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沒有或很少條目連入本條目。 (2019年8月18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8月18日) |
劉國軒 | |
---|---|
劉國軒 | |
原文名 | Guoxuan Liu |
出生 |
1629年 中國 |
逝世 | 1693年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劉觀光 |
職業 | 將軍 |
劉國軒,字觀光,明崇禎二年(1629年),生於長汀四都西口菜坑。明季動盪,劉國軒早年即以智略聞名鄉里。1644年,兵燹波及劉國軒的家鄉,鄉民結寨自保,劉國軒曾獻伏兵計,並親自指揮鄉民大破擾民之敵,略申其將兵之才,此時他年僅15歲。1683年8月,劉國軒在說服鄭克爽和群僚後,即令修表歸順清朝,實現了台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康熙帝褒獎他歸順有功,授他為天津衛總兵,委以扼守京畿門戶重任。劉國軒在天津任上,興修水利,獎勵農桑,提倡文教,1693年在天津病逝,終年65歲。康熙帝追贈他為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封號,賜葬順天府蘇家口。
生平事跡
1646年,清軍進入福建,劉國軒因家庭變故,往投清軍,在漳州開始行伍生涯。初至漳州時,僅為門卒,後升為守備千總,守漳州北門。在清軍效力期間,劉國軒曾受到原明鄭將領,時為他的頂頭上司,清軍總兵施琅的賞識,但畢竟職卑人微,儘管他在軍事上有所表現,也始終只是一個下級將領,聲名不顯。這一時期,他也與民間反清的明遺民、名士林晉庵等往來密切,似曾思投往鄭成功的軍隊效力。
1654年,鄭成功圍攻漳州,劉國軒積極策反清軍守將獻城納款。十二月初一日,劉國軒夜引鄭軍入城,兵不血刃,迫使清漳州守將張世耀等降鄭。事畢,初四日,劉國軒被授予都督僉事,管護衛後鎮事。 鄭成功謀略自任,馭兵用將以勇武為先,劉國軒依然未受重用。鄭軍號令嚴明,劉國軒曾嘗敗績,時陳永華知其有將略,免其死罪。1656年鄭成功北伐南京時,劉國軒僅為右虎衛隨征營副領兵。後正兵鎮缺員,劉國軒被推為候選之一,然終以資歷不若而未能獲任。 1661年,鄭成功率軍收復台灣,劉國軒身先士卒,與都督馬信等親率弓箭手擊退荷蘭軍隊的反撲,為收復台灣立下汗馬功勞。 1662年,鄭成功去世,鄭氏內亂,鄭襲策劃自立,劉國軒曾與其事,被授管鎮兵。後鄭襲失敗,劉國軒因非鄭襲心腹,鄭經未深究其責。鄭經嗣位後,命劉國軒駐守雞籠山,這一時期,劉國軒指揮軍隊多次進剿台灣高山族部落,滅沙轆,敗斗尾、龍岸等番社。入台後,鄭經庸懦,劉國軒逐漸掌握了鄭氏的軍事大權。1669年鄭經以劉國軒管鎮兵,後歷任左、右武衛,與陳永華、馮錫范鼎足而三,成為鄭氏政權的頂樑柱。 1674年,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起兵反清。耿精忠遣人入台請鄭軍入閩為援,鄭經命劉國軒等於四月督兵入思明(今福建省廈門市)。然而,耿精忠以鄭氏「兵不滿萬、船不滿百」,遂輕之而罔顧前約。耿鄭由是反目,十月,劉國軒敗耿部將王進於泉州塗嶺。耿精忠旋復降清。劉國軒繼而率軍入廣東。