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磁感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切割磁感線 |
切割磁感線是指物體在磁場中運動,而該運動在垂直於(或不平行)磁感線方向上有一定速度。但實際上磁感線是不存在的,只是假想出來用於描述磁場分布的。
簡介
切割磁感線是導體在磁場中的運動方式,在研究問題時,我們可以把磁感線想象成真實存在的線,把導體想象成一把刀,這樣會方便一些。當導體在磁場中運動時,方向不與磁感線平行(比如垂直或斜向運動),我們就可以說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切割磁感線運動會產生電流,這一現象被稱為電磁感應現象,產生的電流稱為感應電流。它最早於1831年由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人們根據這一原理製成了早期的發電機,開啟了人類大規模用電的時代。磁體之所以對周圍的一些物體具有力的作用,是因為磁場的存在,我們為了形象的表示磁場分布,我們用了以下實驗方法:1.在一塊條形磁鐵上放一塊玻璃,玻璃上撒上鐵屑,晃動玻璃後會發現,鐵屑有規律的排列成連接磁鐵兩端的曲線,在曲線上擺放小磁針,會發現小磁針的N極指向磁鐵S極,小磁針的S極指向磁鐵N極,我們把這些小磁針的指向從磁鐵N極到S極連接起來,得到的線就稱為磁感線。
評價
如果閉合電路中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的話,導體中的電子就會受到洛倫茲力,洛倫茲力屬於非靜電力,能引起電勢差,從而產生電流,該電流稱為感應電流。感應電流的方向可用右手定則(這一點常常有人記混,可以發現"力"字向左撇,就用左手;而"電"字向右撇,就用右手,記憶口訣:左通力右生電)判斷。這種磁生電的現象稱為電磁感應現象,最先由法拉第發現。[1]