬大巴山與武陵源交匯部,地處清江的發源地,距利川市城區6.8km,是恩施自治州土家族、苗族兒女的聚居地,山清水秀,如詩如畫。

特點

瑰麗奇險的自然景觀

騰龍洞景區由水洞、旱洞、鯉魚洞、涼風洞、獨家寨及三個龍門、化仙坑等景區組成,整個洞穴系統十分龐大複雜,容積總量居世界第一,是中國旅遊洞穴的極品,2005年10月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中國最美的地方"。騰龍洞以其雄、險、奇、幽、絕的獨特魅力馳名中外。洞口高72m,寬64m,洞內最高處235m,初步探明洞穴總長度59.8km,其中水洞伏流16.8km,洞穴面積200多萬m2。洞中有5座山峰,10個大廳,地下瀑布10餘處,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水洞旱洞相連,主洞支洞互通,且無毒氣,無蛇 蠍,無污染,洞內終年恆溫14-18℃,空氣流暢。洞中景觀千姿百態,神秘莫測。洞外風光山清水秀,水洞口的臥龍吞江瀑布落差20餘米,吼聲如雷,氣勢磅礴。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任重題寫了"騰龍洞"洞名;原湖北省委書記關廣富為水洞揮筆題詞:"臥龍吞江,天下奇觀";原全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馮牧揮毫潑墨"登山當攀珠峰,攬勝應探騰龍"。1988年,經25名中外洞穴專家歷時32天實地考察論證:騰龍洞屬中國目前最大的溶洞,世界特級洞穴之一。198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審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9年又命名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由於騰龍洞的宏偉蓋世,海軍69l艇被中央軍委命名為"利川艇",騰龍洞以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宜人的氣候條件,是旅遊、療養、探險、地質考察的理想之地。2008年5月,騰龍洞榮膺國家AAAA級景區,2011年9月,騰龍洞被評為"靈秀湖北十大旅遊名片"之一。

中國最大的原生態洞穴劇場

景區內有斥資近3000萬曆經4次改版打造的全國最大的原生態洞穴劇場,由國內頂級導演精心編排的以土家文化為背景的大型情景歌舞《夷水麗川》,配以數字電腦燈、霧森、升降舞台、移動吊腳樓、廊橋、水中龍船等,讓您在感受騰龍洞震撼之美的時候,還可領悟到原始而又古老的鄉土歌舞風情並與之同樂。全方位的舞台美感效果,大氣磅礴。

夢幻萬千的大型激光水秀

景區投資4000萬打造的目前全國唯一的激光綜合表演秀,採用目前國內外最先進的技術,配以精心編排的現代歌舞,融合了激光、球幕、水幕、噴泉、火焰、霧凇、電腦燈、音響等多種元素。高科技手段的全新融入,虛與實的完美融合,為您呈現出一幅幅美輪美奐震撼難忘的畫面。

榮譽

"騰龍洞"容積總量世界第一

中華第一溶洞-騰龍洞

騰龍洞---利川的,中國的,世界的

湖北人的驕傲-中國最美的地方、歡迎您

不僅是中國最大的,也許世界最大的溶洞

如果在地球上看到比"騰龍洞"更大的洞穴,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鄭重承諾給予100萬巨額賠償

2005年10月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的地方"

大水井

大水井景區是國家級AA景區,座落於世界優秀名歌之一《龍船調》的發源地--利川市柏楊壩鎮。整個建築群由李亮清莊園、李氏宗祠、李蓋武莊園三部分組成,它像一首由土家嗩吶、木笛、葉笛、鑼鼓加西洋長號奏出的三部曲,演繹着一個家族的榮與辱,興與衰,凝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文化史。

建築群共占地2萬餘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2萬平方米,共有24個天井,200餘間房屋。建築時間由明末直至1949年,先後長達300餘年。整個建筑北望齊岳大山,南靠寒池高嶺,東攬尖刀古觀,西控九龍雄關;高大的城牆與瓷嵌交相輝映,西式的柱廊與吊腳樓並肩媲美,雄奇的山峰與神秘的幽谷上下呼應,傳奇的故事與如畫的現實傳承交融。200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杉王

