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劉湘雲 |
劉湘雲(1920- ),兒科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1]。精心鑽研麻疹等病的防治和搶救方法,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表彰及成果獎[2],協助中國自製麻疹及脊髓灰質炎活疫苗取得成功。對危害兒童較廣的秋季腹瀉病原輪狀病毒流行病學規律、快速診斷及疫苗預防也進行了研究,使此病防治水平與國外接近。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兒科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
出生日期----1920年12月21日
出生地點----上海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醫療教育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上海、重慶國立上海醫學院
人物簡介
劉湘雲,是一名兒科專家、教授、博士生及導師。精心鑽研麻疹等病的防治和搶救方法,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表彰及成果獎,協助中國自製麻疹及脊髓灰質炎活疫苗取得成功。對危害兒童較廣的秋季腹瀉病原輪狀病毒流行病學規律、快速診斷及疫苗預防也進行了研究,使此病防治水平與國外接近。
個人簡歷
1920年12月21日出生於上海市。
1927~1936 上海清心女子中小學求學。
1936~1938 上海同濟大學附中求學。
1938~1939 上海培成女子中小學求學。
1939~1945 上海、重慶國立上海醫學院學習,獲醫學學士學位。
1946~1952 上海醫學院附屬中山醫院兒科住院和主治醫師。
1952~1958 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兒科醫院主治醫師。
1958~1979 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兒科醫院副院長、副教授。
1979~1984 上海醫科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院長。
1978~1991 上海醫科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兒科教授。
1982~1991 上海醫科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博士生導師。
1991年 退休。
1982~1989 《中華兒科雜誌》副總編輯。
1985~1992 上海市營養學會副理事長。
1975~1997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總部婦幼衛生專家委員會委員。
1983~1992 上海市婦女聯合會兼職副主任[3]。
生平簡介
劉湘雲,著名兒科專家。1920年12月21日出生於上海紅房子醫院(現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原籍浙江省舟山群島定海縣。父親劉寶余為企業家,肄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因參加學潮被除名,由於精通英語曾在外資公司任職。劉湘云為家中小女兒,出生時其父正在德國考察工業,目睹歐洲國家的興旺發達與國內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局面,感觸極深,激發其引進科技興辦工業,以及迫切需要培養人才的思考。後與人合股創辦水泥廠、草帽廠及軟管廠等,並在內地投資礦產開發,還積極致力於教育事業,為家鄉舟山中小學教育創辦人之一。劉湘雲自幼喪母,成年前全賴父親撫養和培育,1927年小學一年級起進入上海清心女子中小學寄宿,每月只可返家一次。漫長的九年寄宿生活鍛煉,培育了她一生獨立自主、頑強拼搏的意志和能力。
劉湘雲 |
1936年初中畢業