1675年五月,劉國軒以數千飢卒大敗數萬清兵於廣東潮州鱟母山,名振粵東。1676年二月,他入鎮廣東惠州,與吳三桂的勢力劃界而守,周旋於劉進忠與尚之信之間。1677年六月,劉國軒奉命棄守惠州,兵民夾道饋食以送。 1678年二月,鄭經以劉國軒為中提督,總督諸軍,且獲行事便宜之權。其受命之日,正值鄭軍盡喪八閩七府地之時。劉國軒率軍出擊,連戰連捷,取得江東橋、祖頭山等役勝利,克平和、漳平諸縣,進圍海澄。清軍聞訊,各路援兵蜂擁而至,劉國軒恃其所長,忽水忽陸,清軍無論滿漢,皆疲於奔命。六月初十日,劉國軒終於攻破了包圍長達八十三天的海澄,清守將段應舉、穆黑林自縊身亡。此後,鄭軍乘勝再下長泰、同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縣,並進圍泉州。1678年七月,鄭經以劉國軒戰功屢著,封其武平伯,征北將軍。劉國軒圍攻泉州兩月,清守軍死守不下,至八月底,清陸路援兵四至,劉國軒尚指揮自若,緩急攻之。此時,鄭軍進攻浙江的水師略受小挫,卻妄報清水師將突至福州,劉國軒遂於二十四日整軍解圍,三日後,清援兵始敢出營,二十六日入泉州。九月十九日,劉國軒與耿精忠等戰於長泰,大潰,幾戰歿,倉皇逃歸,遂深溝高壘,退守海澄。
1679年,清朝厲行禁海遷界,鄭軍糧餉不繼,金廈兩島居民賦役日重,怨聲四起。三月,劉國軒為減輕百姓負擔,自請停俸,並為其轄下士兵助餉三個月,吳淑、何佑、江勝、林升等將領亦循其例。 清軍屢攻金廈。1679年三月,劉國軒扼守果堂寨,數度擊敗清軍。七月,劉國軒築潯尾寨,一夜而成。十月築〈氵丙〉州城,城未就而滿漢大軍數萬襲來,劉國軒率數千人且戰且守,百計御之,陣斬清章京巴石兔等,清兵畏國軒如虎,金廈兩島暫得無虞。 當時,清朝對鄭氏剿撫並用。清福建總督姚啟聖數次招撫劉國軒,劉國軒皆婉言謝絕。他又數度遣人暗害劉國軒,皆不果。清朝設修來館,懸重賞招降鄭氏將卒。時鄭軍缺糧,劉國軒對將卒降清並不苛責,任其往來循環,其雖飢卒疲師亦兵額不缺。 1680年二月,鄭經心腹施明良(一作施齊)密通姚啟聖,欲執經以獻,劉國軒偵知,施明良伏誅。戰至1680年二月,鄭氏水師新敗,退守金門,鄭氏海澄守將蘇勘(一作蘇侃)獻城降清,兩島無所屏依。上至鄭經下至將卒皆無守意,劉國軒知勢不可為,遂棄兩島,整軍撤回台灣。鄭軍入閩時,東寧(即台灣)總制陳永華留守台灣,兼管勇衛,頗有人望,鄭軍撤回台灣後,侍衛馮錫范忌之,謀解其兵權,劉國軒態度曖昧。1680年五月,陳永華解勇衛職,並辭總制,其軍歸劉國軒。數月後,陳永華鬱卒。
鄭軍歸台後,清朝以水師未備,台海風濤兇險,進剿之議屢興屢止。劉國軒仍廣布間諜,勤操水師,嚴密布防,並有窺伺閩省意。
1681年正月二十八日,鄭經病逝,諸子爭權。時世子為鄭克〈臧上土下〉,陳永華婿,時已成年,任監國數載,風評頗佳。馮錫范欲以鄭克塽(馮錫范婿,年十二)取代世子、監國鄭克〈臧上土下〉,謀於劉國軒。劉國軒尚猶豫不決,頃之,竟從其議。不久,馮錫范與諸公子以鄭克〈臧上土下〉非嫡出,縊殺之。鄭克塽襲王爵。二月,鄭克塽以劉國軒擁戴有功,晉封武平侯。至此,台灣政事馮錫范主之,軍事劉國軒主之。 1682年十一月,清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提請專征權,進剿台灣。福建總督姚啟聖仍主招撫。劉國軒請照琉球、朝鮮例,稱臣進貢,不剃髮登岸,清朝不允。1683年5月,清朝督施琅進兵。