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吉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吉臻
中國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51年8月
山西嵐縣
國籍 中國
職業 華北電力大學校長

劉吉臻,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1],1951年8月出生於山西嵐縣,中共黨員。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 曾任華北電力大學校長,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首席科學家[2]

基本信息

劉吉臻,男,漢族,1951年8月生,山西嵐縣人,中共黨員,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1970.05-1973.09 上明公社機關線務員、機務員;

1973.09—1976.12 華北電力學院生產過程自動化專業學習;

1976.12—1979.09 華北電力學院動力工程系教師;

1979.09—1982.09 華北電力學院北京研究生部讀研究生;

1982.09—1989.03 華北電力學院動力工程系助教、講師、教研室副主任;

1989.03—1990.07 加拿大皇后大學機械系高訪;

1990.09—1993.10 華北電力學院動力工程系主任;

1993.10—1995.08 華北電力學院副院長;

1994.10—1995.05 加拿大皇后大學機械系高訪;

1995.08—1996.09 華北電力大學副校長、保定校區校長;

1996.09—1998.06 華北電力大學副校長(保定校區建制撤消);

1998.06—2001.01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校長;

2001.01—2016.11 華北電力大學校長[3]

2007年,獲華中科技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

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

相關信息

劉吉臻委員談大學生就業:高就業率是相對的 應重質量

2013年3月1日,來京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陸續抵京,記者在駐地見到了新任全國政協委員、華北電力大學校長劉吉臻。


在回答如何看待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時,劉吉臻委員說,「從目前的社會競爭環境看,100%的就業只是理想,換言之,不能全部就業是絕對的、高就業率是相對的。從辦學者的角度,我們更加注重的是質量而不是有無,通過抓學風、抓就業和抓獎助,推動學校辦出水平和特色,使學生更加適應社會需求、更具競爭力。」

隨着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學也一直在幫助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拓寬就業渠道,談到「大學生畢業養豬、當清潔工」等社會現象,劉吉臻委員說,「大學生也是人,沒有什麼不能做的,行行出狀元。但大學生是習得一定知識、具備一定素質的人,應當把從事的行業做得出色、做到最好。」

劉吉臻:構建「大電力」體系 服務能源發展戰略

華北電力大學在學習實踐活動中,立足實際,突出特色,確立了「立足新起點,謀劃新發展,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實踐載體,把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實現學校新的跨越的根本指導方針。學校清醒地認識到,國家能源電力事業的發展,更加需要高水平的電力大學來支撐。

在學校發展中,堅持特色發展,把國家的發展戰略轉化為學校的發展目標、發展思路和發展戰略。學校審時度勢,超前謀劃,率先向新能源研究領域挺進,構建「以傳統優勢學科為基礎、以新興能源學科為重點、以文理學科為支撐」的「大電力」學科體系。學校在電氣、動力、自動化和技術經濟等優勢學科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學科體系,以新能源學科為抓手,舉全校之力,搶占新能源學科的制高點,加快發展環境、核能、水電、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學科。實踐證明,學校確立的「大電力」學科體系,新能源學科的發展重點,是與國家需要和發展趨勢相吻合的,是學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結果。

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中,學校提煉出了獨具特色的辦學理念:辦一所負責任的大學。強調辦學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負責。在辦學實踐中,以育人為中心,以質量為生命,不斷提高辦學水平。這一理念是辦學的核心價值觀,是科學發展觀在學校辦學理念、辦學實踐中的充分體現。要做到「負責任」,就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只有科學發展,才能真正做到「負責任」。

劉吉臻

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最根本的還是要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以「超常規的思維、超常規的舉措、超常規的努力」,實現發展思路的創新、實踐舉措的創新、體制機制的創新,打造學校的實踐特色,推動科學發展。

首先,要以改革創新、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的思想意識,克服小富即安、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落後觀念;加大學校改革創新的力度,把高水平大學建設作為學校工作的最高準則,實施有效的統籌。

