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廬(漢語成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目錄
初出茅廬[chū chū máo lú]
初出茅廬,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這則成語原指三國時期諸葛亮剛離開他隱居的地方跟劉備去打天下,形容初次出來做事,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剛到工作崗位上,缺乏經驗。其本身結構為動賓式,在句子中可作謂語、賓語、定語。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初出茅廬
- 拼 音:chū chū máo lú
- 注 音:ㄔㄨ ㄔㄨ ㄇㄠˊ ㄌㄨˊ
- 出 處:《三國演義》
成語出處
「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
後人據此提煉出「初出茅廬」這則成語。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成鼎足之勢。劉備在三股勢力中最弱,為了求得生存和發展,他迫切需要招納有才能的人。劉備的手下徐庶和名士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一個人,此人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博古通今善用謀略,是個十分難得的人才。劉備聽了十分高興,親自前往諸葛亮當時隱居的南陽臥龍岡,請他出山共商大計。諸葛亮不了解劉備的為人,想考驗一下他的誠意,便躲着不肯相見。劉備不死心,一連三次前去求見,最終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答應輔佐他打天下。
過了不久,曹操派大將夏侯惇率十萬大軍攻打劉備駐紮在新野的大本營。劉備得到消息後,把寶劍和帥印交給諸葛亮,要他全權調動兵力,迎戰曹軍。諸葛亮料到夏侯惇將於第二天傍晚到達一個叫博望坡的地方,於是命令:趙雲率兵在博望坡誘敵深入;劉封和關平率兵候在城後,一見曹軍進入陣地就立刻放火做信號;劉備率兵在博望山下安營,曹軍一來立刻後撤,見到信號後馬上回頭反擊;關羽率一千人馬埋伏在博望坡左邊的豫山上,見到信號後才許出擊,只攻擊曹軍的運糧部隊;張飛則另率一千人馬埋伏在博望坡右邊的山谷中,見到信號後立刻沖入城中,燒毀曹軍儲存在城中的糧草。 第二天傍晩,曹軍果然到達博望坡,夏侯惇見到趙雲,不禁哈哈大笑,以為諸葛亮不過如此。趙雲佯裝敗走,夏侯惇率軍緊追不捨。劉備出來接應趙雲,也假裝敗走,夏侯惇見狀更是毫不在意,只管猛追。很快,曹軍進入一個一面是山、一面是林的狹長地帶。這時,烏雲遮住了月光,狂風吹過,沙塵飛揚。夏侯惇猛然意識到可能有詐,可是已經晚了,他剛下令停止前進,身後就已經火光沖天,火勢藉助風力迅速蔓延,頓時成了一片火海。曹軍頓時大亂,士兵們爭相逃命,慘叫聲響徹山谷。這時,劉備和趙雲的軍隊掉頭回來攻擊。夏侯惇不敢戀戰,只好率殘部慌忙逃竄,途中又和關羽、張飛相遇。一場廝殺後,曹軍死傷無數,損失慘重,只好撤回許昌。
劉備的軍隊獲得了勝利,士氣大振,眾人對諸葛亮的才能佩服得五體投地。後來有人為此寫了一首詩:「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這首詩稱讚諸葛亮第一次出山就立了一大功。 [1]
成語寓意
初出茅廬這個故事通過諸葛亮剛剛離開他隱居的茅草屋就取得博望坡之戰的勝利,說明年輕人初次參加工作步入社會或剛參加某種工作,缺乏實際經驗,但只要有明確的目標,腳踏實地地干,必然有不可估量的前途。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初出茅廬這個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形容剛出道,比喻初入社會,缺乏歷練。
運用示例
- 近代·李伯元《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那署院一聽他問這兩句話,便知道他是初出茅廬,不懂得甚麼。」
- 近代·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十五回:「三人初出茅廬,於世路上一切事情,都是見所未見,聽了這個,甚是希奇。」
- 現代·魯迅《彷徨·高老夫子》:「那傻小子是初出茅廬,我們准可以掃光他!」
初出茅廬的例句:
1、他必定相當出色,所以初出茅廬,老總就委以重任。
2、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國家而言,這些畫作就如同史書一般重要。
3、我雖然初出茅廬,缺少經驗,卻有一股學習的熱誠。
5、請大家對初出茅廬的社會新鮮人,多鼓勵,少批評。
6、當時我初出茅廬,對行里的規矩根本不清楚。
7、我怕他初出茅廬,為求表現,埋頭硬幹,惹了禍還不知。
8、這個問題對初出茅廬的首相鳩山由紀夫越來越重要。
9、小明雖然才華橫溢,卻沒有料事如神的本事,就初出茅廬的小書童。
10、發現者,尤其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發現者,需要勇氣才能無視他人的冷漠和懷疑,才能堅持自己發現的意志,並把研究繼續下去。
11、在這人浮於事的年代,初出茅廬者切忌好高騖遠,以免高不成低不就。
12、我是初出茅廬,才到這裡工作,請多多關照。 [2]
初出茅廬的成語接龍:
初出茅廬 > 廬山真面 > 面黃肌瘦 > 瘦羊博士 > 士紳名流 > 流風回雪 > 雪泥鴻爪 > 爪牙之士 > 士飽馬騰 > 騰雲駕霧 > 霧慘雲愁 > 愁雲慘霧 > 霧閣雲窗 > 窗明几淨 > 淨幾明窗 > 窗外有耳 > 耳熏目染 > 染蒼染黃 > 黃衣使者 > 者也之乎
參考文獻
- ↑ 初出茅廬(漢語成語)的信息介紹
- ↑ 初出茅廬的例句與接龍小學閱讀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