利川謀道鎮生長着一棵古老蒼桑、龍骨虬枝、高大挺拔的水杉樹,樹高35米,胸徑2.5米,冠幅22米,樹齡達600多年。它是世界上樹齡最大、胸徑最粗的水杉母樹。

在一億三千萬年前,水杉誕生於北極圈,後來逐漸分布到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第四紀冰川過後,人們只見過從地層中發掘出來的水杉化石,為此,植物學界宣布水杉在地球上已經絕跡。1941年,國民黨中央大學干鐸教授首先發現了這棵古樹,後經植物學家胡先驌、鄭萬鈞教授鑑定為水杉,並於1948年發表了《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種》論文,推翻了「水杉早已滅絕」的定論,一時轟動世界植物學界。這棵古樹就被稱作「天下第一杉」、「植物活化石」、「世界水杉爺」、「水杉王」等。

謀道水杉樹的發現,被稱為二十世紀植物學上的最大發現,利川也成了國內外公認的「水杉之鄉」。現在,利川擁有水杉母樹5740棵,每年產籽1000公斤左右,為世界稀有珍品,先後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植物學家親赴利川考察引種。水杉樹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傳播友誼的使者。1972年,周恩來將2公斤水杉種子贈給金日成,表達中朝友好情誼;1978年2月,鄧小平贈給尼泊爾人民2棵水杉苗,並親手種在皇家植物園,尼泊爾人民選它作「尼中友誼樹」;1972年尼克松以美國總統身份首次訪華後,把自己心愛的遊艇命名為「水杉號」,以此紀念中美關係友好的開端;鄧小平同志1992年初春南巡時,在參觀深圳仙湖植物園時說:「有一種古代樹種,叫水杉,現在全國都有了,有一棵很大的,在三峽附近。」當年,郵電部發行了一枚水杉郵票。這棵「水杉王」既是中國的國寶,也是世界之寶。近50年來,各國研究此樹發表的論文、著述達700多篇(部),獲得博士學位的專家有76人,每年有不少中外遊客前來觀光考察。 

魚木寨

魚木寨位於利川謀道鎮境內,1995年公布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景區面積20平方公里,是一個自然村。據傳,魚木寨曾名成家寨,古代馬、譚兩大土司連年征戰。譚土司困守山寨,馬土司久攻不下。一日,譚土司從山寨上拋下活魚無數,馬土司見魚興嘆:吾克此寨,如緣木求魚也!"魚木寨"由此而得名。寨內有古墓群、古碑林、古棧道、古寨門、古習俗等文化特徵。寨上石碑數以百計,古墓有碑、路口有碑、峰頂有碑、叢林有碑。碑有塔式、牌坊式、牌樓多層式、圈頂式、平臥式等多種造型。

石雕精湛,品種繁多,人物、花卉、圖案皆有,人物雕刻皆取材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實為稀有藝術珍品。

現遺存lO座清代碑墓,碑高5米以上。最大的是建於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成永高夫妻墓,三門二進,占地100平方米。墓前碑高5.2米,寬5.3米,刻有花鳥人物90餘幅。碑林中的"雙壽居"集馬派雕刻藝術之大成,幾百名工匠雕鑿了三年,雕出了6出戲劇故事中的500多個人物造像。寨內有100餘戶居民,大都是土家族,至今仍保留有完整的古代土家人生活、飲食、婚喪、建築習俗。男女能歌善舞、熱情好客;姑娘愛繡"花襪底",做"布涼鞋";男子善飲苞谷酒。具有土家風味的"甜酒糯米湯圓"、"陰米子"、"土臘肉"、"合渣"至今仍為人們的主要飲食。寨內以木建築為主,石與石、木與木、木與石之間的結合,均用古老巴國傳統的營造方法,以榫頭相聯,陰陽相扣。有關專家考證後認為,魚木寨堪稱世界土家文化的遺留中心。

