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初登潿洲島(龔保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初登潿洲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初登潿洲島》中國當代作家龔保彥的散文。

作品欣賞

初登潿洲島

我就要動身走了,去茵納斯弗利島,

搭起一個小屋子,築起泥笆房;

支起九行雲豆架,一排蜜蜂巢,

獨個兒住着,蔭陰下聽蜂群歌唱……

這是愛爾蘭文學巨匠、1923年舉世矚目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葉芝名詩《茵納斯弗利島》開頭的幾句。

詩人用簡潔質樸如口語的語言,描寫了自己厭惡人世間爾虞我詐、急切希望去理想中的「世外桃園」茵納斯弗利島定居,過一種平淡簡素、安寧閒逸生活的強烈願望。

今年秋末冬初一日,我們一行三十多人,告別山大谷深、群山綿延的秦巴山區,懷着一種憧憬的心情,遠赴南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向潿洲島奔去。雖然我們和葉芝先生一樣,都嚮往一座島嶼,但我們與他去島嶼的目的完全不同。他是為了隱世,我們卻是為了一睹一座自己平生從未踏足的島嶼迷人的風釆。

潿洲島座落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北部灣海域中部,北臨廣西北海市,東望雷州半島,東南與斜陽島毗鄰,南與海南島隔海相望,西面面向鄰國越南。其島形近似於圓形,東西寬約6公里,南北長約6.5公里,為玄武岩台地,地勢南高北低,總面積24.74平方公里,島的最高海拔79米,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3℃,終年無霜,年平均降水量1297mm,乾濕季明顯,6至9月為雨季。

此島由火山噴發的岩漿堆凝而成,有海蝕、海積及溶岩等景觀,是中國地質年齡最年輕的火山島,也是廣西最大的海島,主要景點有南灣水上運動公園、天主教堂、鱷魚山、石螺口、滴水丹屏和五彩灘等。

我們乘坐的渡輪從北海市出發,經過一個多小時海上航行,到達潿洲島西北部一個碼頭,和其他從祖國四面八方雲集來的遊客,魚貫而行出了船艙,走過一條長約300多公尺的長廊,就登上孤懸在大海萬頃碧波中的潿洲島。

潿洲島上的土壤是火山岩經過千萬年風化及海蝕形成的,所以與陸地上土壤差別很大。它既不同於東北的黑土,也不類似於西北的黃土,更不像雲貴高原上的紅土,而是像鐵鏽一樣的類紅土,看上去滿目赭褐,分外醒目。島上的一條條道路,雖密如蛛網,但都彎來拐去,繞來繞去,狹窄曲折,變幻莫測,一會兒沿海岸線延伸,一會兒進村入戶,一會兒穿林過樹,一會兒又上坡下谷……仿佛在跟人捉迷藏一樣,神出鬼沒,讓人捉摸不定。

島上居住的島民共計約有16000多人,以廣東潮汕一帶一百多年前遷居來繁衍至今的客家人居多。因為島上耕地面積有限,資源也很貧乏。他們世世代代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打魚和種蕉為生,收入微薄,生活也算不上富裕。可近些年來,隨着全國旅遊業的蓬勃興起,當地政府瞄準了島上本來就不多的一些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投巨資對它們進行打造和宣傳,吸引了國內國外一批又一批遊客來參觀遊覽和休閒度假,帶動了島上經濟發展,島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得到明顯改善。

南國的天氣,和北方的天氣相差很大。我們未到達潿洲島時,衣褲裡邊都還穿着秋衣秋褲,一登上島嶼,明晃晃的秋陽就照曬得大家招架不住,一上網查看北海市天氣預報,得知這裡的氣溫在二十到二十八九度之間,都趕緊脫去秋衣秋褲及外套,換上薄薄的襯衫或T恤衫,每個人轉眼間都一身炎炎夏日的裝束。

在導遊帶領下,我們乘車首先來到了南灣海上運動公園。

這個海上運動公園形狀極為奇特,酷肖物理學中的電阻單位「Ω」。東、西、北三面環山,南邊一個與更廣大的海域相連的出口。東邊黃沙歷歷、寬闊平坦的沙灘上,遊客眾多,熙熙攘攘,紅男綠女,老少中青,臨海浴風,拍照的拍照,錄視頻的錄視頻,熱鬧繁忙。一條長度足有上百公尺、寬約一米多的木橋向海里伸去。它既是一艘艘帆船與各種遊輪停靠的碼頭,也是運動員及遊客去海上運動及觀光上下船的通道。

我們當中一些人,為了體驗一下在大海上乘風破浪及觀光遊覽的感覺,買完船票後都穿上桔黃色救生衣,紛紛沿木橋登上百米開外碼頭停泊的一艘艘帆船和遊船,在船主帶領下,悠然向水天一色的大海深處奔去。