1936年初中畢業,轉至吳凇同濟大學附屬中學醫預班學習,次年,抗日戰爭暴發,上海淪陷,她決心隨學校內遷江西贛州,途中遭日機轟炸,在破廟中油燈下上課,還要天天出城逃警報,艱險苦難的經歷更堅定了她抗日必勝,加倍努力學習成為白衣戰士,為健民強國服務的信心。後因父病返滬,1939年考入國立上海醫學院。1943年再次隨學校搬遷,通過日占區封鎖線奔向大後方重慶歌樂山繼續學習。上課沒有一本教材,全靠記筆記。為了做好實習醫師,她手抄了整整一本英文的《實習生手冊》,為了使病人及早得到診斷早日進行治療,新病人人院連夜在煤油燈光源顯微鏡下找血片中的瘧原蟲。艱苦落後的學習和生活條件以及在醫術高、業務精、教學嚴的教授們(如沈克非、陳翠貞等老師)的指導下,使她形成了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和堅持不懈的敬業精神。因學習成績優秀,又熱心為同學服務,歷年來被選任年級班長。
畢業於上海醫學院
1945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恰逢抗日戰爭勝利,她歡欣鼓舞,滿懷報國強民的理想走上醫生崗位。1946年返滬回母校,受聘於上海中山醫院兒科任住院醫師,跟隨前輩著名兒科專家陳翠貞教授從事兒科臨床醫療和教學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兒童健康,1952年將上海醫學院三所附屬醫院的兒科合併,創建專門為兒童服務的兒科醫院。此時劉湘雲在黨的關懷和培育下也逐漸成長為一名業務嫻熟、醫技精良的兒科醫療教育骨幹,並於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兒科醫院副院長之職。那時幾種小兒傳染病連年大流行,她不辭辛勞,日夜忙碌在醫療第一線,組織會診,搶救重危病兒,親自搬運冰塊降溫,守護昏迷病兒等,並隨時在病床邊對年輕醫生和醫學生作指導教學。麻疹大流行時,為阻斷傳播,控制流行,她還帶領醫護人員走出醫院,深入街道社區送醫送藥上門,開展社區防病工作。
創辦中國首批兒科系
1956年上海第一醫學院(原上海醫學院)創辦中國首批兒科系,培養兒科醫學專科醫師,兒科醫院承擔全部兒科教學任務,劉湘雲任基礎兒科學教研室副主任,為副教授,負責講課和實習指導,頗得三屆兒科系同學的好評。1964年受中華兒科學會委派,她赴印尼參加第二屆亞非兒科學術會議,發表有關中國自力更生研製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成功,並取得極佳免疫效果的論文,受到與會各國代表讚賞,因中國當時正處於被封鎖隔離狀態,是一個經濟十分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能重視兒童健康,成功製造出只有少數歐美發達國家才擁有的有效的減毒活病毒疫苗,實屬不易。這件事使她更熱愛自己的祖國,堅信只要團結髮動人民群眾,努力拚搏,一定能使它富強發達起來。
十年文化大革命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因她已為醫院行政領導之一,受到較嚴重的衝擊,她始終認為黨教導我們為人民服務沒有錯,把自己的精力和時間全部投入到為病兒診治之中,從最基礎的護工做起。在初期的七、八年中她不僅經受思想、精神上的考驗,身體健康情況也每況愈下,曾經做過胃大部切除及子宮切除兩次大手術,還患上了高血壓病,這些都沒有使她灰心喪氣、一蹶不振。1974年終於獲得解放,重新走上醫生崗位,主持管理醫院業務。她想的是如何把醫院整頓起來,使它能更好地為我們的下一代服務。
參加國際兒科學術大會
1974年她赴南美阿根廷參加第十四屆國際兒科學術大會,與各國兒科專家們交流獲得大量當代學術科技信息。1975年又參加教育部赴英、法、加拿大三國教育考察團,訪問了10餘個城市的各類著名大學,目睹中國與發達國際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深深激發起迎頭趕上的迫切要求。回國後她不失時機地到各地兒童醫院、學術機構傳達所見所聞,期望引起兒科同道們的關注,團結一致,將我國兒童的醫療保健質量加速提高。高層次的科學研究將引領臨床實踐走向高精尖,文化大革命一結束,她就在兒科醫院陸續籌建免疫、生化、血液等緊密聯繫臨床的實驗室,1979年她任院長和教授後不久即在醫院內成立兒科研究所,並選送三位高年資業務骨幹赴加拿大,在小兒心血管病、傳染病和免疫性疾病方面各進修兩年。20世紀80、90年代兒科醫院不少專業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兒童保健工作
