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內容簡介

◇中國政法大學羅翔教授,歷數五花八門酷刑,講述刑罰從殘酷走向人道的過程

◇超千萬人催更的刑法歷史課堂,從刑罰的演變歷史,看懂人類歷史的前進規律

◇墨刑、宮刑、流放、株連……回首駭人聽聞的刑罰制度,珍視來之不易的法治精神

◇酷刑把人當作純粹的工具,是對人的物化,刑罰當然要懲罰犯罪人,但是必須把他當作人來懲罰,這種懲罰本身也是對犯罪人的尊重。

中國古代的法律以刑法為基礎,其主要的法律後果就是刑罰。成文刑法自產生以來,一直試圖約束刑罰權。但是人治傳統決定這一目的不可能真正實現「法有限,而情無窮」的刑罰思想導致酷刑泛濫,法外之刑五花八門。直到20世紀初,罪刑法定原則的出現,才將曾經無限膨脹的刑罰權,束縛在法律的軌道之內。

刑罰的歷史並不單純是對舊聞掌故的敘述。從奴隸制五刑到封建制五刑,直至近現代五刑,中國法律的發展歷程漫長而艱難,折射出人類從野蠻到文明的嬗變,也讓法治背景下的自由價值顯得尤為珍貴

作者簡介

羅翔

湖南耒陽人,北京大學法學博士

現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刑法學研究所所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刑法學、刑法哲學、經濟刑法、性犯罪,著有法律普及讀物《刑法學講義》,隨筆集《圓圈正義》等。

除學術研究與授課外,羅翔教授長期專注於法律普及與法考教學。

在校任職期間多次獲得中國政法大學學生歡迎的十大教師稱號,2018年入選法大首屆研究生心目中的優秀導師。2020年初,因其刑法課視頻中所舉的案例幽默風趣,意外爆紅網絡,一時形成「千軍萬馬追羅翔法考」之勢。其上課視頻截圖所製作的表情包在網絡上瘋傳,被稱為「一米九的法律男神」。3月9日,受邀請正式入駐bilibili視頻網站,6個月粉絲破千萬,創造最速千萬粉傳說。

原文摘錄

因為世上有邪惡,所以法律必須通過懲罰來進行威,避免邪惡蔓延如洪水滔天。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死刑具有合理性。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這種民意的情緒表達本身也有其內在的合理價值。 在筆者看來,廢除死刑的做法並不合適。那種忽視公義,施恩情的人道主義有着太多的偽善。他們經常會是為了假想的將來,而忽視現在的利益。為了抽象的人類無視具體人的悲苦。對於那些極度邪惡的殺人重案,如果不處以極刑,如何能夠撫慰仍存於世之人的淚水。 但是,我們必須限制死刑,而不能用死刑。死刑只能針對謀殺一類的重罪。對謀殺處以死刑本身就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對死刑的限制。 啟蒙思想家曾經樂觀地預想,隨着人類知識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制度的革新,人類的前景一片美好。但是,20世紀無數的浩劫讓這種樂觀情緒進入了冰河。在奔向燦爛藍圖的過程中,總有一股下墜的力量讓方向出現了負斜率。 法律中的樂觀主義曾經相信邪惡是可以改造的,罪大惡極之人只是暫時生病的病人,既然疾病可以治療,那麼犯罪的人同樣也可以醫治。但是,再犯率的不斷升高,惡性案件的層出不窮,讓改造主義成了一種幻夢。 法律無法消滅邪惡,也很難改造邪惡,它只能有限地約束邪惡,免邪惡的泛濫。如果說在法律中依然要保留改造罪犯的美好設想,那也必須讓罪犯受到應得的嚴厲懲罰。從這個角度而言,死刑仍然應當保留,但必須受到最大限度的限制。 那種忽視公義,施恩情的人道主義有着太多的偽善。他們經常會是為了假想的將來,而忽視現在的利益。為了抽象的人類無視具體人的悲苦。對於那些極度邪惡的殺人重案,如果不處以極刑,如何能夠撫慰仍存於世之人的淚水

