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雪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雪庵 - 中國作曲家 免費編輯 修改義項名 所屬類別 : 文化人物 劉雪庵(Liu Xuean 1905一1985),原名廷玳,筆名有晏如、吳青、蘇崖,中國近現代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四川銅梁(今重慶銅梁)人,主要作品有《何日君再來》,《流亡三部曲》、《長城謠》等。

劉雪庵早年在成都美術專科學校學過鋼琴,小提琴,並學唱崑曲和作曲。1930年在上海國立音專跟蕭友梅、黃自等學作曲。1936年畢業於該校。抗戰開始,他立即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先後曾在蘇州社教學院、蘇南文教學院、江蘇師範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北京藝術師範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任作曲系教授。學生時期寫有歌曲《飄零的雪花》、《採蓮謠》等。30 年代寫了鋼琴曲《中國組曲》。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劉雪庵

外文名稱 Liu Xuean

別名 晏如,吳青,蘇崖

國籍

中国

出生地 四川銅梁(今重慶銅梁)


出生日期 1905年

逝世日期 1985年

職業 藝術 音樂家 作曲家

畢業院校 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

代表作品 《何日君再來》、《流亡三部曲》、《長城謠》

目錄 1主要經歷 2音樂創作 3創辦刊物 4理論研究 5音樂教育 6作品信息 摺疊編輯本段主要經歷 摺疊人物綜述 劉雪庵 劉雪庵 劉雪庵(1905~1985)原名廷玳。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四川(今重慶)銅梁人。幼時受其兄影響愛好音樂。1926年入成都私立美術專科學校學習鋼琴、小提琴和作曲並學唱崑曲。1929年轉入上海私立中華藝術大學。1930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師範組,隨蕭友梅、黃自學習作曲與和聲學。畢業後曾從事過救亡歌詠運動。1931年考入上海國立音專主修理論作曲,師從黃自,與賀綠汀等被稱為"黃自四大弟子"。1934年起,先後在中央航空學校、上海音樂藝文社《音樂雜誌》任教或作編輯。抗戰時期創辦抗戰音樂刊物《戰歌》,並先後在重慶擔任中國電影製片廠音樂顧問、軍委會政治部設計委員、中央訓練團音樂幹部訓練班教員、國立音樂學院理論作曲組副教授,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音樂月刊》主編。40年代以後在蘇州社教學院任教。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在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江蘇師範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北京藝術師範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任教。[1]

摺疊創作成就 30年代創作了鋼琴曲《中國組曲》和抗日歌曲《出發》、《前進曲》、《前線去》、《長城謠》、《流亡三部曲》之二《離家》之三《上前線》、《民族至上》等,並創作了《中華兒女》、《保家鄉》等電影歌曲,同時為軍隊創作了《海軍軍歌》、《空軍軍歌》。1941年為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譜寫全部插曲。1956年,根據古曲《平沙落雁》創作了鋼琴曲《飛雁》。其他代表作還有歌曲《飄零的雪花》、《採蓮謠》、《紅豆詞》。 並撰有《音樂與個人》、《音樂中的民族形式問題》等文章。

摺疊求學經歷 劉雪庵,1905年出生在銅梁巴川鎮東門鹽店一個紳士家庭。他自幼失去父母,在同父異母兄長的私塾中,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兼習崑曲。

他聰明好學,先後考入銅梁縣立中學(今銅梁中學校)、成都私立美術專科學校。1929年,劉雪庵去上海,求學於陳望道創辦的中華藝術大學,受教於歐陽予倩、洪深等文藝名流。次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從師肖友梅、黃自學理論作曲,從俄籍教師呂維鈿夫人學鋼琴,從朱英學琵琶,從吳伯超學指揮,從龍榆生學中國韻文及詩詞,從李維寧學賦律和自由作曲。真可謂"學貫中西,習通古今",一顆音樂巨星冉冉升起。[1]

摺疊樂壇冤案 歌曲《西子姑娘》 歌曲《西子姑娘》 由劉雪庵所作的《何日君再來》,命途多舛,也可算是華語歌曲的經典冤案。這首帶有濃重探戈味道的歌曲,出生於1936年,是由創作過無數愛國抗戰歌曲的作曲家劉雪庵為一部廣告宣傳歌舞片《三星伴月》所寫,而導演方沛霖未經劉雪庵同意,就讓編導黃嘉謨填寫了歌詞,對此劉雪庵極為不滿,但礙於朋友情面未公開抗議,卻為他將來的坎坷命運埋下伏筆。