從20世紀70年代末起劉湘雲又致力於兒童保健工作,恢復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斷了多年的兒科醫院兒童保健科,在楓林地段實施新生兒入戶訪視以及6歲以下兒童系統檢測和管理,並招收研究生開展兒童生長發育、兒童營養以及兒童智能發展和早期教育的研究工作。
學會副理事長
1982年起任上海市營養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婦女聯合會兼職副主任,市科學育兒基地專家委員會主任等職。她廣泛參與和組織有關科學育兒的健康教育宣傳傳播工作,將現代育兒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方法傳授給廣大家長,使中國兒童健壯又聰慧,一代勝過一代,這也是她辛勞半個世紀的唯一心愿。
退休
1991年她71歲高齡從工作崗位上退休,但她認為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思想上活動上不應有一天退休。近十餘年來仍活躍在專家門診,學術研討,人才培養、健康教育、社區服務、書刊編寫等工作中,為培育兒童的偉大系統工程奉獻餘熱。
社會職務
劉湘雲除歷任上述職務外,還曾擔任以下社會職務: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1963~1987),衛生部學科委員會兒科學專題委員會委員(1981~1987),中華醫學會中華兒科學會副主任委員(1981~1989),上海兒科學會主任委員(1981~1989),國家科委發明獎特邀審查員(1985~1991),中國預防醫學會婦幼保健學會委員、顧問(1988~1991),上海市營養學會副理長(1982~1992),以及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日內瓦總部婦幼衛生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1975~1997)。
進行科研項目
劉湘雲在近四十餘年中曾多次出國訪問、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講學考察以及合作進行科研項目等,到過美、英、法、瑞士、奧地利、阿根廷、日本、印尼、菲律賓、加拿大等國,與各國兒科專家有廣泛接觸交流,對引進兒科醫學方面國際現代新信息、新觀念和新技術,促進中國兒科事業的發展更新起到一定的作用。她還跑遍了中國23個省、市。深入農村鄉鎮中小城市進行調查考察,講學指導,和基層兒科兒保醫務工作者共同研討兒童健康問題,為廣大家長講授育兒知識等。她是一位在國內外有一定聲譽的兒童健康衛護者。
科學成就
小兒麻疹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和建國初期全國小兒傳染病如麻疹、乙型腦炎、脊髓灰質炎、中毒性菌痢等連年流行,十分猖獗,奪去無數幼小的生命。劉湘雲當時任兒科醫院副院長,為了搶救每一個小生命,讓他們早日康復,她不辭辛勞,日夜忙碌在門急診、病房第一線,組織會診搶救,隨時可在危重病兒身旁見到她的身影,親自守護昏迷病兒,搬運冰塊降溫,或指導青年醫師、醫學生參加診治。麻疹大流行時上海全市受染兒童高達50餘萬,為了阻斷傳播,儘快控制流行,她還走出醫院大門,深入幾個街道社區送醫送藥上門,把預防從社區家庭做起。在繁忙緊張的醫療工作中還不忘鑽研業務開展科研,以提高醫療診斷質量,改進搶救水平,如在醫院有限的條件下建立病毒實驗室,並及時發動全院醫護人員總結經驗,與顧慶祺教授合編《麻疹》專著,供各地同道參考。
劉湘雲 |
主動防制麻疹