書評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的一天,大漢朝堂之上一片冷寂,漢武帝高坐帝位,面色陰沉,一雙敏銳的眼睛掃過堂下一眾低頭不語、戰戰兢兢的文武百官。


原來,李陵在攻打匈奴時,不僅慘敗,而且還投降了敵人。此消息傳來,漢武帝大發雷霆,眾臣子察言觀色,趨炎附勢,紛紛上書痛罵李陵是亂臣賊子,國家叛徒,極惡不赦,其罪當誅,罪當滅族。

漢武帝聽後不言,冷厲目光無意間掃過太史令司馬遷,覺察到對方在聽到諸位大臣上書痛斥李陵之時,微微蹙着眉頭,似是不忿之意,心頭一動,便讓他說說自己的看法。

當此時,司馬遷早就看不慣這一群文武大臣的溜須拍馬和兩面三刀。李陵未敗之時,他們紛紛讚揚帝王的高明遠識,慧眼識人;誇讚李陵將軍英勇神武、驍勇善戰。如今,陵敗書聞,他們一改當時顏色,紛紛露出義憤填膺之態,對李陵落井下石,唯恐居於人後。這前後嘴臉的變化之快,讓人心中厭惡。

司馬遷上前一步,朗聲道:「稟陛下,臣以為李將軍為人謙讓有禮,忠心耿耿,乃是國士的風度。此次寡不敵眾,投降匈奴,應屬無奈之舉,李將軍必定在找適當的時機,再次報效大漢。況且李將軍只率領不足五千的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數倍的敵人。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就憑這點,他早已立下了赫赫功勞,實乃雖敗猶榮。」

司馬遷在朝堂之上慷慨陳詞,直抒肺腑之言,一方面是想給李陵一個公道,另一方面是想勸慰漢武帝焦灼憤怒的心情。


誰料,漢武帝聽後大怒道:「好一個雖敗猶榮。照你這麼說,李陵的投降還是有苦衷的,這倒是朕的錯了?難道他投降了還是功臣不成?難道他的投降是因為受到貳師將軍的逼迫排擠不成?難道你想說讓李廣利做主帥是朕識人不清、用人不明?好一個顛倒是非。來人,把司馬遷拉下去,關進死牢。」

可憐一個忠心為君的臣子,就這麼被投入監獄。司馬遷在獄中受盡侮辱和責罰,身心受到嚴重損害,最後在一無財物自贖,二無朋友敢營救的情況下,迫不得已接受了古代最為恥辱的刑罰——宮刑。

根據中國政法大學羅翔教授的《刑罰的歷史》這本書看來,宮刑,又叫腐刑、椓刑,是破壞人生殖器官的酷刑,即「丈夫割其勢,女子閉於宮」,因而宮刑也有去勢、陰刑的說法。宮刑作為古代五大酷刑之一,最早出現於堯舜時期,《尚書·舜典》記載:「五刑有服,五服三就」,其中就包括宮刑。

宮刑最初是用來懲罰發生不正當關係的男女,用以維護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然而到後來,宮刑開始被用於處罰政治犯,成為帝王鞏固統治,濫施懲罰,鎮壓民眾的殘酷手段。


受過宮刑的人不僅失去男子的陽剛之氣,而且無法生育後代,這在重視香火和子嗣傳承的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宮刑對人產生何等深重的羞辱性?這是何等不忠不孝之事?於內,愧對父母,愧對列祖列宗;於外,被他人所嘲笑和不恥。

司馬遷作為有尊嚴、有抱負的堂堂男兒,受此刑罰,何等的痛苦難堪,甚至想一死了之。但是,受於父親的遺願,他不得不隱忍苟活,是已最終著成皇皇巨著《史記》,給後代留下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歷史情境2:

鄭袖最近心情很不好。

鄭袖,姿色艷美、性格聰慧,是戰國時期楚國國君楚懷王最受寵的妃子,備受恩寵,而且一直聖眷不衰。只要是鄭袖所說的話,楚懷王沒有不聽從的,要星星不給月亮。對此,鄭袖心裡也是得意非常。


