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判斷力批判》,美學著作。伊·康德著。1790年德文本初版,後被譯為英、法、日、俄等多種文字在各國出版。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64年出版,上卷宗白華譯,下卷韋卓民譯。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分導言和上卷、下卷,其中每卷又包含兩個部分,中譯本約28萬字。上卷為《審美判斷力的批判》,對人的審美判斷力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研究;下卷為《目的論判斷力的批判》,與美學關係不大。上卷的第1部分是《審美判斷力的分析》,分別探討了美、崇高、藝術、天才等問題;第2部分是《審美判斷力的辯證論》,篇幅較短,主要探討了鑑賞判斷與概念無關又離不開概念的「二律背反」的矛盾現象。「美的分析」從質、量、關係、方式等四個方面提出,「鑑賞是憑藉完全無利害的觀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對某一對象或其表現方法的一種判斷力」,「美是那不憑概念而又普遍令人愉快的」,「美是一對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在它不具有目的的表象而在對象上被知覺時」,「美是不依賴概念而被當作一種必然的愉快的對象」,(中譯本第47頁、第57頁、第74頁、第79頁)從而把審美鑑賞與功利實踐和科學認識嚴格區分開來。「崇高的分析」從對象和主體兩個方面進行了研究,認為崇高的對象必須具有人的想象力所無法把握的無限形式,這其中可分為「數學的崇高」和「力學的崇高」兩種類型,前者是體積的無限,後者是力量的無限。在主體方面,當人的想象力和知性因無法把握對象的感性形式而產生痛感的時候,必須求助於至高無上的理性來戰勝對象,從而化痛感為快感。因此,崇高的快感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崇高的根源不在對象而在主體。在談到藝術時,認為藝術是有預想目的的理性的自由創造,它既不同於無目的的自然,又不同於不自由的工藝,因而是一種特殊的「遊戲」。在談到天才時,認為天才具有創造性、典範性、自然性等特點,並認為只有在藝術領域中才有天才。

在康德的哲學體系中,本書是作為連接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的中介環節而存在的。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解釋了認識的必然屬性;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康德解釋了實踐的自由屬性;而本書的任務,則是要完成如何由認識的必然性向道德的自由性相過渡的問題,從而便涉及到了無功利無概念而又具有普遍有效性的審美判斷力。這樣一來,本書便在認識和實踐之間,為人類的審美活動開闢了獨特的領域,因而在美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作者介紹

伊·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國哲學家、美學家,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曾任哥尼斯堡大學教授。一般哲學史著作以1770年為界將他的思想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側重於自然現象的哲學研究,曾發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提出了關於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後期側重於考察人的認識、實踐和情感能力,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等重要著作,建立了自己的「批判哲學」。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1]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書以專著為主,少數是全集、選集,以及在科學上有開創性的論文[2],公認的有很高價值的單篇文學作品。以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為主要對象。

視頻

判斷力批判 相關視頻

《判斷力批判》這世界運作的最終目的是什麼?為了什麼而發展?
《判斷力批判》我們對於藝術的創造,和對於審美都來自先天判斷!

參考文獻

  1. 文獻的概念,豆丁網,2008-11-13
  2. 著作與論文的優勢對比,新浪博客,201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