離開南灣海上運動公園,我們來到天主教堂。

此教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晚清四大天主教堂之一。教堂由法國巴黎外方傳教士動員當地民工於1853年修建,歷時10年建成,主體建築保存較為完好。整座建築主要取材于海底珊瑚沉積岩,運用周密的力學設計建成,是典型的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哥特式教堂,外表高聳的羅馬式尖塔,有着「向天一擊」的動勢,造成一種「天國神秘」的幻覺。教堂高13.5米,長56米,寬17米,全用岩石、珊瑚粒及竹木瓦建造,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教堂內可容納教徒1500人。

它雖然已經歷150多年風風雨雨,飽經滄桑,可如今仍安全穩固如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樣挺立在那裡,渾身古樸凝重,通體意蘊深厚,仰望着星空皓月,遠眺着群山大海,俯視着人間塵寰,如一位歷盡劫波仍初心不改,屢遭磨難依舊壯心不已的先哲,默默向人們傳達着信仰的力量,並詮釋着信仰對於一個人立身行世的重要性,有着強大震撼力。尤其是置身教堂內部,舉目環顧一根根高聳的立柱,抬頭仰視一個個穹形的拱頂,虔誠矚望張臂懸掛在一個高高十字架上受難的耶穌,那種內心深處自然而然油然萌發出的生命要「向上、向天、向高、向遠」的信念,驟然使人的靈魂得到淨化和升華。

從教堂出來,已是下午兩點多鐘,此時秋陽當頭,四野燦亮,離天黑還早,我們就乘車直奔島上最雄偉的自然奇觀鱷魚山。

該山在南灣水上運動公園西邊,長條形,叢林覆蓋,一片蔥綠。因其頭尖身長,背部隆起,且頭部伸進大海,遠遠看去極像一條匍匐在海面上的生猛兇悍的鱷魚而得名。

沿山頂北邊一條綠蔭籠罩、滿是一級級懸掛在崖壁上陡峭石階的林蔭路向下走去,可直達山腳下海邊的火山口。

可行走到半山腰一個不大的四方形觀景台,一座巨大的紫銅雕像赫然呈現眼前。

其是一座男性雕像,只見他氣宇軒昂、目光如炬、峨冠博帶、手捧書卷,昂首挺胸微微側身坐在那裡,背靠青山,面朝大海,仿佛在閱讀思考的同時,觀察體悟着人世間種種千奇百怪的事情,醞釀着一部鴻篇巨製。

他就是中國明代偉大戲曲家、文學家、因《牡丹亭》等不朽劇作名垂青史的湯顯祖。

明萬曆十九年,即公元1591年,湯顯祖因目睹官場腐敗,官員貪贓枉法,胡作非為,憤而向萬曆皇帝奏《論輔臣科臣疏》,觸怒萬曆皇帝,被貶謫赴任徐聞縣典史途中,曾專程搭船來潿洲島遊覽,還創作下一首名為《陽江避熱入海,至潿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的詩:「春縣城猶熱,高州海似涼。地傾雷轉側,天入斗微茫。薄暮游空影,浮生出太荒。烏艚藏黑鬼,竹節向龍王。日射潿洲郭,風斜別島洋。交池懸寶藏,長夜發珠光。閃閃星河白,盈盈煙霧黃。氣如虹玉迥,影似燭銀長。為映吳梅福,回看漢孟嘗。弄綃殊有泣,盤露滴君裳。」

湯顯祖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重量級人物。他的潿洲島之行,無疑給當時還十分荒蕪偏僻的潿洲島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給該島注入深厚的人文底蘊。

到達山腳下火山口,我們立即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但見那一塊塊大如斗,肥如牛,高如駝,駿如馬,重如象……形狀各異,千奇百怪,姿態萬千的巨形礁石,橫七豎八,勾連糾纏,擁擁塞塞,胡堆亂疊在長長的大海邊。

它們都是黑褐色,且渾身孔穴斑斑,罅隙道道,傷痕累累,看上去既像遠古時期古戰場上一個個身穿鎧甲、英勇戰死沙場的士兵,又像一塊塊剛從煉鋼爐里拋出的被高溫燒灼得焦黑的巨型焦炭,沿山腳下海邊從北向南綿延幾公里而去,雄宏奇麗,極為壯觀。與它們朝夕相處的海水,從海里湧上來,不停衝擊着它們,碰撞着它們,宛若海神揮動着白練為它們歌舞,又似頑皮的孩童和它們嬉戲。

這些巨大的礁石,都是億萬年前海底火山噴發出的岩漿冷凝後,被海水長期沖刷、撞擊、切割、腐蝕形成的,令人由衷地感嘆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天地萬物的力量,竟是如此強大,如此令人不可思議……