其次,進一步落實「學科立校、人才強校、科研興校、特色發展」的辦學方針,圍繞「三大工程」建設,實施再謀劃、實現再創新、再突破。「質量工程」要把創新型人才培養放在核心地位,不斷深化「厚基礎、重實踐、強能力」的人才培養特色;「創新工程」要致力於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重點是根據國家能源戰略的需要,不斷深化和完善「大電力」學科體系,切實做好發展規劃,加大投入,力爭形成新的增長點;「人才工程」要在培育與引進學術大師、領軍人物、拔尖後備人才和優秀創新團隊方面實現新的突破。

再其次,加強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合作,進一步提升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學校要適應現代能源電力市場化、信息化等趨勢,充分發揮自身的人才優勢和學科優勢,為國家和地方提供能源發展戰略諮詢,加強與能源電力企業、北京新能源產業基地與保定「中國電谷」的戰略合作,為企業和地方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持,在提升服務水平中拓展學校的辦學資源。

劉吉臻:今後電力發展還得靠科教

怎麼認識30年來的電力變化?

30年來中國電力發展世界一流。1978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5712萬千瓦,2007年,裝機容量7.13億千瓦,增長14倍,躍居世界第二位。這30年是我國電力發展最輝煌的30年,電力的變化翻天覆地,這個成就怎麼評價都不過分。站在百年中國近代史上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誌着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1978年改革開放,中國走進了富國強民的新時代;2008年兩個奧運會召開,向世界展示了另一個正在和平崛起的強大的中國。如果說1949年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那麼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更有理由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電力支撐了GDP的快速增長。我們的特高壓工程、電力安全和電力可靠性等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與國外不同,中國電力的發展是高速發展的動態過程,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如果按照一個億的新增裝機容量,每分鐘會有多少新電量注入電網?每一分鐘又有多少新增用戶按下開關?這些新增電量怎麼建?怎麼送?怎麼保證瞬間供需平衡?這是一個很難很難的事情!而中國人做到了,並保障了經濟高質量安全的運行。這個美國人做不到,歐洲人也做不到。

我們要正確看待電力行業壟斷的合理性及其弊端。過去我們一提到壟斷就認為不好,似乎只要打破壟斷就能把問題解決好。電力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公益性事業。像自來水、煤氣、鐵路等作為公益性的事業同樣也存在壟斷性,我們要做的工作是,既要看到電力行業壟斷的合理性,也要找到克服壟斷弊端的方法。

今後電力工業怎麼發展?

今後發展還得靠科教興電。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願意承認自己是個電力人。2006年在澳大利亞一個電力國際論壇上,有個美國專家就問,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是世界的奇蹟,你們的電力是怎麼支撐起來的?我認為,電力的發展說到底還是依靠科技,依靠教育,依靠人才。

科教興電既是我們取得今天成就的原因,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過去我們建個電廠,72小時怎麼都通不過,是件很難的事,如今168小時很容易就通過了。我們建設大機組、特高壓,需要解決大量的技術問題,工程問題,沒有人才這些就是一句空話。人才怎麼來?靠教育。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需要大量的人才,電力部委託上海交通大學等學校進行人才培養,後來通過教育的發展,包括電力教育的大發展,人才就源源不斷了。30年來,華北電力大學培養了近10萬名優秀畢業生,其中大多數工作在電力的技術和管理崗位上。

如何發展電力教育?

要遵循教育規律,凸顯電力特色,辦好高水平大學。辦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教育家和企業家還是有區別的,教育需要百年樹人,教育是非功利的事業,是着眼於未來的事業,而企業更重技術和贏利。

電力教育需要百花齊放。電力教育要形成職業教育,大學教育,終身教育等互為支撐的局面,要發揮各級各類學校的作用,共同支撐起國家發展的需要。

電力教育需要吸收和繼承。教育在人才培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具體華北電力大學就是要致力於完善電力專業學科體系,着力辦出一批優勢特色學科,不斷為我國能源電力工業培養和輸送「厚基礎、重實踐、強能力」的特色人才。要使為能源電力行業的服務宗旨和傳統得以延續,以「構建平台、強化服務、突出創新、實現雙贏」的產學研合作思路,促使辦學層次和辦學能力的提高,進而早日實現「國內一流、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具有鮮明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國際化的高水平大學」。

視頻

劉吉臻:中國的能源轉型與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

劉吉臻——讀懂中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