但是,這一切如意生活都讓一個小狐狸精給打斷了。

是夜,鄭袖傅粉施朱、靚妝炫服,靜待大王到來。但是,左等右等,還是不見大王的蹤影。鄭袖有些坐不住了,她遣了一個侍女是看看情況。但是,侍女回來後說:「大王又留宿在魏國美人宮殿去了。」

鄭袖妒火中燒,恨得咬牙切齒,「啪」的一聲將杯盞打翻在地。

原來,前些日子,魏國國君魏惠王將一名魏國美女送給了楚懷王。這一段時間,大王基本上都會留宿她那裡,自己這裡倒是很少見到大王了。

夜已深重,鄭袖再等不來大王,只得卸妝休息,躺在床上,夜不能寐,心中尤恨,誓要除去這個狐狸精不可。她心裏面千般算計,萬般思量,最後想出了一個萬全計策。

第二日早飯畢,鄭袖就攜帶禮物去拜訪了這位魏美人。一見面,她就笑語盈盈地說道:「妹妹果然是國色天香的絕代佳人,俏若春桃,清如秋菊,姐姐我自愧弗如啊。」

「哪裡,姐姐才是真正的國色天姿。」魏美人忙忙讓座。

鄭袖坐定,才又笑着說:「聽聞妹妹來自魏國,路途遙遠,故鄉渺邈,想必也是思念的緊。姐姐我這裡有一些魏國的首飾物件,特來給妹妹瞧瞧。妹妹你看喜不喜歡?」


鄭袖長袖善舞,能說會道,口齒伶俐,一番聞言軟語就收服了魏美人的信任。此後,鄭袖更是殷勤周到,善解人意,什麼衣服、首飾都挑魏美人喜歡的送去,房間、家具也都選魏美人喜歡的讓她使用。一時間,兩人好的如同姐妹一般,親密無間,無話不談。

楚懷王見此,甚是欣慰,多次在公開場合誇讚鄭袖的大度與善良,他說:「女人善妒,乃是人之常情,因為她們都是仰仗自己的美色來博取丈夫的歡心。現在鄭袖明知寡人喜歡魏女,可是她非但沒有嫉妒之心,還非常善良大度,愛魏女比寡人還要厲害,這簡直是孝子侍奉父母,忠臣侍奉君主的方法啊。」

眼看第一步計劃「爭取信任」已經實現,鄭袖認為到了啟動了自己的第二步計劃的時機了。

這一天,鄭袖攜魏美人在花園遊玩,閒聊期間,狀似不經意間說道:「妹妹哪,你要知道,要得到大王的長久寵愛,必須得知道大王的喜好才行。大王雖然寵愛你,但卻討厭你的鼻子。所以你以後見到大王,一定要捂住鼻子,哄得大王開心了,這樣還怕君心易變嗎?」魏美人到底是年輕,少不更事,對鄭袖的話深信不疑。

此後,魏女每次見到楚懷王,就捂住自己的鼻子。一次兩次也就罷了,次數多了,楚懷王就有些猜忌了。他很納悶,有一回就對鄭袖說:「魏女看見寡人時,就捂住自己的鼻子,這是為什麼?」

鄭袖眼神閃爍,臉上的異樣一閃而過,說:「臣妾不知道。」楚懷王覺察有異,硬是追問鄭袖。鄭袖突然跪倒在地,面露無奈又悲傷的表情,說道:「她之所以捂住鼻子,是因為她曾說討厭聞到大王的氣味。」

聞聽此言,楚懷王當即雷霆大怒,「豈有此理。」立即下令讓人把魏美人的鼻子給割了,打入冷宮。


鄭袖從此獨占專寵。

據《刑罰的歷史》所書,劓刑,就是用刀子割去鼻子的刑罰,古代五刑之一,「五刑,截鼻為劓,故劓為割。」

鼻子一旦割去,不可再生,又無法掩蓋,對人容貌的損害,是不言而喻的。古人極重儀表,受刑人遭受劓刑後,面貌醜陋不堪,不僅與仕途絕緣,還會遭受他人異樣的眼光和唾棄,給受刑人造成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秦太子的師父公子虔曾被商鞅處以劓刑,刑後,他八年未出門,可見這是怎樣一種奇恥大辱。

