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裕(南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裕(南朝)

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縣綏輿里人,生於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東晉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皇帝。

劉裕自幼家貧,初為北府軍將領,在孫恩之亂中初露其軍事才能,而後更發起義軍擊敗篡位的桓玄,恢復了東晉政權,獲得極高名望。420年,劉裕代晉自立,定都建康,國號「宋」。其執政期間,集權中央,抑制豪強兼併,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422年病逝,諡號武皇帝,葬於初寧陵。

早年經歷

劉裕的祖籍在彭城縣綏輿里,是漢高祖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二世孫。他的家族在早年隨晉室南渡,長居晉陵郡丹徒縣的京口裡。祝總斌將劉裕的門第歸於江左的「低級士族」(陳寅恪認為是「次等士族」)。[1]

劉裕於晉哀帝興寧元年三月十七日(363年4月16日)出生,其時家境貧苦,母親更在分娩後患病去世。父親劉翹無力請乳母給劉裕哺乳,一度打算拋棄他,只因劉懷敬之母伸出援手,養育劉裕,才得以活下來。

劉裕長大後,「雄傑有大度」,身高七尺六寸,風骨奇偉,不拘小節,侍奉繼母以孝順聞名。早年因家境過於貧寒,落魄到靠砍柴、種地、打漁和賣草鞋為生,意氣用事、做事楚剌,有時為補濟家用而去賭博樗蒲。由於一向貧窮,遭鄉里賤視,時人大多不能賞識他。不過,出身琅琊王氏的王謐卻對劉裕頗為賞識,王謐曾對他說:「你應當會成為一代英雄。」

投戎建功

主詞條:晉安之亂

劉裕後從軍,成為北府軍將領冠軍將軍孫無終的司馬。

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十一月,孫恩在會稽(今浙江紹興)起兵反晉,東南八郡紛起響應,朝野震驚。晉廷忙派衛將軍謝琰、前將軍劉牢之前往鎮壓。或因孫無終的薦舉,劉裕轉入劉牢之的麾下,擔任參軍。十二月,劉牢之率部抵達吳地,派劉裕領數十人偵察義軍的動向。不巧碰上數千義軍,劉裕率眾迎戰,在隨從戰死大半的情況下仍手舞長刀,酣戰不止。後來,劉牢之的兒子劉敬宣及騎兵主力相繼前來,起義軍潰退,劉裕乘勝收復山陰(今浙江紹興)。孫恩逃回海上。

隆安四年(401年)五月,孫恩攻克會稽郡,殺死謝琰。十一月,劉牢之再次領兵東征,孫恩敗退。劉牢之駐紮上虞,派劉裕戍守句章城(今浙江寧波)。句章城矮小,士兵又不到數百名,劉裕常常披堅執銳,身先士卒,每戰都衝鋒在前,起義軍這才退回浹口。

隆安五年(402年)春,孫恩頻繁進攻句章城,每次都被劉裕擊敗。三月,孫恩北擊海鹽縣,劉裕跟蹤追擊,在海鹽縣城舊址築起城池。起義軍連日攻城,城內兵力空虛,劉裕就挑選數百人組成敢死隊,都脫掉盔甲,手持短兵器,擊鼓吶喊衝出城。起義軍遭到震懾,士氣大喪,丟盔卸甲逃散,大帥姚盛被斬。劉裕雖然連戰連勝,但考慮到眾寡懸殊太大,於是假裝棄城而逃,誘使起義軍蜂擁進城。他乘其懈怠,發兵伏擊,大敗義軍。六月,孫恩轉進渡海,準備突襲丹徒(今江蘇鎮江),聚集部眾達十餘萬。劉牢之還駐山陰,京師震動。劉裕聞訊,日夜兼程,與起義軍同時抵達丹徒。當時敵我眾寡懸殊,又加上長途急行軍十分疲憊,而丹徒守軍又無鬥志。孫恩率兵數萬,攻打蒜山,遭劉裕部猛攻而大敗,跳崖投水而死者甚眾。八月,朝廷加劉裕為建武將軍、下邳太守,派他領水軍追擊至郁洲,又大敗孫恩,迫使其南逃。十一月,劉裕在海鹽再度擊破孫恩。自此,他三戰三捷,俘虜義軍數以萬計,而義軍遭遇「饑饉疾疫」,死亡過半,從浹口撤至臨海。

在轉戰三吳的幾年中,劉裕屢充先鋒,每戰挫敵,其軍事幹略得到初步顯露。他不僅作戰勇猛,披堅執銳,衝鋒陷陣,且指揮有方,富有智謀,善於以少勝多。當時諸將縱兵暴掠,塗炭百姓,獨有劉裕治軍整肅,法紀嚴明。他率水軍繼續追討孫恩,迫使其投海而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