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月 李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初月是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通過對「山上月」和「水上月」的描寫,形象地表現出月光的位置和環境,營造出一種明媚舒暢、迷離幽靜的境界,並從音樂聲聯想到邊塞征戰士卒對家鄉的思念。
原文
李白〔唐代〕
玉蟾離海上,白露濕花時。
雲畔風生爪,沙頭水浸眉。
樂哉弦管客,愁殺戰征兒。
因絕西園賞,臨風一詠詩。
譯文
月亮從天邊升起,漸漸地離開了海面,此時白露正沾濕了花瓣。
風吹得雲朵散亂,像雲朵生出了爪子,沙洲水冷致使寒氣沁濕眉毛。
歌吹彈唱娛樂了人們,卻使得征戰的士兵想起遠在天邊的家鄉。
想起這些我不再西園裡賞月了,面對此情此景,吟誦出這首詩。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玄宗開元三年(公元715年),當為李白存世詩歌中寫得最早的一首詩。寫這首詩的時候,李白正居住在四川故鄉。安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記載:「此詩及以下四首,約作於本年(指開元三年)前後。李白時居故里清廉鄉(一作青蓮鄉),其地唐時屬劍南道綿州昌明縣,五代以後改為彰明縣,今屬四川江油縣。」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山上月」和「水上月」的描寫,形象地表現了月光的位置和環境,營造出一種明媚舒暢、迷離幽靜的境界,並從音樂聲聯想到邊塞征戰士卒對家鄉的思念。此詩語言清新,意境清幽。
詩的開頭「玉蟾離海上,白露濕花時」兩句描繪了初月的倩影,和月光下的花朵,夜色籠罩下彼此輝映,如同戀人般呢喃細語,營造出一種迷離幽靜的意境。
「雲畔風生爪,沙頭水浸眉」兩句的景色描寫極為精彩,微風吹動白雲,讓白雲也生出了爪牙;沙頭的流水不經意漫上了岸邊的草坪,看似靜態的事物寫得靈動活潑。「樂哉弦管客,愁殺戰征兒」兩句,出句是環境描寫,遠處的客船上管弦清越,歡聲笑語,是一幫人在做長夜之飲;對句寫那些戍守邊關、征戰沙場的士兵,這音樂讓他們躁動不安。最後「因絕西園賞,臨風一詠詩」寫詩人拒絕游賞西園,獨自來到江邊,看着天上的明月和水裡的月光,迎着溫柔的晚風吟起詩來。
這首詩並非嚴格的五言律詩,但已經非常講究對仗和修辭。中間兩聯「雲畔風生爪,沙頭水浸眉」和「樂哉弦管客,愁殺戰征兒」對仗相當工整。此詩意境清幽,由月亮引出鄉愁,是自古以來眾多文人騷客所追捧的創作思路。因此,在中國,月亮早就和家鄉綁在了一起,有月亮的地方,就會有思家的人。李白的詩,月亮有月亮的皎潔美,山水自然有山水的清新美。
簡析
《初月》是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通過對「山上月」和「水上月」的描寫,形象地表現出月光的位置和環境,營造出一種明媚舒暢、迷離幽靜的境界,並從音樂聲聯想到邊塞征戰士卒對家鄉的思念。此詩語言清新,意境清幽,詩中月亮有月亮的皎潔美、山水自然有山水的清新美,由月亮引出鄉愁,非常自然渾成。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