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白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9年9月11日) |
劉大白 ( 詩人、文學史家 ) | |
---|---|
詩人、文學史家 | |
出生 | 1880年10月2日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白屋 |
職業 | 詩人、文學史家 |
知名於 | 新詩運動的重要倡導者之一 |
知名作品 |
《舊夢》 《賣布謠》。 |
劉大白(1880~1932),中國詩人,原名金慶棪,後改姓劉,名靖裔,字大白,別號白屋。浙江紹興人。與魯迅先生是同鄉好友,現代著名詩人,文學史家。
曾東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進思想。先後在省立諸暨中學、浙江第一師範、上海復旦大學執教數十餘年。1919年他應經亨頤之聘在浙一師與陳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國語教育,被稱為「四大金剛」。後任教育部秘書、常務次長,中央政治會議秘書等職。二十年代,他曾蒞校考察並講學。
1925年為復旦大學校歌作詞。復旦校歌歌詞介於文言與白話之間,兼取兩者優處,由復旦師生傳唱至今。
生平簡介
1880年10月2日,劉大白出生在一個山明水秀的桃源之鄉,這就是浙江省會稽縣(現紹興)平水村。劉大白青少年時姓金,原名金慶棪,字伯貞,號清齋。1895年,劉大白第一次離開了家鄉,赴杭州考科舉,得過優貢生,還曾膺拔貢於入京謁選,正在這時恰逢其父病亡,才沒成功。劉大白成年後,曾任紹興師範學堂和山會小學教員,於1910年2月結束了故鄉看雲聽水的生活和學堂教書生涯,去北京謀職。劉大白在京謀職未成,決定乘船離京,從海道南歸。回到紹興後,和清末老同盟會會員,光復會會員王世裕合編《紹興公報》,並且與好友任瘦紅在該報共事一年多。1913年,劉大白東渡亡命日本,在日本東京期間,劉大白加入「同盟會」,1915年公開發表反對賣國的二十一條條約的文章,受到日本警視廳的監視,又不得不離開東京,轉赴南洋,先後受到過新加坡、蘇門答臘等地,在那些地方應當地華僑學校的聘請,教授國文,為時有一年多。
直到1916年6月,袁世凯称帝失败而身亡,刘大白才得以能从南洋回国,定居在杭州皮市巷三号,在《杭州报》任职谋生。1920年6月,刘大白从杭州回绍兴之后,他往返于杭州、萧山、绍兴等地,先后在崇文、安定、春晖等中学任教。在1921年至1922年这两年中,刘大白写了许多新诗和随感,发表在《民国日报·觉悟》上,新诗署名刘大白,随感暑名汉胄或靖裔。刘大白的新诗中有不少是涉及底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的。1924年,刘大白加入以柳亚子为首的新南社,同年,他加入文学研究会上海分会。1924年3月,刘大白的第一部诗集《旧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共收五百九十七首诗,列入“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陈望道、周作人为诗集作序,这是刘大白在1919年—1922年新诗创作全盛时期的作品,在刘大白的新诗集中,基本上有三种类型的诗,一种是抒情诗,还有一种是说理诗,再有是具有平民思想的诗。
1924年2月底,劉大白由杭抵滬,經邵力子的推薦,受聘於上海復旦大學任大學部文科教授,住江灣校舍,後又受聘上海大學,教中國文學。劉大白在復旦大學和上海大學任教後,開始將較多的精力放在學術研究上,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後,劉大白為興辦教育事業,與朱少卿一起加入國民黨。劉大白在復旦大學任教期間與徐蔚南、陳望道等教員負責編輯《黎明》周刊。劉大白在該刊上發表了大量的政論性文章,運用了「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鉞」的春秋筆法,切中弊,在校內和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1926年12月,劉大白另一本新詩集《郵吻》由上海開明書店初版,列入「黎明社叢書」之一,該書共收作者1923年5月至1926年5月三年中寫的一百首詩。