1683年六月十四日,施琅出兵澎湖。此時,清鄭兩軍眾寡懸殊,而施琅又諳習水師軍務。劉國軒勉力布防,並以台灣海峽六月多颶風,坐待天時。十六日,兩軍接戰,至二十二日,風濤不起而鄭軍大潰,劉國軒敗歸台灣。 施琅得澎湖後,於降清將卒中揀選劉國軒親信,往台灣招撫,許以官爵。劉國軒經此大敗,已無戰守意,決定向清朝投降。此時,台灣島內群情洶洶,大有趁機作亂者。劉國軒一面督請鄭克塽、馮錫范等早作決斷,一面維持社會穩定,並果斷制止了部分將領遠走呂宋(即今菲律賓)的圖謀。 1683年閏六月,鄭克塽請降。1684年三月初六日,劉國軒被清政府任命為天津總兵。四月初二日,劉國軒辭京赴任,康熙予以特別嘉賞。十二月十三日,劉國軒授順清侯。1685年二月二十八日,康熙再命賜劉國軒京城宅第。 劉國軒在天津任上,為官清正,不愛錢,大力興修水利,推廣水稻種植方法。1694年,劉國軒逝世於任上,終年六十五歲。十一月初二日(辛丑),清政府追贈劉國軒為太子少保,賜葬順天府蘇家口。
名將劉國軒
收復台灣
在福建長汀與江西瑞金交界處,有一個依山傍水的美麗山鄉——四都(今長汀縣四都鎮榮坑村),1628年的一個風雨之夜,劉國軒就出生在這裡的一個普通農民家中。他從小就受客家文化薰陶與山區艱苦環境的磨鍊,養成了正直、果敢、堅定頑強的品格。18歲時,他隻身赴漳州,投軍於清兵左營游擊林世用門下,初為門卒,後為城門樓總。這一時期,鄭成功已在廈門、金門建立了反清復明基地,而且聲勢日大。劉國軒十分欽佩鄭成功的義舉,早有投奔之意。1654年10月,他趁漳州總兵張世耀新近上任之機,與林世用等合謀歸鄭。他冒着危險秘潛廈門拜會鄭成功,商量歸順之事,「功大悅,令軒秘之,速歸」,並約定以連珠火箭為號,裡應外合。11月1日夜,鄭軍奔襲漳州。劉國軒看到號箭後,率部打開城門接應鄭軍,一舉奪取了漳州城。4日,鄭成功親臨漳州勞軍,授劉國軒為護衛後鎮,並視為心腹。此後,他隨鄭成功轉戰江南,屢立戰功。1659年,又隨鄭成功屯兵廈門、金門,準備收復台灣,開闢新的更大的反清復明基地。1624年,荷蘭殖民者依靠堅船利炮,侵占了我國寶島台灣,對人民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劉國軒全力支持鄭成功收復台灣,率領將士利用廈門、金門廣闊的水域,日夜苦練渡海作戰本領。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初,劉國軒被授為收復台灣的前軍大將。4月21日他隨鄭成功所率的2.5萬大軍,200餘艘船艦,從金門出發,橫渡波濤洶湧的海峽,直逼台灣。4月30日,鄭軍在台灣鹿耳門勝利登陸。接着,很快就攻占了荷軍重要據點赤嵌城。鄭軍所到之處,受到台灣原住民和漢民的熱烈歡迎,「南北路土社聞風歸附者接踵而至」,「士民男女壺漿迎者塞道」。 攻占赤嵌城後,荷蘭侵略軍總督揆一,仍龜縮在熱蘭遮城內負隅頑抗。劉國軒又率部參加了圍城戰鬥。他們在台灣人民的支持下,擊潰了從巴達維亞派出的荷蘭援軍,切斷了城內荷軍與外界的一切聯繫。隨後,又改圍城為攻城,重創荷軍。陷入絕境的揆一,不得不於1662年2月1日繳械投降。在台灣持續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統治宣告結束。 保衛台灣 康熙元年(1662年)5月,鄭成功逝世,其子鄭經嗣位。劉國軒像輔佐鄭成功一樣,忠心襄助鄭經。