1939年香港一部抗戰電影《孤島天堂》將《何日君再來》選為插曲(黎莉莉演唱),描述青年男子參軍前與女友依依不捨的情景,歌曲韻味恰到好處。此後這首歌被李香蘭翻唱並收入唱片,很快就家喻戶曉,所以至今許多人仍認為《何日君再來》是李香蘭首唱的經典歌曲。

轉眼到了文革期間,這首流傳極廣《何日君再來》被別有用心的人配上有政治意味的歌詞,一時風行。當時更有人指這首由李香蘭唱紅的歌曲是劉雪庵為漢奸所作。劉雪庵就因這首移花接木的《何日君再來》被錯劃為右派,關進"牛棚"22年,受盡折磨導致雙目失明,文革結束9年後才獲平反,冤案因此產生。

《何日君再來》在上世紀80年代初因鄧麗君的翻唱進入大陸而再度走紅,卻被錯誤認為是"精神污染"、"漢奸歌曲"因此被禁,同樣是一樁歷史冤案。如今劉雪庵被平反,《何日君再來》已解禁,其中體現出的開放與包容,值得人民歡欣鼓舞,改變使人進步。

但事過境遷後回頭一看,《何日君再來》太過冤枉。作曲家劉雪庵創作了包括《流亡三部曲》在內的大量愛國歌曲,獲得全國人民一致讚譽;演唱者黎莉莉,不僅是當時的著名影星,更是被譽為"龍潭三傑"的優秀共產黨員錢壯飛的女兒;電影《孤島天堂》更是一部以抗戰為題材愛國電影,雖然《何日君再來》歌詞略為輕佻,不算根正苗紅,但也確實不應該被禁。[2]

摺疊重現樂壇 八十年代初,香港歌星張明敏來到北京,唱出了在大陸觀眾耳畔消失了多年而又熟悉的歌聲:"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高梁肥,大豆香……。"曲終了,激動得淚光閃閃的觀眾立即報以暴風雨般的掌聲。久違了,《長城謠》。歌聲終於喚醒了沉睡了多年的記憶。歌曲作者劉雪庵,這位被載入《大英百科全書》的著名音樂家、作曲家,又重新站立在人們心中。

摺疊巨星隕落 1985年5月18日,國家文化部、中國音樂學院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為劉雪庵舉行了追悼會。中國音樂學院院長杜利在悼詞中對劉雪庵作出了高度的評價。其中說:"劉先生半個世紀以來致力於我國的音樂藝術和音樂教育事業……以自己的耿耿忠心和辛勤勞動,培養了許多專業音樂人才,創作了大音音樂藝術作品,豐富了中國民族音樂的寶庫。他尊重中國民族音樂傳統,並具有不斷探索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因而形成了自己的創作特點和藝術風格,為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寶貴貢獻"。[2]

摺疊編輯本段音樂創作 摺疊早期創作 在校求藝期間,劉雪庵便開始了音樂創作。

他的早期作品主要為抒情樂曲,其中《踏雪尋梅》、《飄零的落花》、《菊花黃》、《楓橋夜泊》、《紅豆詞》等樂曲典雅高潔,溫柔敦厚,藝術韻味濃郁,深為當時的文化人所喜愛。另一類抒情樂曲則借鑑古樂府的通俗易懂,如《早行樂》、《採蓮謠》、《布穀》、《淮南民謠》等樂曲婉轉動聽,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民間廣為傳唱,並飄洋過海,驚動異城,當時的東京、巴黎、紐約等大都市的出版界和音樂界也為劉雪庵作品的出版的演唱繁忙過,興奮過。

摺疊抗戰時期 1、創作轉型

"九·一八"事變驚破了劉雪庵悠悠揚揚的抒情樂曲,他不再歌吟風月,代之而起的是鐵與血的吶喊。他先後創作的《出發》、《前進》、《前線去》等歌曲,是以"心的顫動"、"靈的叫喊",向千千萬萬的同胞發出的抗戰號召。《中國空軍軍歌》、《中國海軍軍歌》、《我是軍人》等歌曲,成為激勵千千萬萬軍人英勇抗戰,奮勇殺敵的戰歌。不過,在抗戰歌曲中,最為激動人心的,還是他的《流亡三部曲》之二《離家》、之三《上前線》,以及《長城謠》,這三部歌曲可稱當時的扛鼎之作。《離家》、《上前線》是繼《淞花江上》"整在關內流浪"之後,提出了"流浪到哪年,逃亡到何方"的責問,進而喊出"跑上戰場,誓死抵抗"的誓言。這兩部歌曲情感熾熱,弦律高昂,在搞日救亡的群眾運動中影響極大。