1928年1月,辭去復旦大學的職務,隨即趕杭州任國立浙江大學秘書長之職。1929年8月15日,新任教育部長蔣夢麟請劉大白任教育部常任次長。劉大白不但是位創作甚豐的詩人,他在文學的評論方面也有超乎一般見解之上的深刻警辟的思想,著有《白屋文話》、《舊詩新話》、《白屋說詩》等談詩論文的集子。從劉大白以上三本文學論著來看,他對文學遺產的認識是較全面,評價得頗公允的,他對古人留下的遺產,既不一筆抹煞,也不是盲目崇拜,而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正由於劉大白有這個基礎,所以無論是他的舊體詩和新詩,都極少用粉飾之字,鏤金錯采,敷衍成章,很能顯示這位詩人精深博大的功力。由於前階段的潛心研究,在1929年劉大白出版了多種著作,12月,他編寫的《五十世紀中國曆年表》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一部很重要的工具書。同年12月15日辭去了教育部政務次長的職務。1931年開始,劉大白閉門進行寫作。1932年2月13日,劉大白靜靜地躺在錢塘路九號里的床上,與世長逝,享年五十三歲。
文學地位
《賣布謠》最早發表於1920年6月6日的《星期評論》上。這看似淺顯實則涵義深刻的短詩,立即為廣大讀者所喜歡,並由剛從美國回來的著名語言學家、作曲家趙元任先生譜成歌曲傳唱。趙元任先生的音樂創作很講究字、腔、聲、韻的運用,一向以旋律優美流暢、吐字準確著稱,像徐志摩的詩《海韻》、劉半農的詩《教我如何不想他》,都是由他譜成曲後久唱不衰;這首《賣布謠》也把當時農村織布人的淒楚表現得極為哀怨。
劉大白生於1880年,是我國新詩運動的重要倡導者之一,他早年留學日本時參加了同盟會,1912年在他的家鄉紹興主辦過《禹域新聞》,用詩文反對袁世凱的竊國稱帝。反袁運動失敗,他被迫流亡南洋,1919年「五四」運動,他又站在新文化運動的前列,《賣布謠》等就是他倡導用新詩反帝反封建的代表作。
當時,寫新詩的人不少,但處於剛開始階段,詩篇都多少帶有一些洋味或舊詩詞痕跡,劉大白詩的風格卻是平易清新,容易入口,這是與他早年中過舉人,中國文學功底深厚,又在國外居留多年,廣泛接觸了歐美文化,思路開闊有關。
在那大變革時代,詩人的複雜心情都通過詩表現出來了。他的詩作被文學史學家認為「比較鮮明地體現了『五四』時代思潮」,這一評價很準確。
劉大白另一件不亞於新詩寫作,卻一直被人忽略了的文學成就,是他的《中國文學史》。這部在他去世後的第二年(1933年)才出版的文學史,是他沒有完成的一部巨著,500餘頁的篇幅只寫了引論,上古至商,周至秦,兩漢,三國至隋,唐6章(還有計劃中的五代至元、明至清沒有寫)。他的國學功底深厚,又不受當時政治傾向影響,談各種文學樣式的起源、發展、藝術上的優劣,都特有見地,也是中國文學史中較早出現的一部,對後來的寫文學史者啟示很多。
他博學,論及某一時代的文學時,既能以多個作家的作品為例來表達那一時代的風格,還能引用古今學者對這些作品的評價來說明得失,或從時代與社會的原因來剖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作品。特別是他對中國文學中,成就最大,出現最早的詩歌,以及被稱為「詩的花海「的唐代詩歌,更是從政治原因、宗教原因、社會原因、歷史原因等幾個方面,闡述了為什麼詩歌會這樣發達,而其他文學樣式又相對處於滯後狀態,更是說得詳細具體,使人讀來清楚明了。都表現了他對中國文學的造詣深厚。只可惜他1932年僅52歲時就病故了,不然他這部文學史會更完整、精湛!
舊詩新話
《舊詩新話》共有六十篇詩話,前四十五篇作於1926年以前,可以說是為文學革命「吶喊」的文字。作者要「從古墓中掘出抒情詩來」,以歷史中的白話詩為由頭,倡白話、反綱常。其文不僅有學問、有見識、有性情、有才華,而且也透露着「五四」的熱情、凌厲與歡快。而後面十幾篇,則是關於自家詩歌的詩話。
劉大白是提倡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作為清朝的舉人,他的舊學功底深厚,可他反對傳統文化的情緒尤為激烈,他與胡適等人不遺餘力地提倡白話寫作,並致力於新白話詩的創作,為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