佛寶山大峽谷

佛寶山大峽谷漂流風景區位於國家級生態農業旅遊示範區佛寶山生態旅遊區境內,是星斗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東距利川市城區30公里,距G50滬渝高速公路汪營(佛寶山)出口僅7公里;西與齊岳山對峙,下為清江龍洞溝出口;南與麂子寨呼應;東北為汪營平壩。景區由高洞岩瀑布群觀光遊覽區(漂流上游起點處)、大峽谷激情漂流區、土苗風情休閒遊樂區組成,開發核心總面積44.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50米。佛寶山屬於巫山余脈,是清江和鬱江"兩江"的發源地,境內山峰逶迤,峽谷巍峨,水源豐沛、森林茂密,森林覆蓋率在90%以上,是湖北西部著名的天然氧吧;全年最高氣溫27℃,夏天平均氣溫23℃,是渝東鄂西著名的避暑聖地、"中國西部涼城"。同時,這裡植物資源異常豐富,是"世界蓴菜之都"和"中國黃蓮之鄉"。

利川佛寶山大峽谷

佛寶山大峽谷激情漂流是佛寶山生態旅遊區的核心項目之一,是最具參與性、體驗性的旅遊項目。漂流河道青崗河發源於佛寶山月琴壩,位於佛寶山東南邊緣,屬木壩河上游,終點為忠路鎮永興村,河道全長5.8公里,落差165米,河道上游為1100萬立方米的佛寶山天然湖泊,湖水湛藍、潔淨。漂流峽谷內峰巒疊翠,奇峰聳立,峽谷幽深,植被茂密;河道中怪石林立,碧水幽幽,飛瀑成群,風光迷人。佛寶山大峽谷漂流以其充足而安全的水源保障、原始幽深的峽谷風光、雄偉壯觀的瀑布群落、淳樸濃厚的土苗風情而彰顯出與眾不同的特點。它集漂流休閒運動、峽谷探險穿越、森林康體娛樂、瀑布景觀觀賞、土苗風情體驗等於一體,與佛寶山休閒度假區互為補充,一動一靜,一張一弛,形成動靜旅遊的絕妙搭配。

朝陽洞

朝陽洞景區位於湖北西南邊陲,距重慶萬州區80公里,離利川市城區23公里,距"318"國道干堰塘處3公里,是利川市開發時間最短、最年幼的一個自然景區,也是利川市溶洞景觀最具潛力的風水寶地。從探險開發建設至今不足八年時間。朝陽洞地處利川市南坪鄉朝陽村,加之與洞前歷史古蹟"潮陽寺"相關聯而得名(利川縣誌同治版早有記載)。初步探測考察洞穴長10餘公里,整個洞穴沿齊岳山脈腹部延伸。

朝陽洞屬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特徵,洞內水洞旱洞相連,水隨路轉,路隨景移,景隨洞轉,洞因水活,景因石奇,最具特色的資源有五指石、銀河響水、野生峽和戲樓。尤其是蓬萊仙境大廳--石筍、石柱潔白如玉,給不少遊客留下了難忘美麗的記憶。被譽為鄂西南罕見的溶洞奇觀,特別受到相鄰地區遊客的喜愛。

首期洞內開發1.8km,已經完成景區停車場3000M2,遊客接待中心600M2,規劃可使用土地近20畝,洞內景觀燈光線路2000M,游步道3200M,已經初步完善票務中心、諮詢中心、急救中心、遊客活動中心等基礎設施。洞中可游"聚仙廳",跨"銀河響水",過"野生峽",進"寶德門",觀"蓬萊仙境"。到此一游,會使人體會到滄海桑田的美妙變遷,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窮魅力,讓人美不勝收,樂不思歸。是 "全州文明旅遊景區" ,2009年12月16日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區景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