2、抗戰歌曲

唱片《長城謠》風行全國 唱片《長城謠》風行全國 抗戰期間,劉雪庵創作了《滿江紅》、《募寒衣》、《保衛大上海》等抗戰歌曲近100首,還創作了一些鋼琴曲和不少的電影主題歌和插曲。他的《中國組曲》是中國在國際音樂界影響較大的鋼琴曲之一。他製作的電影歌曲也有較大的藝術感染力,如《父母子女》、《桃花扇》的定情歌,《十里街頭》里的《思故鄉》等,贏得了當時不少觀眾的喜愛。他為抗戰電影《中華兒女》、《孤島天堂》、《保衛家鄉》等所作的主題歌,在抗日救亡的群眾運動中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他在抗戰期間創作的又一力作是他為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譜寫的全部配樂和插曲,對《屈原》的演出成功增輝不少,所謂"名歌六闕,古色古香,堪稱絕唱",就是對該劇音樂的高度評價。《屈原》劇演出後,《橘頌》、《惜誦》、《招魂》等插曲即在群眾中廣為傳唱,具有較強的藝術生命力。

3、代表作《長城謠》

《長城謠》作於抗戰爆發後,它由著名電影藝術家潘子農作詞,經劉雪庵精心譜曲後,流傳於抗日的前方和後方,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愛國歌曲。《長城謠》樂曲蒼涼悲壯,歌詞充滿愛國熱情。那時,當哪裡響起"四萬萬同胞心一條,新的長城萬里長"的歌聲,人們就會感到哪裡就有自己的戰友,就會陡增無窮力量。《長城謠》經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在新加坡演唱並灌製成唱片在國外發行,大大激起了東南亞和歐美僑胞的愛國熱情,他們紛紛捐款,支援抗戰。[2]

摺疊後期創作 抗戰後至社會主義時期,劉雪庵仍以飽滿的創作熱情制譜作曲。其中較有影響的有《新青年進行曲》、《社會主義幸福長》、《雷鋒組歌》等。

根據古曲《平沙落雁》創作的鋼琴曲《飛雁》,在新中國的音樂陣地上占有一席之地。

摺疊逆境創作 歷史卻給劉雪庵開了一個令人深思的玩笑。建國後不幾年,劉雪庵及作品便寂然無聞了。當年的《流亡三部 劉雪庵作品選 劉雪庵作品選 曲》只剩下一部由張寒暉譜曲的《淞花江上》,《長城謠》沒人敢唱,這些《抗戰歌曲選》竟不見作者劉雪庵姓名。連許多的家鄉人也不知道銅梁這塊土地曾孕育了一位偉大的音樂家。原因很簡單,就是那一曲被人移花接木的《何日君再來》使他蒙冤受屈達20多年。

1950年,在蘇州社會教育學院任教的劉雪庵隨校遷至無錫,學校改名為江南師範學院先後擔任藝術系教授、主任、教務長、副院長。儘管他熱情滿懷地投入各項行政和教學工作。但一個揮之不去地陰影,始終困擾着他。《何日君再來》已經在內地被禁唱幾十年了,這是他心中永遠地痛。他很想說清楚當時寫這首歌的初衷,但沒人理解和理睬他。

1957年,劉雪庵被打成右派,由一級教授降至六級,調到圖書館當數據員去了。但劉雪庵在逆境中並不消沉,而是堅持創作,他譜寫了許多歌曲和器樂曲。如為毛主席詩詞《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七絕·為女民兵題照》及《菩薩蠻·黃鶴樓》譜曲,還創作了《雷鋒組歌》,鋼琴曲《我愛北京天安門》等作品,翻譯了法國著名歌劇《卡門》的全部歌詞,奔放熱情的旋律表達他對黨和人民的熱愛。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何日君再來》被定性為反動歌曲、黃色歌曲、漢奸歌曲,是"美麗頹廢的罌粟花"。紅衛兵對劉雪庵進行毒打,他的夫人喬景雲眼看丈夫就要被活活打死了,便奮不顧身地衝上去,造反派就調頭毆打喬景雲,直打的皮開肉綻,後因傷勢過重告別了人世。而劉雪庵被關進了牛棚,後被押送到農場勞動改造。不久就雙目失明了。

直到1979年,劉雪庵的右派問題得到了平反。但處境依然十分悲涼,據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倪瑞霖回憶:"他每天坐在特製的椅子上,椅子上挖了一個洞下放面馬桶,椅子兩個扶手中間用一根木棍擋着以免他摔下來。扶手上掛着幾個饅頭,餓了就啃兩口……"。劉雪庵的老朋友,原蘇州市文化局局長謝孝思專程到北京看望他,簡直不敢相信,眼前這位可憐的老人就是當年曾與冼星海一起指揮黃河大合唱而享譽天下的音樂大師?!