他先後奉命駐守雞籠(基隆)、半線(彰化)、半尾、龍岸、沙轆等地,在保衛海島安全的同時,認真實行鄭成功「屯田法」,提倡「寓兵於農」,要求將士「有警則荷戈以戰,無警則負耒以耕」,做到按鎮(鄭軍軍事單位)分地,按地開荒,野無曠土,而軍有餘糧。他還動員文武官員遷家屬來台經營農事,獎勵種植甘蔗,發展糖業,並讓新遷來的漢民向土著居民傳授農業技術,幫助他們發展生產,為開發台灣、鞏固鄭氏政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康熙十三年(1674年),封疆大吏吳三桂、尚之信、耿精忠率部聯合反清。鄭經趁「三藩之亂」,率劉國軒等將領統師渡海,進攻大陸沿海。同年7月,清軍圍剿潮州,劉國軒奉命赴援,大敗清軍,占領潮、惠兩州,迫使清軍主帥投降。隨後,又回師福建,會同諸將先後攻占漳州、汀州、邵武、興化等州縣。劉國軒卓越的軍事才能,得到了鄭氏集團的充分信任。1678年1月,被鄭經封為正總督,並賜尚方寶劍,委以統帥全軍重任。5月,劉國軒指揮鄭軍攻占海澄,俘、殲自清軍提督段應舉以下3萬餘人。接着,又連克長泰、漳平、永春、安溪、德化等地,威震東南。鄭軍的節節勝利,引起了清廷的極大不安。1680年,康熙在基本平定三藩叛亂後,又集中力量對付鄭經和劉國軒。不久,鄭軍所據福建各地先後失守,劉國軒只得保護鄭經退守澎湖、台灣。 清朝政權逐步鞏固和此次長達6年的反攻戰役的失敗,實際已徹底打破了鄭氏集團反清復明的夢想。1681年,鄭經在憂鬱中病逝,其子鄭克 繼任廷平王位,加封劉國軒為武平侯,主持台灣軍務。此時,主持內政的重臣馮錫范公開主張「自立乾坤」,遭到劉國軒的堅決反對。他說:台灣是中國之土,台灣之民是中國之民,決不能「自立乾坤」,決不能把台灣從中國版圖上分割出去。由於劉國軒等人的堅決反對,馮錫范的分裂陰謀才未得逞。也是在這一時期,清政府加緊了征台的步伐。儘管台灣局勢難料,但身為軍事主帥的劉國軒,為報鄭氏祖孫三代的知遇之恩,支撐台灣的割據局面,仍親自駐守澎湖,一面嚴密布防,一面日夜操練水師,以迎戰攻台清軍。 順應潮流 康熙二十三年六月十四日(1684年7月8日),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奉命攻打澎湖。劉國軒得到軍情後,判斷日內必有颱風發生,命令各部堅守要塞,待命行動。10日,施琅率一百多艘戰船乘風破浪衝殺而來。劉國軒沉着指揮各艦船迎戰。激戰中,狂風陡起,風向突變。巨浪將頂風清軍戰船沖亂。鄭軍兩翼合擊,箭炮齊發。施琅被炮火余焰燒傷。先鋒蘭理掩身之甲被火燒透及腹,肉裂見腸。清軍匆忙撤退。7月16日,施琅經數天休整後,再次集中優勢兵力攻打澎湖。2萬多水軍分三路向鄭軍攻擊。雙方激戰一天,鄭軍大敗,船艦大部分遭擊沉,部將丘輝、江勝殉難。劉國軒見大勢已去,只得帶領殘部,退回台灣。 澎湖一役,使鄭軍主力損失殆盡。康熙皇帝適時地再次通過施琅招撫。劉國軒明智地認識到:清朝統一大業已臻完成,反清復明已成歷史。台灣孤懸海外,難以長久支撐。因此,力勸延平王鄭克爽審時度勢,順應潮流,歸順清朝。1683年年底,劉國軒奉令晉京,受到清朝政府的隆重接待。
歷史評價
閩西長汀歷史上風雲人物劉國軒:一個與施琅大將軍同時代的風雲人物;一個隨從鄭成功收復台灣的前軍大將;一個順應潮流促使台灣與祖國大陸實現統一的鄭軍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