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初夏即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初夏即事》
北宋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絕句

《初夏即事》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繪初夏景物。取景一句一幅。

首句靜景,次句動景,三句放眼高遠,景物稍虛,卻寫出光明、溫暖和特殊的香氣--麥氣。結句寫另一景,綠陰幽草。

此詩取景別致,感受獨特,成獨到意境。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初夏即事》[1]

創作年代;宋

作品出處;《全宋詩》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者;王安石

原文

《初夏即事》[2]

作者:王安石

石樑茅屋有彎碕,流水濺濺度兩陂。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詞語解釋

石樑:石橋

彎碕:曲岸

濺濺:流水聲。唐人李端《山下泉》:"碧水映丹霞,濺濺度淺沙。"

陂:池塘。

晴日暖風:語本唐人薛能《折楊柳》:"暖風晴日斷浮埃,廢路新條發釣台。"

花時:花開的季節,指春天。白居易《寄元九》:"月夜與花時,少逢杯酒樂。"

白話解釋

石橋和茅草屋繞在曲岸旁,濺濺的流水流入西邊的池塘。

晴朗的天氣和暖暖的微風催生了麥子,麥子的氣息隨風而來。碧綠的樹蔭,青幽的綠草遠勝春天百花爛漫的時節。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3]

王安石出生於仕宦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曾隨文 宦遊南北各地,接觸到一些社會現實。對農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因此,年輕時便立下了「矯世變俗」之志,他於二十二歲中進士後,歷任淮南推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東刑獄提典等職,均能體恤民情,為地方除弊興利。北宋嘉佑三年 (1058)任支度判官時,向宋仁宗上萬言書,對官制、科舉以及 奢靡無節的頹敗風氣作了深刻的揭露,請求改革政治,加強邊防, 提出了「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理財原則,但並未引起朝廷的重視。[4]

從文學角度總觀王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餘風作出了貢獻。但是,王安石的文學主張,卻過於強調「實用」,對藝術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他的不少詩文,又常常表現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還有一些詩篇,論禪說佛理,晦澀乾枯,但不失大家風範。

視頻

百家講壇:唐宋八大家-王安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