可是有着崇高藝術修養的劉雪庵,創作意志並未因此而消沉。他繼續創作和改編了大量歌曲、器樂曲、民歌等,並翻譯了俄文版的法國著名歌劇《卡門》。1962年又將歷史劇《屈原》的全部配樂進行了修改和發展,1980年與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金山合作,重新譜寫了《屈原》的插曲和音樂,便《屈原》以新的音樂形象再次登上了舞台。更可稱道的是,劉雪庵從臥病到含冤死去,也沒有丟下那支為民族大眾歌唱的筆。這正如潘子農寫給劉雪庵的《衷心頌》所云:"寫啊,寫啊……不流半點眼淚,強忍滿身創傷。"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歷史終於恢復了他的本來形象,對他一生作了公正的評價。[3]

摺疊編輯本段創辦刊物 摺疊堅持宣傳 劉雪庵積極從事音樂報刊和理論研究工作,也是碩果纍纍。

早在30年代初,劉雪庵就開始從事音樂刊物的編輯工作。1934年,他參加了以蔡元培為首的"音樂藝術社",並任《音樂雜誌》編輯;後轉任上海《新夜報》音樂周刊編輯。抗戰爆發後,為了適應抗戰的需要,劉雪庵主持中國作曲者協會的日常工作,還自己掏錢辦起了《戰歌周刊》,後改名為《戰歌》,成為當時中國唯一具有廣泛影響的抗戰音樂刊物。《戰歌》自1937年10月創刊至1940年4月終刊的兩年半時間,先後在上海、武漢、重慶等地出版了18期,對救亡歌詠運動的蓬勃興起發揮了重要作用。

摺疊流亡三部曲 1937年,劉雪庵把自己從上海流亡到香港途中譜寫的《離家》及《上前線》兩首歌與張寒暉的《松花江上》編為《流亡三部曲》,在《戰歌》上刊發,因當時對《松花江上》創作者張寒暉缺乏了解,只能署以佚名。這是三首歌曲首次正式發行,更對激勵國人奮起抗戰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4]

摺疊編輯本段理論研究 劉雪庵從事音樂理論研究,也是在30年代開始的。在任上海《新夜報》音樂周刊編輯時,他就發表了《音樂與個人》、《電影歌曲應該注意的問題》等文章。40年代初,他與歌唱家胡然共同主編《音樂月刊》時,發表了《評》等音樂論文。解放後,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音樂》等報刊發表了不少音樂論文,對音樂的民族化、大眾化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摺疊編輯本段音樂教育 40年代初,劉雪庵開始從事音樂教育工作。曾先後應聘為重慶中央訓練團音樂幹部訓練班、國立音樂學院、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建國後,他先後擔任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教授、系主任、教務主任、副院長,江蘇師學院藝術系教授、系主任,華東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系主任,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音樂人才。

摺疊編輯本段作品信息 摺疊西子姑娘 作者: 劉雪庵(作曲)

歌曲《西子姑娘》

表演者:周璇

傅清石詞 劉雪庵曲

柳線搖風曉氣清

頻頻吹送幾聲

春光旖旎不勝情

我如小燕君便似飛鷹

輕渡關山千萬里

一朝際會風雲

至高無上是飛行

殷情期盼莫負好青春

鐵鳥威鳴震大荒

為君親換征裳

叮嚀無限記心房

柔情千縷搖曳白雲鄉

天馬行空聲勢壯

逍遙山色湖光

鵬程萬里任飛揚

人間天上比翼羨鴛鴦

春水漣漣春意濃

浣紗溪呀(映)花紅

相思不斷筧橋東

幾番期待凝碧望天空

一瞥飛鴻雲陣動

歸程爭趁長風

萬花叢里接英雄

六橋三竺籠罩凱歌中

摺疊創作背景 歌曲《西子姑娘》 歌曲《西子姑娘》 抗戰勝利後,空軍製作了一首與空軍相關的歌曲《西子姑娘》,希望廣為傳唱,此曲出自劉雪庵之手。這是一首戰爭歌曲。西子湖畔的少女,向她任職國軍飛行員的情人表露了深切的叮嚀和殷勤的寄盼。沙場機聲,水鄉柔情,令人想起白先勇小說《一把青》中郭軫的颯然英姿、朱青的羞澀眼神。那傳統中國女性的情懷,就和著靜姝溫婉的曲調,飛到了白雲的盡頭――激勵着軍心士氣。在影片《筧橋英烈傳》中也用了這首歌曲,代表了杭州姑娘對中國空軍戰士情誼的《西子姑娘》,影像末尾部分的中國空軍戰士,那青春的面容,那瀟灑的風姿,讓人流淚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