為了主動防制麻疹、脊髓灰質炎施虐危害兒童,敦促和協助各地生物製品研究所製備減毒活疫苗,不久獲得成功,在全國推廣應用取得顯著效果,在近20~30年中已使中國幾種小兒常見傳染病發病率大幅度下降,脊髓灰質炎和麻疹在一些大城市幾近絕跡。她多年來精心鑽研麻疹、中毒性菌痢、脊髓灰質炎等小兒傳染病診斷防治方法,獲可喜成績,其中小兒中毒性菌痢的搶救以及菌痢免疫機制的研究,分別於1958、1962年獲衛生部表彰和成果獎。此後,為了開展脊髓灰質炎以及其他腸道病毒引起無菌性腦膜炎和腦炎等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研究,她克服種種困難帶領研究生加強病毒實驗室工作。不分白天黑夜,勤奮鑽研,在1965年完成《兒童病毒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病原探討》課題研究,自製免疫血清分離到各型腸道病毒60多株,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1974年國內首次發表例數最多、跨時間最長確診的柯薩奇病毒及埃可病毒引起小兒神經系統感染的論文,指出流行的病毒型別每年不相同,且認為腦脊液分離病毒陽性率不低,可為臨床確診病原的良好實驗方法。這項研究成果獲同行高度評價。20世紀80年代末她的博士研究生研製柯薩奇B5感染動物模型,試用干擾素免疫導向療法,取得成功,達國際先進水平。
嬰幼兒腹瀉是常見病,由於引起腸道感染病毒病原不清楚,腹瀉病的流行始終未能很好得到控制。高度的責任心使劉湘雲與病毒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自1980年起連續8年對嬰幼兒秋季腹瀉的主要病原--輪狀病毒的檢測、快速診斷方法、分子流行病學進行較全面的研究。在實驗條件十分簡陋的情況下與兒童保健科一道,爭取到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助和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等單位協作,首先國內開展法國製備的輪狀病毒WC3疫苗抗原性及反應性研究,並對其效果進行實驗室及流行病學現場觀察。研究結果"WC3輪狀病毒疫苗預防中國小兒症狀性輪狀病毒腹瀉效果的觀察"論文曾於1990年在華盛頓召開的第四屆輪狀病毒疫苗研討會上介紹,獲得好評。
提高人口素質,開展兒童保健
兒科醫院在1952年建院後不久就建立兒童保健科,醫護人員走出醫院大門為社區兒童服務。劉湘雲一貫重視預防為主,認為要提高人的素質必須從幼年的育兒措施抓起。從20世紀50年代末起,就結合兒科系基礎兒科學教學,從事兒童保健工作。在國內首先實施對地段社區兒童進行從出生起定期系統監測和管理,經她和兒保科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十餘年中已使所管轄地段的嬰幼兒體格發育水平超過同時期上海市的標準。她還親自深入託兒所、幼兒園、城市街道里弄、農村鄉鎮,從最平凡的基層工作做起,幫助建立各項兒童保健制度。宣傳科學育兒知識,進行兒童生長發育及兒童營養的調查和研究,開展嬰幼兒早期教育的諮詢和輔導等。
20世紀70年代,她在實踐中發現,由於市場上當時缺少代乳品,使不少嬰兒因母乳不足而發生營養不良。通過農村兒童營養調查她又發現不少6個月以上的嬰兒生長發育緩慢的主要原因為缺少斷奶期食品和科學餵養知識。針對這方面的問題她發動和組織市內兒保工作人員和兒童食品廠等進行嬰兒代乳品和斷乳期營養食品的研究,終於使一種以黃豆粉、魚粉和米粉為原料,含有較高優質蛋白質以及強化多種維生素及鈣、磷、鐵的"營養松"研製成功。經過400例嬰兒的試餵證明"營養松"是較為理想的代乳品及斷乳期食品,其對促進嬰兒生長發育,預防營養不良、降低缺鐵性貧血發病率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她在20世紀80年代帶領研究生和兒保科人員重點研究"小兒生長發育規律及其影響因素"。探索父母遺傳、出生前後圍產期情況、母乳餵養、家庭環境和撫養方式等因素的影響,並長期追蹤觀察從出生後1個月起到6足歲時的正常兒童生長規律以及低出生體重兒(早產兒和小樣兒)縱向觀察16年的生長發育規律。從而證實隨着中國經濟形勢好轉,物質漸趨豐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兒童保健工作的大發展,使兒童的體格生長一年比一年好,各年齡期小兒身高、體重90年代都較80年代明顯增加。低出生體重對兒童生長發育的影響也十分明顯,故而如何降低早產和小樣兒的發生以保證兒童的素質,將為21世紀婦幼衛生的重點任務。
兒童篩查量表
