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姥姥下館子(康火南)
《劉姥姥下館子》是中國當代作家康火南的散文。
目錄
[隱藏]作品欣賞
劉姥姥下館子
外出吃飯是眼下年青人的時尚,省下廚,省洗碗,省買菜,換換口味也是好日子過得滋潤的需要。我家的女兒女婿也似這一簇,三天兩頭下館子打牙祭。孩子有孝心,每次都請岳父岳母一同分享。去的次數多,和服務員混熟了,給我老伴還送了個外號:「劉姥姥下館子。」
起初劉姥姥很難請,她算賬給孩子聽:一個人自助餐200左右塊(還是打折的)錢,可以讓全家人在家裡吃上一頓美滋滋的飯菜。況且外面吃飯不衛生,都是化學合成的美味……我算開明,順人意,每次孩子邀請都勸老伴:「孩子請您這個情要領,跟着去就是了,人家請你一次不去,兩次不去,第三次就不會再請你了,你不去地球照轉,只是你反被邊緣化了。」後來再請,劉姥姥下館子多啦。
劉姥姥第一次進五星飯店吃自助餐,她不屑一顧,說:「自己挑自己理,不用服務,有啥好吃的。」到了餐館還未走進自助餐廳,就先被迎面撲來的烤肉香氣所迷醉,她真的像紅樓夢裡的劉姥姥進大觀園啥都感到新鮮,無暇欣賞這幽靜典雅的環境,加快了腳步直奔那一排排擺滿五花八門美食的台鋪前,拿起大盤子,流着「哈喇子」,烤牛排、烤羊串,大魚大肉盡情挑選她的「最愛」,不一會兒,盤子裡就滿滿當當,服務員帶她在預訂的位置坐下,就悠閒地品味起來。女兒在不遠處笑着招招手,她直笑媽媽倒像只饞貓呢。
服務員小姐在油板上鋪上了油紙。她搓着雙手,有些迫不及待了,夾起一片羊肉放到油板上,只聽見「噼里啪啦」響個不停,接着放第二片,第三片……不一會兒,只見烤肉發出「嗞,嗞」的響聲,香氣散發出來,劉姥姥猶如一匹餓狼,內心異常激動,時不時把鼻子湊到烤盤前嗅一嗅,這種等待的感覺既急迫又興奮。還有涮菜、煮麵、水果、蛋糕、飲料、靚湯……好一頓風捲殘雲,劉姥姥挺着圓鼓鼓的肚子,伸伸腰,打個嗝,離開沙發到外面走了一圈,再打一串的飽嗝,又返回座位上。
再看桌子上,還留有一些剩下的肉片和水果。已經肚飽腰圓的劉姥姥又硬着頭皮開始吃了起來:此時的肉不再美味,水果不再香甜,看她艱難地嚼着,又痛苦地咽下,這滋味有點難受。特別是那夜胃脹難消化,翻來覆去睡不着,教訓深刻,此後再也不在晚餐吃自助了。吃自助讓劉姥姥明白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凡事都應適可而止,不能因為自己喜歡就過分索取。要把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體現在生活的點滴之中。
劉姥姥經常下館子,對飯店的變化很敏感。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都面臨着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危機。下館子吃飯前,服務員給每一道菜都配了一雙公筷,湯碗裡配了一個公勺。劉姥姥不解地問道:「小姐,公筷公勺有啥用啊?」小孫子講解:「使用公筷、公勺可以減少通過唾沫傳播的病毒,讓人們少生病啊。」這對於村婦劉姥姥是一件新鮮的事兒,吃飯過程中大家牢記着使用公筷公勺。劉姥姥一時不記得,就用吃飯的筷子直接去夾了菜,孫子趕緊提醒了她。有時候小孫子還拿起公筷,對姥姥說:「請使用公筷。」「謝謝提醒!」後來姥姥也能自覺使用公筷公勺了。
公筷公勺創舉傳到家裡來,是劉姥姥的功勞。我家在吃飯之前,劉姥姥便準備了公筷和公勺供大家使用,一聲開飯啦,公筷公勺便開始忙碌了!還成了一種文明公約寫上了家法,共同遵守。難怪小孫子在學校寫的作文中,高度稱讚說:「我家姥姥可以評上使用公筷公勺的模範呢。」
使用公筷公勺不是矯情,而是為了文明和衛生。這既能保護自己,也能保護他人,更體現了一份社會責任。公筷公勺,舉手之勞,讓我們共同努力,倡導吃飯新風尚、健康好習慣!即使疫情過去,好的餐飲習慣也會讓我們受益終生!