劓刑,在商朝時已經普遍使用,在戰國到秦朝時期最為盛行,到了漢文帝時,才被廢除,改為笞三百;到了漢景帝之時又改為笞兩百。在其後的歷史中,劓刑一般都銷聲匿跡不復存在。只在某些朝代也曾短暫恢復,比如,南朝梁時,就曾用劓刑來取代某些死刑;金元時期,統治者也曾恢復使用劓刑來維護其統治。


3 刑罰的歷史背後,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坎坷之路

讀罷《刑罰的歷史》,心中慘然。中國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而在這漫長的進程中,文明與糟粕,如萬里黃河,與泥沙俱下。

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孕育了豐富的法制觀念與法律制度,同時,古人也創造了數不勝數的刑罰種類。其中,太史公司馬遷遭受的宮刑,鄭袖用計使美人割鼻,不過是其中冰山一角。其他的刑罰,或鼎鑊刀鋸,或嚴刑拷打,或凌遲重辟,無不讓人觸目驚心,毛骨悚然。

縱觀歷史,中國古代經歷了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萌芽社會的階段。與此同時,我國刑罰也大致從最初的以墨(刺字淋墨)、劓(割鼻)、刖(斷足)、宮(去勢)、大辟(死刑)等嚴重肉刑為核心的奴隸制舊五刑制度,經過兩漢的廢除肉刑的刑罰改革,最終演變為笞、杖、徒、流、死等輕微肉刑為核心的封建新五刑制度,然後一直延續到清末修律。

社會每個發展階段的刑罰都有着自身的特點,也同樣代表了當時時代的權力特色與等級觀念。

其中,封建時期的五刑制度和奴隸制時期相比較,殘忍野蠻程度有所收斂,其發展趨勢大體由嚴酷走向輕緩,由野蠻逐漸向着文明化方向發展,體現了一定的人道主義精神。


但是,無論是哪種刑罰制度,刑罰都是統治階段維護其統治地位的重要武器。奴隸制五刑制度是為了適應奴隸社會生產關係發展的需要而建立的,封建新五刑制度也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需求而形成的。

只是在不同的時期,五刑制度根據統治階級的需要會有所變化,例如在宋代,由於社會矛盾尖銳,宋朝恢復了墨刑,並將其發展為「刺配」之刑;南朝宋代,劓刑又死灰復燃;元明清時期,統治者強調治亂世用重典,刑罰又被納入峻法酷刑的道路。總體來看,歷朝歷代的刑罰都沒有脫離五刑的大體框架。

封建制度經歷漫長的歷史時光,到了清末時期,開始搖搖欲墜。當時,受社會形勢變革要求和資本主義影響,清政府對刑罰制度進行改革,以西方國家的近代刑法為參照,在新的刑法典《大清新刑律》中規定了全新的刑罰體系。

清朝統治者以法律形式明確規定廢除凌遲、梟首、戮屍、緣坐和刺字等酷刑,從而確定了一個由主刑和從刑組成的新體系。這一新的刑罰體系由五種主刑和兩種從刑構成:五種主刑分別是罰金、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兩種從刑分別是褫奪公權、沒收。這宣告了中國古代刑罰制的最終完結,古代五刑的刑罰制度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從古代嚴酷的刑罰制度向現代化轉變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是導致刑罰制度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從社會生產力低下的奴隸時代,到文明程度逐漸發達的封建社會,再到現代化程度日新月異的如今,古代的刑罰從單一的懲戒手段幾經演變發展,形成了體系完備、等級複雜的刑罰制度。中國刑罰的這種發展軌跡充分體現了中國社會及文化發展的規律和特色。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刑罰制度起源於原始社會氏族部落,完備於奴隸社會的夏商周,穩定和消亡於封建社會,它由簡陋到完善,由野蠻到文明,由泛濫到法定,這一過程漫長而艱難,但是總體上是符合日臻文明的歷史規律的,是往好的方向發展的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