為提供中國兒童智能測試工具,除引進國際常用的兒童智力量表外,她還經數年研究,制訂了適合中國城市0~6歲兒童篩查量表,完成全國常模,推廣應用,此篩查量表較國際著名的DDST-(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篩查測試有不少改進,能獲得更確切的測試結果。為了研究家庭環境對小兒生長發育的影響,她帶領兒保科人員,專門制定了適合國情的家庭環境調查問卷,將從全市各區選拔上來的健康兒童家庭環境與一般兒童的家庭環境相比較,發現有顯著的差別,證實幼年時家庭撫育環境對兒童身心發育產生甚大的影響,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聽力障礙影響兒童的語言發育和社會交往適應能力的發展,早期發現和及早採取相應干預可大大減輕其危害性。劉湘雲於20世紀80年代晚期與博士生先採用國產儀器研究小兒腦幹聽覺誘發電位測試,較早提供從新生兒起到6歲,中國兒童不同年齡的正常參考值,便於各地推廣應用此種最為精確的測聽力方法。以後又採用此法研究各種疾病對兒童聽力的影響,並開展對常用小兒聽力篩查方法比較等一系列旨在摸索聽力障礙早期發現的研究,十餘年來的研究成果對防治兒童聾啞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國內外處於領先地位。此外,她還積極依靠當地行政領導,發動社會力量,聯合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衛生學等專業人員,在城市裡委街道和農村鄉鎮開展社區兒童保健工作,調查研究社區兒童健康狀況,發現問題,採取有利的干預措施。在10餘年中對提高該地區6歲以下兒童的全面素質取得顯著效果。跨入21世紀,雖然她的年齡已達耄耋之年,仍不遺餘力地投身於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的探索和實踐中去,一心只想保護和促進廣大兒童的健康獻出自己的餘熱。
教書育人
劉湘雲是兒科醫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數十年從事醫學教育。她一貫治學嚴謹,重賢愛才,甘為人梯,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別人,誠心誠意、認真負責地幫助他人。她先後培養碩士生、博士生17名,對他們業務學術上嚴格要求,生活上無微不至關懷,常和學生們討論科研課題計劃,探索實驗方法或修改畢業論文直至深更半夜。她常說:"學術上應不圖虛名,但求實學"。幾十年來,她帶領研究生出色完成了大量研究課題,碩果纍纍,已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6項,她總是把青年人推上榮譽第一位。所有學生都感受深刻地贊道:劉老師誨人不倦、耐心誠懇,給我們以慈母般的厚愛,處處為我們着想,絲毫沒有蜚聲國內外大教授的架子和脾氣。她以自己的言行,樹立了一代宗師的榜樣。她無論擔任任何職務,都十分重視年輕醫務人員的培養,關心他們的成長。只要有機會,她就千方百計選送中青年優秀人才到國外深造或國內進修。她認為梯隊培育是一個單位興旺發達的關鍵。經過半個世紀的辛勤耕耘,使兒科醫院在學術上居於國內領先地位,1988年被國家教委評為全國兒科學重點學科單位。為鼓勵年輕醫務人員勤奮創業,她於1993年把自己獲得的衛生部諸福棠獎金1.5萬元及多年積蓄0.5萬元,其共計2萬元全部奉獻給兒科醫院,設立以"勤奮創業獎"命名的獎勵基金,以獎勵中青年醫務人員的敬業精神。
筆耕不輟
劉湘雲自幼養成勤奮好學的習慣,在職50多年,儘管身兼醫療、教學、科研、行政與社會工作多樣職務,但她學習從未中斷,利用一切空餘時間博覽群書。按期閱讀兒科書刊,幾乎每個周末都是在辦公室或圖書館渡過。她學識淵博,信息廣泛、思路敏捷,又勇於實踐,善於研究分析和總結,勤於筆耕。她利用空餘時間曾主編出版專業論著8部包括醫學本科教材和大型參考書,參與編寫的論著如《實用兒科學》、《實用內科學》、《傳染病學》等10餘部,歷年來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由她主編的《兒科臨床手冊》、《兒科急診手冊》是中國較早的指導兒科醫師的工具書,其中《兒科臨床手冊》已再版3次。她主編的《兒童保健學》被衛生部婦幼司定為全國兒童保健系統在職教育和婦幼衛生專業統用教材,已修訂再版,她主編的《兒科學》被選為醫學專業本科兒科教材,1994年評為上海醫科大學優秀教材,1999年又獲華東地區大學出版書二等獎。
著作