麻影降落,夜色暝蒙時,我們結束一天島上行程,入住島北「好旅望海大酒店」。由於一天馬不停蹄的奔波,所有人都已很疲累,於是都安寢休息。

第二天早晨七點多鐘,熹微初現,天蒙蒙亮,一輪鮮紅的朝陽剛剛從大海東邊掙脫海平線升起,照耀得天空和大海一片火紅,我們離開酒店,沿酒店北邊一條通往海邊的小路來到大海邊,專門欣賞大海晨景。

習習晨風中,只見休息了整整一夜的大海,此時像個精力充沛、渾身有使不完力氣的小伙子一樣,躁動不已,沒一刻兒安寧。一波波、一層層、一疊疊姿態不同,高低不一的波浪,源源不斷從碧沉如玉的大海深處走來,湧上岸邊沙灘和陸地。有的在岸邊沙灘和陸地上化成白色泡沫後立即退回大海,有的在岸邊沙灘和陸地岸上激起高高浪花後又掉頭返歸大海,一次次這樣不知疲倦地奔跑着,狂舞着,嚎叫着,無休無止。我禁不住從這裡看到雨果《海上勞工》中的海,看到傑克·倫敦《海狼》中的海,看到海明威《老人與海》中的海,還看到詩人艾青《礁石》中的海……

這些偉大的文學巨匠,將人類命運與大海聯繫融匯在一起,用思想和文字,向全人類展現出一個多麼富有文化意味、生命意識、美學價值的海世界,從而讓人類對大海產生百種敬畏,千種依戀,萬種仰慕。

接照行程安排,我們今天所有人自由行動。也就是說,今天旅行社不帶領大家統一出行,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意願,可任意選擇島上自己想去的景點遊玩。

上午十點多鐘,我們一行幾人來到石螺口。

這個景點位於潿洲島西部,屬于海岸地貌,風暴事件和地事件趁沉積極為豐富。沿岸火山岩、海蝕岩繁多、奇特、怪異。海灘西北部一塊名為「望夫石」的海蝕岩,似一位身背嬰孩的美麗少婦,久久站立在高高的海岸上,痴情盼望着出海打魚的丈夫歸來。

沿着這裡平緩綿長的海岸線往南走不多遠,就是「滴水丹屏」景點。

滴水丹屏的形成,堪稱中國火山景觀的奇蹟,岩石形成的懸崖峭壁,是海蝕地貌,裸露的岩層紅、黃、紫、綠、青五色相間,紋理異常清晰,崖頂之上藤樹纏繞,紅花綠葉倒掛崖頭,展現出旖旎多姿的色彩,取名「丹屏」。巨崖岩層上長年涌動着水珠,不斷向崖下滴落,取名「滴水」,「滴水丹屏」遂以得名。

遊覽完島上主要景點,我們決定去島民的香蕉林看看,於是就欣然前去香蕉園走了一遭。

香蕉是潿洲島上島民們主要經濟來源,大多數人家一年四季吃喝穿戴所用的開銷,全靠香蕉換來的錢支應。

可以說,香蕉是他們的「衣食父母」。故而,島民們種植香蕉都十分熱情和經心。島上只要是可墾植、可耕種的地方,都被他們種上香蕉樹。田野山坡,房前屋後,甚至路邊道旁,隨處都可見到它們的身影。

那一棵棵、一株株、一根根葉片油光碧綠、寬大如扇的香蕉樹,飽含南中國特色和風韻,在陽光下成長,在海風中搖曳,姿態婀娜,清香四溢,極富詩情畫意。

特別是那一串串或長或短,或大或小,皮色青翠的香蕉串,懸掛在蕉樹下,垂拂在蕉葉間,有的一米多長,有的兩三尺長,粗可盈抱。密密麻麻的一個個彎弓形香蕉,層層疊疊、挨挨擠擠生長在上面,個大肉厚,豐腴飽滿,壓得一棵棵蕉樹向地面彎下身去,豐收在望,十分惹人喜愛。以致我們這些長期生活在黃土地上,從來沒見過這南國蕉田景象的北方人,都激動地與它們站在一起拍照合影。

當天夜裡吃過晚飯,約莫七點多鐘,夜幕降臨,天色微黑,我們再次來到我們下榻的酒店後邊海邊,邊散步邊欣賞夜色下的海景。

大自然真是神奇,此時的大海,一去早起晨光初吐時的喧囂、亢奮和狂躁,沒有了浪花,沒有了嘶吼,更沒有了跌宕,酷像一位哭鬧了一整天已經精疲力盡的嬰兒,擁抱着夜幕,頭枕着星子,沐浴着月華,悄寂無聲地安然入睡。

海面空闊,海風吹拂,一些趕海人打着手電筒,在潮水退去後嶙嶙黑色礁石裸露的海灘上,撿拾貝殼、螃蟹、海參、魚蝦、海螺等大海留下的物品。

他們模糊的身影,恍如一幀幀朦朧含蓄的黑色剪影,粘貼在大海上,使夜幕下靜若處子的大海更加具有魅力…… [1]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