有一次劉姥姥上三樓海底撈就餐,乘電梯扶搖直上,電梯出口便有迎賓小姐迎候。「海底撈火鍋」橫匾掛在入門的不顯眼處,飯店餐廳前的一個很大空間,擺着許多小方桌和椅子,沒有放置餐具卻有跳棋、象棋。孫子是這裡的常客,在一旁介紹說,這是專門為排隊等候就餐的客人準備的。因為我們來得早,無需排隊就直接進入餐廳。在服務生的引領下,來到一張5人座餐桌前,服務生會徵求你的意見,問你是否滿意,如若覺得這個座位不合適,他將會繼續帶你挑選。接下來,服務生會為你脫下外衣,放在座椅後背,並套上衣套。請客人點菜,點菜時,服務生主動提醒你,「人少,菜可以只點半份,5個人一般有7個菜就夠了,如果不夠,可以隨時再點,以免浪費。」這可是劉姥姥第一次遇到飯店主動為客人節省開支,要是在別的店,可能會巴不得你多點,一個勁給你推薦菜色,直到你煩不勝煩為止。鍋底端上沒多久,所點的菜也陸續端上。我們剛開始動筷子,服務員又送來一條圍巾,幫你掛在胸前,可以避免弄髒客人的西服或高檔服裝。火鍋開了,服務生在一旁為你打撈浮在火鍋湯上面的血沬。
劉姥姥給了挺不錯的點讚,當然她還不知道精彩還在後面。主食女婿點的是拉麵,這家店的拉麵,不僅面的質量上乘,還能看到拉麵技師的現場表演。當我們叫服務生下拉麵時,專門負責拉麵的技師推小車過來,取出一條揉好的面棍,當場表演。只見他把面棍拉長,兩手張開,左甩右甩,上旋下旋,雙手密切配合,左手拋右手收,右手甩左手拉,你會看到面棍成「漁翁撒網」、「牧民套馬」、「釣翁拋鈎」「領導劃圈」等等形狀。更令人稱奇的是,技師還要手腳協調配合,在雙手不停拉動麵條的時候,他還要腳步輕盈,右腳抬起,左腿下蹲,前腳進後腳收,上竄下跳,在餐桌行間跳起了拉麵舞。麵條在技師的手中簡直是任他搓圓揉扁。一會兒像水蛇爬行,一會兒像蚯蚓翻滾,一會兒像螺絲釘鑽洞,圓形、「S」形、橢圓形、直線形,不到10分鐘,技師便將面棍拉成無數細絲一般的麵條,最後收回,分成幾段用手扯斷,投入熱湯沸騰的火鍋中。這可是劉姥姥第一次品嘗到具有北方風味的拉麵啊,不僅風味特別,麵條勁道有嚼勁,還軟嫩適口,兼而第一次看到現場表演的拉麵舞。真是既讓人飽了口福,又開了眼界啊。值得一提的是,這家店真是認真做到了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顧客着想。我們對自己的飯量估算不足,原本一口氣點了四根面棍,但吃了兩根才發現太多了,還未等我們跟服務生說明,就發現他們早就為我們在賬單中減掉了相應的費用,節省了我們的時間,從這么小的一件事中不難看出該店的服務工作之細緻。
自從吃了海底撈以後,劉姥姥受到啟發,自創一套家務活的健身操。她下廚做飯,手腳嘴動起來,摘菜洗衣拖地,邊唱歌邊跳舞,腦眼嘴,手腳腿,齊上陣,既做家務又煉身體。身體健康,心情舒暢,晚年生活蜜甜甜。
作者簡介
康火南,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福建作協會員。出版農業、農村專著、實用科技書籍、科學小品、科學童話、科普寓言等書籍21本。發表研究論文19篇,2003年獲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科學小品及文學作品在《人民日報》《知識就是力量》《新民晚報》等全國多家報刊發表。
參考資料
- 移至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