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潤滑材料與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62年9月26日出生於山東省萊西市,籍貫山東萊西。1984年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化學系,1987年、1990年在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別獲得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任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潤滑材料與技術的研究工作。建立了空間潤滑研究平台,揭示了空間潤滑材料的作用機制,通過結構設計和組分調控發展了多個系列空間潤滑材料,應用於我國的航天工程。

劉維民
劉維民
出生 (1962-09-26) 1962年9月26日(61歲)
國籍 中國
籍貫 山東省萊西市
民族
母校 山東師範大學化學系
職業 潤滑材料與技術專家
研究領域
潤滑材料與技術的研究

劉維民[1]

目錄

教育背景

  1. 1984年,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
  2. 1987年,在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獲理學碩士學位
  3. 1990年,在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 1990年於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獲得理學博士學位之後,工作於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開放研究實驗室(2000年後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潤滑材料及摩擦化學等研究工作。
  • 曾於1993-1994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從事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
  • 2000-2018年擔任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 2002-2005年擔任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及主持工作副所長。
  • 2005-2012年擔任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
  • 2011-2015年擔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主任委員。
  • 目前兼任Tribology International共同主編(Editor),《摩擦學學報》常務副主編,Advanc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雜誌編委會委員,山東師範大學、湖北大學名譽教授,西北工業大學、山東大學、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等訪問教授。

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潤滑材料與技術的研究工作。建立了空間潤滑研究平台,揭示了空間潤滑材料的作用機制,通過結構設計和組分調控發展了多個系列空間潤滑材料,應用於我國的航天工程。研究提出了滑動和關節軸承潤滑材料的摩擦磨損機理,突破了高性能潤滑材料製備的關鍵技術,研製的系列化固體潤滑材料在多個航空型號工程獲得應用。系統闡述了潤滑劑作用的摩擦化學和摩擦物理機理,設計製備了低摩擦、抗磨損、高承載的多個種類的合成潤滑油脂及添加劑,用於裝備製造工業。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獲8項省部級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或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主要獎項

團隊成員合作,在相關研究領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第一和第五獲獎人)、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第一和第五獲獎人);獲得省部級自然科學、技術發明或科技進步一等獎9項(4項為第一獲獎人)。取得授權(含合作)發明專利100多件;在國內外重要刊物合作發表重要論文600多篇,被引用2.6萬餘次;編著出版《齒輪傳動潤滑材料》、《空間潤滑材料與技術手冊》、《納米潤滑材料技術》3部中文專著,參與撰寫4部英文專著(共5個章節)。

曾擔任「神舟七號飛船固體潤滑材料空間環境實驗」項目及科技部潤滑材料領域2個973項目的首席科學家。2004年獲得第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08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0年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16年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7年獲得(中國)摩擦學最高成就獎。

參考資料

  1. 劉維民 中國科學院學部網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