她還參加中國大型辭書《辭海》及《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兒科學部分的編寫。為使廣大年輕父母能提高育兒知識和能力,她撰寫了大量科普書籍及宣教資料,其中《嬰幼兒餵養一百知》發行9萬餘冊,1987年組織兒保科同道編寫三套小兒營養知識幻燈片,由北京兒童發展中心發行數萬冊送發全國各地,頗受家長歡迎,1989年她的一篇科普文章獲第一屆全國十家科普期刊優秀作品二等獎。
劉湘雲 |
宣傳教育
為了提高廣大家長的育兒質量她煞費苦心地運用各種渠道進行科學育兒的宣傳教育。除醫院的業務行政工作外,劉湘雲還承擔20多項社會工作如《中華兒科雜誌》副總編輯、《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編委,以及多本兒科專業雜誌的編委或顧問,還擔任不少學會及協會的理事如"上海市兒童健康基金會"、"上海市人口福利基金會"、"上海市托幼協會"等理事或顧問。
個人榮譽
在擔任這些工作中,她不計名利,埋頭苦幹、顧全大局,不計較個人得失,處處為他人着想。凡是她負責的事都能有條不紊出色地完成。為表彰她的勤奮敬業精神和為中國兒童醫療保健事業作出的貢獻,黨和人民先後授予她"上海市先進兒童工作獎(1964)"、"上海市衛生先進工作者(1978)"、"全國三八紅旗手(1978)"、中國福利會第二屆宋慶齡婦幼工作"樟樹獎"(1986)、衛生部中加兒童健康基金會第三屆"諸福棠獎"(1993)、上海醫科大學"研究生伯樂獎"(1995)、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園丁獎(1996)、全國優生優育協會"優生優育傑出貢獻獎"(1998),以及上海市第五屆兒童工作"白玉蘭獎"(1999)等榮譽。她當之無愧!她是一位傑出的醫學專家、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一生為捍衛兒童健康和幸福奮鬥不止,是激勵後人學習的好榜樣。
主要論著
著作
1 劉湘雲。3500個嬰兒健康檢測結果分析。上海衛生,1951,1(5):126-(本刊因年代久遠找不到無法填上止頁)。
2 劉湘雲。脊髓灰質炎。中華兒科雜誌,1951,2(1):51~55。
3 上海市兒童保健協作組劉湘雲執筆。上海市20個月以下嬰幼兒體格發育測定。中華醫學雜誌,1974,54:604~608。
4 上海第一醫學院兒科醫院梁明執筆。兒童病毒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病原探討。中華醫學雜誌,1974,54:408~412。
5 劉湘雲,夏綠蒂,張躍進等。應用電鏡與微量固相放射免疫法檢測輪狀病毒。上海醫學,1981,4:34~36。
6 劉湘雲,夏綠蒂,張躍進等。應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嬰兒秋季腹瀉糞便中輪狀病毒。上海醫學,1981,4:35~37。
7 劉湘雲,朱錫英,鄭慕時等。129例產時窒息小兒體格和智能發育調查。中華兒科雜誌,1984,22:5~7。
8 朱錫英,郭志平,劉湘雲等。不同餵養方式對6個月嬰兒體重身長增值的影響。營養學報,1984,6:189~192。
9 鄭慕時,馮玲英,劉湘雲等。早期教育對小兒智能發育的影響中國兒童發育。1985,1:14~15。
10 郭志平,朱錫英,劉湘雲等。添加"營養松1號"對小兒體格生長和貧血的影響。中華兒科雜誌,1987,25:7~9。
11 劉湘雲,馮玲英,郭志平等。151例異常分娩小兒體格生長及智能發育調查。中國婦幼保健雜誌,1988,3(3):30~31。
12 劉湘雲,華健。128名健優兒童家庭教育經驗。上海教育科研,1989,(6):11~12。
13 郭志平,朱錫英,劉湘雲等。0~6歲小兒體重、身長增長縱向觀察。上海醫科大學學報,1991,18:361~365。
14 華健,鄭慕時,劉湘雲等。0~6歲發育篩查測驗的編制。中華兒科雜誌,1992,30:84~85。
15 王穗芬,吳允亞,劉湘雲等。足月兒圍產期窒息後腦幹聽覺誘發電位近期觀察。上海醫科大學學報,1991,18:367~370。
16 鄭慕時,馮玲英,劉湘雲等。0~6歲兒童智能發育篩查測驗,全國城市常模製定。中華兒科雜誌,1997,35:117~120。
17 劉湘雲。我國兒童保健工作回顧與展望。中國實用兒科雜誌,2000,15:643~647。
18 劉湘雲。現代育兒新理念。中國兒童保健雜誌,2002,10: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